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普科维茨从生产性权力观的角度出发,对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权力作了不同于主流批判教育思想的解释.在波普科维茨看来,权力借助知识(或言日常教育话语)发挥效应,从而规范着教育主体的所思、所言、所行.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通过运用"牧养权力"的心理学技艺、"群体推论"的教育学技艺和"学科炼金术"的课程技艺产生着规范、规训的功能,从而建构了儿童之间的差异,加剧了自身内部的不平等,同时也使单纯诉诸于完善课程、教学和师资的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全球教育领域正在兴起一股本土认识论自觉思潮,旨在对抗和消减西方话语霸权,呼吁补救西方现代性认识论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认识论扼杀”。置身于本土教育知识觉醒的潮流中,中国教育知识再生产面临两个首要任务:第一,重新审视西方现代性造成的认识论危机,厘清教育知识再生产与其合理化背后的认知逻辑;第二,根植于中国本土教育文化理性与教育实践,建构中国教育的研究范式与言说方式,在国际对话中讲述教育知识再生产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社会到当下,是三个人唱戏:军人——枪杆子,知识分子——笔杆子,民众——锄头把子。民国到当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在根本上是社会建设,改变人民气质,和政治哲学下的社会建设实践。只是,民国以来,社会权力发生了一个颠覆性的变化,那就是,形成了军人政治,军人政治取代了传统的士大夫政治,军人以教育者自居,士大夫演绎为现代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一方面也成为受教育者,另外一方面成为军人政治的帮凶。惟有民众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自古就没有发生变化,成为中国文化最顽固的象征人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权力,用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知识获取权力的原理,并从古今中外的理论和实践来证明知识就是“权力”。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说理,并通过说理使教育对象理解、接受并认同道理,进而转化为相应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掌握正确的说理方法,提高说理能力和说理效果,必须在哲学认识论层面上深刻认识事实与道理、知识与道理、场合与道理、利益与道理、情感与道理、行动与道理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努力实现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育必须回归大学的本质和核心使命,才能捍卫和守望大学的神圣职责,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灵魂,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借鉴系统科学的主要概念、思想和方法,与社会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会发现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过程,其实是在社会大系统中找寻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发展和系统外部发展的最佳平衡点的过程.其关键是形成科学研究的完整结构,高校与政府、企业协调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借鉴系统科学的主要概念、思想和方法,与社会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会发现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过程,其实是在社会大系统中找寻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发展和系统外部发展的最佳平衡点的过程。其关键是:形成科学研究的完整结构,高校与政府、企业协调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哲学基础,在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是“主导一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主观主义,而应是主客观相统一。与此同时, 作者对于当前“是否还应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一热点问题,作了客观而冷静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OECD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分类是工具论的 ,而非哲学认识论的。从哲学认识论角度重新考察知识的分类 ,可从更深层次发现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知识 ,具有理性的、合理的、理想的三维基元结构 ,从而建立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知识分类学。  相似文献   

11.
OECD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分类是工具论的,而非哲学认论的。从哲学认识论角度重新考察知识的分类,可从更深层次发现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知识,具有理性的、合理的、理想的三维基元结构,从而建立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知识分类学。  相似文献   

12.
科学教育强调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是因为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凸显了将科学看作了解世界的方式在认识论上的重要性。出于个体认识论的需要、科学研究的认识论特征以及科学外行与科学家在认知劳力上的区分,科学教育的目标转向受教育个体未来的社会行动,应培育学生建立对科学的信任和维护科学的认识论权威。为实现这种目标,科学教育应从理解科学的本质转向理解真实的科学实践的本质,在科学教育中呈现真实的而非理想化的科学实践,采纳基于科学哲学模型和理论的实用主义进路。科学哲学对科学实践的新近研究,虽然可以提供理论基础,但应该与科学教育进行建设性对话,更加关注非科学家理解科学的模式,将哲学模型转化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需要、符合教学情境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3.
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创造力形成的作用机制几方面,探讨了在全社会知识创新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及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创造力形成的作用机制几方面探讨了在全社会知识创新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及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整合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西方的思想家们从不同的维度对这个问题展开分析。哈贝马斯提出一种商谈论的思路,试图运用交往行为理论将社会整合过程中的规范性因素与事实性因素结合,从而破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霍布斯问题”。他主张用交往理性取代实践理性,恢复生活世界的文化再生产,以同时具备规范性与事实性要素的法律规范来导控社会整合。这种商谈论的思路有助于从规范性与事实性相统一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整合的理性基础和实践机制,但它过分强调语言等文化的社会整合力量,不可避免存在空想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育理论中的教师感受之知强调了身体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纯形式的知识必须与身体的体验相结合才能使教师更好地行动。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只有在实践知识的推动下才可能成为师生间富有意义的智力活动。在实践认识论中,教师的身体知识和技能养育着教师智慧,而教师智慧又使得学科教学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性。教师在实践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认识论。养成实践智慧的过程与形成理论的过程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7.
教育知识不仅要坚持求真,而且应当积极向善,因此,理应具有价值品性。时代流变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取舍、教育研究对象的历时性演进等注定了教育知识不得不接受价值检阅,并表现出在路上的前进姿态。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的历时性进程裹挟着种种价值性危机,功利主义与市场主义携手,一步步逼退人文情怀的价值呵护。教育知识的价值参照与指引、内在结构的构成与融合等已然陷入价值迷惘的泥淖。廓清教育知识的价值性格,并匡扶其价值性本真,已经成为紧迫且严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认识论:知识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自然主义的进路,社会认识论处理的是围绕着知识过程及其产品的组织而展开的诸多规范性问题.换句话说,它是要在我们如何认识以及认识什么的基础上.致力于应该如何认识以及应该认识什么方面提供指导.这个题材相当于实用主义哲学家通常所说的"探究引导",以及今天的读者可能看起来是科学政策的抽象形式的东西.社会认识论取得了超出其它知识理论的进展,因为它重视这种情况,即生产知识的行为人不仅体现为个体,而且还以集体性的方式嵌于某些在相当大的时空范围上扩展的、可以具体指明的关系之中.并且,对于社会认识论者来说.知识的目标是需要确立的,而不是想当然的.诸如"有效性"、"可靠性"之类的语词.甚至"真理"一词本身都没有涉及探究行为的目标.它们只是涉及探究的诸多约束,以至于仍然留下很多有关知识的目的的问题悬而未决:应该生产什么种类的知识?由谁生产?为谁生产?知识政策要抓住的是那种对付这些问题的活动,而这些问题往往被常规的科学政策所忽视.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学认识论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的“从做中学”都是针对当时国内的教育弊端提出的教育改良方法,有着相同的哲学与认识论立场,都是深受实验主义思想影响的产物,都有改造社会的理想追求。同时,陶行知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影响,一贯重视知行关系,并且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20.
教育社会学中的知识与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社会学需要这样一种理论,它将知识问题重新纳入课程的争论之中,而不否认知识的社会和历史本质。现有的教育社会学,无论是建立在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之上,都没能为可供选择的课程提供基础。本文提出了“社会现实主义”的知识与课理论,这种关于知识而不仅仅是关于认知者的社会理论,既承认课程知识的社会历史本质,也承认它们超越其特殊社会起源的客观性,并将课程知识的客观性置于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组织的公共规则和惯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