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定住五四白话的性质时,一种阶级意识介入了五四文言、白话的语言论争.周作人的"老爷"与"听差"论是对文言保守派的阶级意识的经典分析,而胡适、周作人取消对白话的"二元"态度,并以"国语"取代白话,则体现了他们所追求的民主政治的平等阶级观.  相似文献   

2.
纵观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文学语言的变迁了。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先驱们竭力提倡白话、废除文言的文学主张,采取全面摒弃古典文学传统、“全面西化”的文学策略,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因矫枉过正出现的过于书面化、西洋化倾向,使现代文学语言成型的初级阶段将受到必然的否定。于是,同样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以赵树理为代表的独重口语、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始终坚持的无征不信之学风、宁详勿略之态度、基于史料之方法,无不秉承乾嘉遗风。但章太炎治史又表现出不同于乾嘉学派的时代特征。因此,有必要从学术规模、治史态度方面探讨章太炎对乾嘉学派的继承:从致用目的、治史方法方面探讨章太炎对乾嘉学派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革命与"两个翅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个翅膀论”是在“新儒学派”、“国学派”、“鸳蝴派”否定“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下 提出的,这是个错误的理论。它贬损、攻击“五四”新文学,粉饰“鸳湖派”的错误倾向,故意在严肃文 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的学革命理论是学呼唤自由的一个先声。而周作人提出的“人的学”观点,确定了新学发展的大方向。他认为西方的人道主义是新学的哲学基础,倡导平民学和贵族学的融合,指出以人生始、以艺术终应该是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对"五四"闲话风散文体式的出现和特征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白话文学语言为写作主体提供了自由的言说机制,使个体的"任心闲话"成为可能;白话文学语言颠覆了古典散文只用文言书写的格局,作者和读者在平等的交流中构筑了全新的话语关系,甚至出现了写给儿童的书信体散文,为散文增添了新的现代文体类型;文体层面上,白话文学语言实现了将闲话"移在纸上",形成闲话风散文亲切自然的风格。闲话风散文的特征及其在"五四"时期的发展轨迹与其时的文学语言变革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毛新青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28-31,44
刘师培与章太炎都以"文"为中心构建自己的文学观念,但二者又存在着具体的分歧。刘师培认为"文"的研究应以审美为取向,突出"文"的形式美感,刘师培的"文学"观念是以审美为介入点,意在使民族文学与西方文学争一隅的决心;章太炎则以文本书写的载体来界定"文学",其文学观念是以文字为中心的泛文学观,他认为"凡著竹帛者"都可以进入"文"的研究范围,民族的独立关键在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民族文化的根基奠基在民族文字的基础之上。他们二人文学观念的异同深刻反映了传统资源在现代转型时期被转化的轨迹和过程,也体现出了转型期学者们试图通过学术进行救亡图存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与五四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多有对立。五四前后冒起的一代人虽曾深受太炎影响,但他们因应世变而亟欲摆脱太炎学术的影响,以新知识取代旧传统,透过怀疑古史、废弃汉字、重估一切价值企图实现再造文明之梦。本文以章太炎与五四那代人如鲁迅、钱玄同、胡适、顾颉刚及傅斯年的学思互动,观察他们如何审视和评价对方。在这过程中,可看见他们彼此间或断或续的学思关系,显示大家在同一的改造国家、社会目标下,于文化意识或学术方法上尽管有差异,但到国家危在旦夕时,学术畛域又不是那么壁垒分明。同时,本文亦将说明,在太炎逝世80年而五四迈向100年之际,太炎在清末民初形成的一些学术主张,不但未为五四那代人突破,直至今天仍有其前瞻性。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认为,国学具有三大功用,一是可以培育爱国情怀,二是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三是可以塑造国民道德。学习国学应该重视小学,因为精通小学是学习和研究国学的基础。章太炎的这一"国学观"对我国的当代教育极具启发价值。文章从学习国学是为了开通智慧、小学是学好国学的基础、读史是为了树立爱国之心、道德教育要注重践行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今天的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对"人满为患"说和"民众国强"说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要采取如下措施:发展生产事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科学技术,增强生产能力;重视教育,提升民智;提高劳动者地位,充实劳动者数量;取消垄断特权,改革分配方法;改革婚姻制度,提倡优生优育;节制生育,限制人口。其人口观具有启蒙主义色彩,但也存在明显偏颇。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儿童诗踏上了现代儿童文学的舞台,她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事实上,五四儿童诗的发生离不开文学革命与建设,离不开儿童文学观念的确立,离不开新诗的促进,离不开美育观念的树立,也离不开儿童出版物的发行。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儿童诗踏上了现代儿童文学的舞台,她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事实上,五四儿童诗的发生离不开文学革命与建设,离不开儿童文学观念的确立,离不开新诗的促进,离不开美育观念的树立,也离不开儿童出版物的发行。  相似文献   

