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忠以名物训诂和辨章学术为重点,竭力剔除卦象说中阴阳灾异神说成分,在突出象数的基础上,也兼及义理,恢复了以易解易的传统。宋忠解易和郑玄一样特重卦爻象所象征的某类或某种物象,同时他又吸取了苟爽的阴阳升降说来解《易经》,可其注既有继承又有阐发。宋忠重视卦爻所处的时空坐标以及卦中六爻之间所突显的各种关系,如乘、承、据、比、应等,以此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这不仅体现了两汉象数易学对他的影响,也表明他对象数的尊宠和重视。宋忠以传解易,就是使用《易大传》中的方法和思想来注释《周易》经文;宋忠的易注标志着义理派易学的开始崛起,并逐渐走向基本成熟。宋忠对传统《易》注进行革新,实有功于后世。  相似文献   

2.
西汉人刘向,本名更生,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少弟刘交的四世孙。因是皇族宗正,从小就在宫中出入,二十岁时由于品行端正提拔为谏大夫。他为人沉静,酷好读书,博闻强识,通达古今。尽管在仕途上屡遭坎坷,但是在著述上却留下了他治世的卓越见解。据《汉书》所记,他著有《洪范五行传论》《列女传》《新序》《说苑》等书。宗旨都是为了“戒天子”“助观览,补遗阙”的。  相似文献   

3.
刘向的散文,无论是奏疏,还是《说苑》、《新序》、《列女传》等著作,其写作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鉴诫,以挽救当时日益衰颓的国势,所以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刘向散文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又不局限于成帝时代,而是对整个西汉的社会弊端作了较全面的针砭与批评。  相似文献   

4.
论刘向散文对西汉社会现实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的散文,无论是奏疏,还是《说苑》、《新序》、《列女传》等著作,其写作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鉴诫,以挽救当时日益衰颓的国势,所以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刘向散文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又不局限于成帝时代,而是对整个西汉的社会弊端作了较全面的针砭与批评。  相似文献   

5.
《周易·彖传》作者的基本解《易》思路是由象数出发,以象数为根基,以义理为标的,以象数义理合一的方式来解读《周易》古经。《彖传》作者对《周易》古经的创造性解读,正是在由象数角度切入解读《周易》古经并在具体的解读过程中发明和使用了一系列象数义例规则。同时,《彖传》作者认为,解经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出象数背后的义理,在解读每一卦时,《彖传》作者都遵循着由象数到义理的路子,将视野由天地宇宙最终落实到社会人生,在“本天道立人道,法天道开人文”的学术理念下,借助象数体系阐发出一系列人文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论匡正汉主是班固撰述<<汉书·五行书>>的政治目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行志》作为班固新设的四志之一 ,在《汉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刘向《洪范·五行传》不同 ,《五行志》只记灾异不言祥瑞 ;从它选择的史事、依据的理论渊源以及当时的政治发展看 ,匡正汉主应是班固撰述《五行志》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7.
刘向在其所著的《列女传》、《说苑》、《新序》中,保存了大量对《诗经》的解释性的文字,其义与鲁韩间有异同。而关于刘向《诗经》学在齐、鲁、韩三家中属于哪一家的问题已聚讼千年。本文从《列女传》、《说苑》、《新序》三部著作出发,将其中引诗全面整理,通过其与齐、鲁、韩三家诗的比较,究其不同;通过对其引诗的分类,发掘、还原刘向对于《诗经》的理解,从而述出刘向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8.
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末期一位硕儒,文化巨子,传附见于《汉书·楚元王传》。他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少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经历宣、元、成、哀四朝,官至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故后人称刘光禄、刘中垒。一生著述宏丰,他的《新序》、《说苑》和《列女传》广为人知,研究人员也对它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但都着重于《新序》和《列女传》,对《说苑》有些冷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部书的特色。一、《说苑》的流传及命名刘向的《说苑》是继《新序》之后又一部收集先秦以来至汉初的历史故事集,《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刘向所序六十七…  相似文献   

9.
明代开封周藩的宗室学者朱睦以其经学造诣之深,藏书之富及创作之丰而闻名于当世。而在其经学体系中,又尤以《易》学见长。通过《易学识疑》与《授经图义例》等代表性著作,朱睦形成了由辨析《周易》文本,到解释经传大义,进而阐发易学思想,总结《易》学传承史的学术体系。其超越宋儒成说,回归汉学以及象数、义理兼采的学术特点也由此体现。  相似文献   

