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王》全文的叙事脉络包含三个层面的看见。一是作者看见了老王个体的苦难,二是作者看见了老王所代表的中国式的活法。伴随前两层看见的娓娓漫衍,全文的叙述脉络最终凝结成了一个指向作者主体性反思的意义整体。正是在前两层看见的映衬之下,迫使作者重新审视自己堂而皇之的善良,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的不幸与幸运,并因此看见了另一个被蒙蔽的自我以及另一种真相。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西南边疆村落,大量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和创业热情的少数民族返乡青年在短视频平台创业,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他们对乡土文化具有何种程度的认同,是否与其短视频自我呈现处于同频共振的良好状态,事关返乡青年的心理建设以及他们能否留下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探索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乡土文化认同影响其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机制可以发现:从宏观来看,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从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创业生产、乡村风俗、民族文化五个主范畴对乡土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或不认同),并遵循“乡土文化认同—观念—行为—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演化逻辑。从微观来看,脱域的“抵抗乡土”心理与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存,作为数字情感劳动元素的乡土文化融入到短视频的“舞台表演”之中,地方性知识在互动中实现了扩散和重构;“张扬”的自我呈现可能会引发乡土文化认同的冲突,乡土文化认同危机与自我呈现的“表演”之间存在悖论。因此基层政府需建立基于文化认同和价值重塑的返乡驱动机制,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返乡青年的心理需求和可持续性创业。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热度及高关注度使“三农”短视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促使农民及返乡青年借助社交平台参与“三农”短视频内容的创作中。文章以“康仔农人”抖音账号发布的短视频作品为分析对象,采用符号学的方法,分析“三农”短视频的符号整合与意义建构路径,为“三农”短视频的创作者的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并为乡村短视频创作与“三农”领域的结合提供借鉴,助力乡村。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围绕农民美好生活,以乡村叙事为主题的短视频不断走红网络并呈现出勃勃生机。其中抖音平台农村网红“麦小登”的短视频以新式亲情互动与女性形象建构为鲜明主题,以美好劳动与美好生活为叙事主线,直观地反映了农村“美好生活”短视频叙事重构集体记忆,具有呈现立体乡村、传播新农村新农人新农业形象、吸引“流量”助农等价值功能。新时代,要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等自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功能,必须丰富短视频叙事内容,促进短视频文化展演与场景叙事创新;促进技术赋能、知识赋能与组织赋能,提升农民媒介素养;促进网络基础设施赋权、顶层政策赋权与产业链赋权,推动短视频叙事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师在短视频中的媒介形象从多方面影响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对抖音短视频平台中的乡村教师形象进行梳理发现:当前乡村教师呈现守护型、阳光型、压力型、悲情型、污名型五类媒介形象;形象塑造存在媒体的报道框架固化,对选题的挖掘度不够;乡村教师的自我建构欠缺,对媒介的利用度不够等问题。重视短视频中的乡村教师形象塑造有利于增进身份认同,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有利于提高从教意愿,保障乡村师资的稳定输入;有利于增强社会认同,提升教师轮岗交流的成效。据此,从“他塑”和“自构”的视角提出了短视频中乡村教师形象的塑造建议:一是新闻媒体账号要重塑“他者”构建下的公众认知,丰富报道议题,同时做到客观真实报道;二是乡村教师群体要勇于进行自我形象的建构,提升媒介素养,也要涵养自身素质,主动解构污名形象。  相似文献   

6.
祁星 《江苏教育》2022,(22):12-15
“有教无类”是伟大教育家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多年来坚守孔子教育思想,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赋予“有教无类”思想新的时代内涵,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看见每一个学生,看见每一个学生不同方面的成长,看见推动学生成长的每一种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7.
王博姝  李丽 《甘肃教育》2022,(17):27-32
短视频以碎片化、多样化、新颖性等特点被大众所关注,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代表,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和形式,但其“浅”“新”“碎”“多”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基于此,本文章分析短视频和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与所面临的问题,探析了短视频+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黄鸽 《教育文汇》2013,(8):33-33
一直很喜欢看柴静主持的节目,她的书《看见》出版后,我便立即网购了一本。这是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成长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我花了两天时间将这本四百多页的书读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读《看见》,我自然看见了教育,思考着教育。  相似文献   

9.
乡村合作运动是南京政府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为整合乡村而强制推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其起始于江浙两省,然在自上而下进行中,因其与基层的政治体制变革紧密相连,过多依靠国家行政力量推行,导致合作社为乡村政权“内卷化”现象所侵蚀,“变异”为地主富农豪绅的牟利工具。大异于政府的“拯救乡村”,“救济农民”之旨趣。此事例揭示:乡村自治和自组织能力的养成只应依靠农民和村落社会自身,而非政府单独的“行政杠杆”强制力量所能奏效。  相似文献   

