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言据性指说话人对知识的来源以及态度或介入程度的说明。言据性的表征形式为“据素”或者“言据标记”。根据胡壮麟的言据标记七分法,文章对TED社会科学类演讲中言据标记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并在介入理论视角下分析其在TED社会科学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研究发现:(1)七类言据标记出现的频率由多至少分别是演绎、预期、传闻、归纳、信度、信念和言语资源;(2)TED社会科学类演讲语篇中的言据标记具有表明观点和立场以及吸引听者参与、扩展对话空间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2.
言据性主要是指对信息来源及其可靠程度的说明。言据性具有人际的本质,是体现人际意义与实现人际功能的语言手段之一。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探讨言据性的交际互动性,进而着重讨论言据性与据素的三种具体的人际功能,即可以使说话人对所述信息承担或逃避责任;协调或维系一定的人际关系;零据素的使用表明说话人希望与听话人实现知识、立场共享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网络热用语“一言不合就Y”就本义而言是“一X就Y”中,“X”的论域局限于“语言或意见相左”的下位变体;当代汉语系统中“一言不合就Y”的意义可以看作是从“逻辑意义的顺理承接”到“小化前提、大化结果的反差承接”,再到“意义的无厘头对接”的连续统,而后两种意义是“一言不合就Y”应用中的强势表达。三种意义演变的过程中“,一言不合就Y”从“表义实体”演变为“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4.
泰语中的词缀kaan~2具有使动词指称化的语法功能,它充分体现了动词表述功能的指称化和陈述化的区别。它实现了泰语动词在主宾语位置上的零标记和带标记的指称化的划分。它是内在表述功能的指称化和外在表述功能的指称化的标记。在词汇层面,动词的表述功能一旦转化为指称化,那么必定是带标记的指称化,没有零标记的指称化。在句法层面,动词的指称化形式存在零标记的指称化和带标记的指称化,这是由于主语位置而获得的表述功能。所以,动词本身或kaan~2+动词形式,在主语位置上只体现了指称化功能;而只有动词本身在宾语位置上保留了陈述功能。  相似文献   

5.
比况助词“样1”功能上表现为状态化,以陈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摹状助词“样2”功能上表现为状态指别,以指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X样1”呈现自述/转述和测断/比拟的特点,“X样2”呈现自指/转指和实呈/比拟的特点.引起“X样”表达叠合的动因有:高层功能的一致性、语义积淀的关联性以及凸显视角的转换性.最后,提出了将比况助词与摹状助词合并为描摹助词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现在正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从概念来说,有“双证”说、“双能(双素质)”说、“叠加”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和“特定”说;从标准来说,有行政标准、院校标准和学者标准;从培养模式来说,有院校培养模式、企业嫁接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和自我生成模式;从管理来说,分个人、学校、国家三个层次;从发展趋势来说,有“三师型”和“四师型”之说。  相似文献   

7.
饭田真纪 《中国语文》2012,(5):458-468,480
本文首先指出粤语的结构助词"嘅"具有构成条件分句的功能,进而从共时的角度试图阐明其功能扩展机制,得出以下结论:当名词化结构"X嘅"(X为谓词性成分)作为主语的泛指句"X嘅Y"推导出条件句之诠释的时候,其形式上也产生重新分析的现象,当中的名词化标记"嘅"进而随之被分析为连接条件分句X与主句Y的条件分句标记。产生这一重新分析的原因是在于泛指句与条件句之间语义上具有的相似性,即"X嘅Y"泛指句容易产生出条件句之诠释。  相似文献   

8.
张燎 《文教资料》2014,(34):13-16
本文就语义相关度和语法化程度而言,探讨邵东话助词“倒”的来源及语法化历程。邵东话助词“倒”一共具有三种功能,即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持续体标记和形尾(零形式)。这三种功能满足必要的语义关系,皆来源于动词“到”,其语法化过程是由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演变至持续体标记,最终变为形尾和零形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X不比Y·Z”属于歧义句式。其中表示陈述差异的A类,从唐代以来一直存在,类似“比lY·Z”复杂谓语经过六朝至唐代的发展,促使“X不比1Y·Z”出现。与之同形的“X不比2Y·Z”,随着不同性质的形容词充当Z和实比与虚比的差异,所体现出来的具体语义发生分化。  相似文献   