10.
《列女传》因其故事大多采自六经或前人经典,而且常在故事中征引儒家经典,这让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以传释经"。但是,笔者认为,《列女传》从其思想表达和故事编纂上已经脱离了"以传释经"的范畴,之所以以"传"命名是刘向运用社会权力话语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鉴戒汉代统治阶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1.
<正> 刘向是西汉后期的儒学家,《汉书·艺文志》将“刘向所序六十七篇”(班固注:《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归入儒家,又据《汉书·楚之王传》,“初立《谷梁春秋》,征更生受各梁,讲论五经于不渠。”可见刘向对于经学用力之深。然而刘向对道家也有所涉猎。《汉书·艺文志》所收“刘向《说老子》四篇”便是明证。惜乎其说今佚,使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刘向对老子思想的体会,但是在刘向的现存著述,如《说  相似文献   

12.
在《新序》、《说苑》、《列女传》中,刘向运用前人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些材料,来源非常广泛,而刘向对这些材料的处理和运用,形式又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14.
赵坤 《家教指南》2023,(1):93-100
西夏效仿中原王朝,以儒学作为官方学术。然而阐发儒家哲理的易学内容,在西夏文献中却罕有记载。从出土文献来看,西夏民间使用的易类知识大多是汉地术数中的卦象符号,与义理之学关系不大;而西夏易占文献内容的变化趋势,则反映了西夏人对易类知识由全盘接受到自我理解的过程。与之相比,西夏官方获取的易类书籍多为义理易学著作,然而斡道冲撰写的《周易卜筮断》,却是以“卜筮”为题,属于象数易学的范畴。这一选择既符合西夏人将易类知识归于术数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宋代易学的成果。这种偏重于筮法的易学取向,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易学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洪范传》对"洪范九畴"中的"五行"一畴的注解由于思想新颖引人注目:他对天地之数与五行及五神关系进行了很好的整合。王安石认为,九畴中的七畴得其序就是具体之道得其序,则五行也就能得其序。他正是以此构思来处理九畴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全文的思想架构。  相似文献   

16.
刘大钧,1943年生,山东邹平人。国际著名易学家,现为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学刊创办人、主编,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易学研究,尤其精于象数易学研究,对易学中许多重大疑难问题提出了重要见解,并形成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的易学研究路数,对于恢复传统易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说苑》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中的一部分。它是刘向校书时根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颇具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的类编。对于《说苑》,有三点要加以说明: 第一,《刘向所序》六十七篇著录在《汉书·艺文志》的《子部·儒家类》,其实六十七篇是各种资料的荟萃。譬如这当中的《列女传》,《隋书·经籍志》便把它编入了《史部,杂传类》。不可否认,刘向的思想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把他所序的六十七篇编入儒家,是有道理的,这大概他的儿子刘歆编《七略》时便已作如此处理,《汉志》不过是照抄《七略》  相似文献   

18.
梅杰 《华章》2007,(Z1)
汉代是我国文献编纂工作的奠基时代,刘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献编纂学家。刘向(公元前79年—前8年),原名更生,字子正,沛(今江苏沛县)人。汉楚元王刘交(刘邦弟)的玄孙。汉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元帝时,因反对宦官专权,被捕入狱。成帝时,更名向,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刘向学问渊博,于经学、文学、校雠学均有相当造诣,曾校理群书,撰成《别录》,在中国学术史上作出重大贡献。又有《九叹》等辞赋33篇,绝大部分已亡佚;另有《新序》、《说苑》、《列女》、《洪范五行传》等,今存。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  相似文献   

19.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含有丰富的思想,但系统研究至今仍付阙如。孔颖达易学以王弼《易》注为诠释蓝本。王弼《易》注的突出特色是引老入《易》,扫象阐理,以玄学本无论取代汉人以气论为基础的宇宙学说。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的发展至此而一变。孔颖达则吸收汉易及魏晋郭象的思想,对王弼易学予以重大改造,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兼顾了象数与义理,综合了儒道思想,对宋代义理易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不仅是一部易学著作,更是一部理学著作,是宋代易学与理学交融的杰出成果之一。程颐是在严格的儒学立场上对易传进行注解,基于“理本体”的视域中去考察易传之义理。他运用理学思想就易传中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与阐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具有理性特色的范畴和命题,其易学特色可概况为“阐明儒理”。具体而言,他利用理学的范畴对传统易经进行新意解读,如“理气”“天命”“体用”等,从而建构起理学模式中的易经体系。就其理学内容而言,他基于“理本体”的角度重新诠释了“理”与“象”的问题,将一般意义上的“天下之道理”上升到具有哲学本体性的“理”意义,详细地区分了形而上下以及“象”的中间地位,提出“因理以明象”与“因象以明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