10.
在诸多微文化中,短视频后来居上,且有包容其他微文化之可能,其突出优势在于制作和接收仅靠以手机为主的移动媒介即可完成,能绕开团队制作和文字能力的门槛,实现最大程度的大众化。人与短视频的交互是以“刷”为主的符号互动,落实于人的手指与屏幕的直接接触中。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短视频的使用是在小屏幕上完成的,调用了触觉、视觉和听觉三种感官,是一种近距的视听接收。对互联网传播平台的依附性,决定了人们能刷到的短视频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被限制和计算的。短视频要获得更高的传播力,需要在调用视觉像似符的基础上,充分拓展听觉像似符以制造在场感,同时也应具备嵌套性特征,能在有限的视觉空间和极短的时间内引发人们的兴致。  相似文献   

11.
2017年以来中国乡村传播研究,紧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在发展、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五个维度展开,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短视频、数字乡村、县级融媒体、网络民族志及全球视野与“在地”经验等成为学界研究重要的对象、方法与理论聚焦。农民工及留守儿童、乡村文化、传媒的功能等传统议题在新媒体环境中继续得到关注。未来乡村传播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发展传播将会成为一个理论热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文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学,在对外传播活动中存在“贵州符号”识别体系缺失、“纯文学”传播理念被大众消费意识疏离和“沉默的螺旋”效应引发自我否定三方面的问题。因此,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势在必行:建立贵州文学符号识别体系,倡导多元文学共同传播的理念,培养贵州本土优秀的评论队伍形成反“沉默的螺旋”效应。这对促进当代贵州文学发展并扩大其影响力具有实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乡村学校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这是近日某媒体一篇报道针对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现状作出的比喻。随着中国村落社会巨大的现代性转向,乡村社区早已没有了承载纯粹田野乡土气息而无须功利性教育收益的社会浪漫土壤。被并轨于城市生产体制之后,农民再也不是具有内在高度同一性的同质性阶层,他们的群体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对立性。反映在教育上,村落社会传统组织形态的解体,教育投资的主体转变为单个家庭,这种重心下移意味着抗风险能力降低,更意味着只有一次机会的教育投资对家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高速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应用环境下,短视频这一媒介形态被平台经济捕获,一方面变成短中介,链接了整个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转化为数字平台,不断融入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和国家治理。基于此,短视频也呈现出基础设施化的倾向,尤其表现在搭建数据中心、拓展计算服务和形塑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短视频的基础设施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在中国尤其表现在整体发展与国家干预两个方面,并被描述为技术民族主义的成功。短视频未来发展有其不可持续性,即渠道霸权导致的市场封闭性和外部干预性危机,不断加剧的数字地缘政治,以及基于用户绑定的数字劳动所引发的算力与精力之间的“瘾”经济危机,这将决定短视频如何在数字中国的总体框架内找寻到一种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城乡结合部”亦称“城中村”,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是我国继续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创新性典范,源于探究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创新扩散理论可为系统总结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实践经验提供参考。纵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发展轨迹,其创新扩散历程包括为新问题寻求创新方案、重新定义及升级调整、常规化、扩散推广等四个阶段。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创新扩散过程中,其采取的典型举措主要有精选“创新代理人”担任讲习员、谋求与农民“客户需求”的最大相容性、利用乡土知识系统克服讲习的“空心管偏见”、打造讲习的“技术集群”、注重讲习的“可试性”与“可观察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可从以下方面着力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创新扩散:一是秉持“再创造”发展理念,因应形势及时调整讲习内容、讲习方式和讲习员队伍组成;二是优先培养“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充分发挥其在当地社会系统内的榜样带动和人际说服作用;三是拓展数字化“传播渠道”,推进讲习的数字化转型并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四是综合运用“中心化”与“非中心化”扩散系统,构建“专家讲授+现场观摩+交流讨论”的混合式讲习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有许多化学反应现象不明显,直接观察实验看不出是否反应。介绍了一种让学生“看见”化学反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赵雅欣 《中文自修》2023,(17):15-16
<正>“5分钟带你读完《红楼梦》”“5分钟读完《老人与海》”,这样的标题在短视频的海洋里已渐渐形成一种潮流,响应者也越来越多。然而,人们对“通过看短视频读书”的现象意见不一。诚然,将短视频和读书结合很有创意。文学的普及对于提升公民素养有很大的意义,而短视频是当下最火热的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不用购买书籍,就能了解书籍的内容——通过看短视频读书确实降低了普通人接触文学的成本。且短视频时长很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便可“速通”一本书。在搞笑视频、网红炒作盛行的短视频平台中,“通过看短视频读书”被许多人戏称为“一股清流”。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短视频以跨越文字表述的超文本形式,超越了传统乡土中国文本表述的边界。自媒体短视频的可视化特征介入乡土后,镜头所形成文化的大众化/群众化趋势日益增强。自媒体短视频镜头语言生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中国故事叙述的新维度,自媒体短视频在表现/记录的功能之余,也彰显表述乡村振兴故事的叙事路径。借助自媒体建构的乡土叙事指涉了乡村振兴的叙事内涵(劳动)与叙事主体(新农人)的本质。从“川香秋月”的典型性出发,可以观察到乡村振兴劳动叙事的真正内涵与叙事主体“新农人”的文化身份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日渐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影评类短视频凭借碎片化、戏谑化、娱乐化叙事风格获得大量“粉丝”,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文化、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影评类短视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版权纠纷、过度商业化、缺乏专业性等方面的挑战,这要求相关部门、视频平台、短视频创作者等多方相互协作、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