10.
日语以自他动词接辞形态转换的形式区分路径要素相同的自移事件和致移事件。这种接辞形态转换可以划分为他动化、非他动化及中立化三种类型。自移与致移的形态标记在语义上表现出自移动词具有较高的“意志性”;致移动词具有较高的“受影响性”。在路径要素的编码方式上自移动词既有完全融入型编码,也会有不完全融入型编码;而致移动词则较多呈现出完全融入型的编码方式。考察不同位移事件类型中同一路径要素编码方式的差异性,可以为我们以形态标记的有标性探讨位移事件的语言类型学特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词性的界定是语言研究的基础。该研究以现代汉语“X+化”派生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从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两方面分别讨论了对于现代汉语“X+化”派生词中“X”词性的界定。研究表明,仅靠“X”的句法功能是不能判定词性的,要以语义为基础,分析“化”字和“X”的语义特征,再结合句法功能判定规则,是确定词性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从语义角度探讨“的”字短语“X+的+Y的特点,认为“的”字短语的实质就是以X的语义类别为分类角度对Y进行分类.“的”字短语的语义特点是:Y具有可分类性;X具有分类功能;X的语义类别是对Y分类的角度;“X+的”是分类结果中的一类.运用这些观点可对有关语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X也好,Y也好”格式的分析,探讨了此格式的语法意义和语用表达功能,并探讨了“X也好,Y也好”格式的表“情”功能。“X也好,Y也好”的格式意义是表示“例举”,是对某一范围内的人,事、物、方式、情状等进行列举说明。强调范围广、情状复杂。“X也好,Y也好”格式的语用功能就在于,它以“例举”的形式表明所列举项(可以代表人、事、物、方式、情形等)的差别是不重要的,在一定范用内是“任意”的。“X也好,Y也好”格式除了在篇章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外,还具有表明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的功能,它表明说话人只看重“X也好,Y也好”后续成分中的事件、活动及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自己的经验感知进行语言表述时通常有两种图式化的视角框架可供选择:再现型和陈述型;两者的认知构建模式不同。笔者对他人的经验感知进行表述时,由于他人经验的低可及性,视角框架的选取、构建肯定与第一人称不同。笔者本文通过故事转述这一形式对转述话语中视角框架的使用和典型语言体现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第三人称口头叙事中,视角框架的使用以“陈述型”为主,说明转述者关注的焦点是故事的“事件性”。少量“再现型”框架的使用是语境制约下转述者进行“移情”处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因果与条件、充分与充要、主动与被动等三个角度对“无X不Y”格式及其变式“无X无不X”进行描写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无X不Y”格式本身及对嵌入成分的选择和制约在不同条件下有各自的特殊限制条件,不能笼统地理解为“所有的X都Y”或“没有X不Y”;另外,本文还揭示了其变式“无X无不X”中所包含的虚拟语气因素并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语义角度探讨“的”字短语“X+的+Y”的特点,认为“的”字短语的实质就是以X的语义类别为分类角度对Y进行分类。“的”字短语的语义特点是:Y具有可分类性;X具有分类功能;X的语义类别是对Y分类的角度;“X+的”是分类结果中的一类。运用这些观点可对有关语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科研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科研的内在逻辑,寻求“善治”的新路径,实现治以为善。基础教育科研“善治”要构建包括治理目标、治理价值导向、治理理念、治理视角、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等维度的方法论框架。基础教育科研“善治”的行动路径是:强化全局性、可持续性的治理方向根基,以人文价值引领科研行为趋向;增强服务式治理建设,迸发科研主体的内生动力源泉;保障治理功能的充分实现,构建研用一体的长效转化机制;搭建大数据科研系统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科研治理智慧化;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式参与,渗透治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对“X1+Y1,X2还Y2呢!”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将“还……呢”的功用落实到各个分句中,就应答人而言,激活听话人推理机制,加强语气或反前分句预期;就听话人(之前的发话人)而言,证实预期或先反后分句的预期,进而反前分旬的预期。分析发现,此类句式的意义是整个构式赋予的。第二个分句中的“X2+Y2”存在一个判断逻辑真值的问题,如果为真,整个构式的意义为“X1+Y1,没什么稀奇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为假,则为“X1不/没有Y1”。  相似文献   

19.
有关两两NQD随机变量序列的协方差不等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Xn,n≥1}为两两NQD(Negatively Quadrant Dependent)随机变量序列的,对于NA随机变量X和Y有协方差不等式|cov(f(X),g(Y))|≤sup|f′(x)[sup|g′(y)|[-cov(X,Y)],本文通过对两两NQD随机变量性质的研究证明了对于两两NQD随机变量X和Y有同样的协方差不等式成立.  相似文献   

20.
虽然B&L(Brown & Levinson)没有对“礼貌”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众所周知,恰当的礼貌言行在日常生活中会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然而,在探讨礼貌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语境(context)——即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对礼貌的影响。因为礼貌在语境的影响下存在着转变为非礼貌或普通话语的危险,即从无标记(Unmarkedness)到有标记(Markedness)过程。这里旨在讨论语用学视角下被标记礼貌性语言的内涵及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