13.
刘勰与亚里士多德对语言的理解大相径庭。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摹仿现实存在的工具,它的基本特征是明晰、适当和准确。因而,一切与文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修辞手法诸如隐喻等主要是修饰而已。刘勰则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本身也是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学创作中思维的枢机,其本身的能指层面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且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生命力息息相关。因而,语言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主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学的先驱们,是一批幸运的人。他们的幸运,就在于历史为他们构成了一个不可重复的客观环境,而且是一个极为有利于人发展的环境。这个环境的一端,是旧的皇权势力已威风扫地,“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的混乱政局,又天然地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但旧的文化传统及教育格局仍完好地留存着。另一端是,长期闭锁的国门已被西方势力强行冲开,出国留学,接受西方文化,已不是天方夜谭似的憧憬,而是可以实现的理想,在这一端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有效率优先的原则,不可能平行使用两种书面语,白话文运动本质上应当是文言、白话的生死之争,因而文言的废存是这个运动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受时代环境的限制,晚清知识者虽然提出了“废文言崇白话”的口号,但只是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并未撬动文言的根基。到了“五四”时期,胡适是从晚清改革者止步之处起步,一开始关注的就是诗歌中的语言问题。他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贡献不仅是他提出了废文言的口号,更重要的是他成功颠倒了人们对文言与白话的认识,认定即便在诗歌中,白话也有优于文言的价值,为废文言提供了坚实的逻辑依据。事实上,“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宗旨不是以白话为正宗,而是对文言的整体废弃。“五四”以来,有关白话文运动的研究虽已相当丰厚,但离开对“废文言”这个宗旨的讨论,就很难理清这个运动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欲观是戴震义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戴震义理学区别于程、朱正统理学的关键 所在。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学者大力阐扬戴氏义理学,力图恢复戴震的完整形 象,促使戴学成为显学。他们所共同关注者即为戴震的理欲观。由于阐释角度不一,所作的评析 差异较大。章太炎从政治视角理解戴震理欲观,认为戴震与程、朱并无根本冲突,双方是在政治 和伦理的不同层面上阐发各自观念。刘师培则分别用中、西学两种标准衡量戴震理欲观,既赞赏 其义理基于训诂,从而能超越宋儒的长处,又点明其不及西学严密的瑕疵所在。梁启超以哲学概 念评判戴震义理学,认为戴氏之理欲观是用“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在本 质上“绝相类”。这些评析,皆对中国近代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成为规范戴震研究 的某种“范式”。  相似文献   

17.
试论五四时期施存统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研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论著中 ,施存统是一个被冷落的人物。事实上 ,施存统不仅对于促进共产党人进一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是当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位。施存统认为 ,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才具备了科学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底特色 ,在于注重物质的条件”。但是“马克思主义底本身 ,并不是一个死板板的模型” ,要注重同各国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挽救支那” ,至于具体的操作 ,“一定要参酌中国情形”  相似文献   

18.
艺术自由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遗产之一,网络文学对之既有继承又有超越。继承性体现在艺术自由是网络文学和五四文学共同的价值诉求,世纪初相似的历史语境决定了它们相似的艺术追求。而网络文学对其的超越性,在文本层面主要体现为小说类型和叙述语言的创新性。艺术自由给网络文学带来重要的文学生态意义,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学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性格局,并带来网络小说文本的创新性,从而使网络小说获得了不一样的现代性文学面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接受模式,这对于民族文学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它也日趋显露出僵化和保守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接受模式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章太炎的有关理论为参照,观照历代关于该模式的不同意见,提出对该问题的见解与思考,力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学提供新的思维和接受视角。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有着作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多年的文学创作对其文学翻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形成"文白相辅"的翻译思想,译作语言呈现"文白相间"的鲜明特点。本文拟从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出发,探讨其文学翻译思想和实践,进一步了解余光中翻译思想的成因及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