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苏州传统手工艺辉煌与忧患共存.本文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工作为基础,探索一种符合苏州传统手工艺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传统手工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苏州传统手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奇葩——传统手工艺技术有些失落,有些近乎失传。传承和发扬传统手工艺之重负,关键为人。本文结合我国传统手工艺职业教育现状,提出职业教育培养手工艺技术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互联网聚集手艺人、消费者和品牌策划公司对手工艺进行传播与营销是信息时代传统手工艺寻求发展的出路之一。通过分析当前手工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变化、传承艰难;手艺人思维局限,产品难以满足大众需求;缺乏广泛参与和多层次资源整合的平台。提出复兴手工艺的策略,包括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定制与现成品双管齐下;利用大数据深挖用户行为,精准定位需求。最后提出手工艺O2O平台规划与设计方案,包括元数据信息构建、需求功能设计、后台管理模块设计、主界面规划设计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手工艺遗产因其“工”的可复制性,“品”的可消费性,“手”和“艺”的异文化性,而成为文化旅游消费主要对象之一,旅游消费既使手工艺遗产得到复兴,引起社会重新审视手工艺的价值;又在迎合旅游者的消费取向过程中,使得手工艺遗产存续发生异化。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手工艺遗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手工艺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手”和“艺”,即手工艺遗产的原生性主体和其对手工艺的实践、认知与价值内化,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应以手工艺品的原生性主体对其分类为指导,以“手、工、艺、品”四个层面为方法,从而实现手工艺遗产的活态、原真性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5.
雄安新区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目前面临日渐衰落、后继无人等发展困境。从集体记忆的视角对传统手工艺与文创产业的内在关联性以及二者双向融合中集体记忆的三种系统要素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集体记忆的传统手工艺与文创产业双向融合发展模式,具体为以雄安辖区传统手工艺为记忆客体,挖掘其承载的集体记忆和艺术符号,运用现代创意设计手段创新集体记忆载体,通过城市形象、特色小镇、多层次的文创产品等具体形式的设计表现来唤醒并重构雄安新区居民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原生性保护、再生性转化与特色文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素花 《文教资料》2011,(19):95-96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让世人惊叹的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艺术瑰宝。数字科技时代的技术创新和文化交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甚至破坏了传统手工艺的文明延续。如何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再生,有效地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本文以汴绣为例,通过历史源流的回顾,再创辉煌的探究,以及新时代的发展展望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为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再生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刺绣     
《小学生导读》2011,(12):2-F0002
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相似文献   

8.
李佳怡 《成长》2020,(4):20-20,22
非遗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无形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社会文明的变迁,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传递着中华民族美的理想。在新媒体的发展刺激下,非遗传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非遗传统手工艺逐渐融入了大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民间的手工艺常常归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它是艺术领域中一枝奇异而朴实的花朵。民间手工艺的产生和创造起源于民众生活的必需,并依托于一定的载体而逐渐发展成熟。凉山彝族漆具属于民间手工艺中的一种,是依附于木皮载体上对生活的艺术记载,它原始的造型和纹样延续至今,透着稚拙而朴素的原始意味,被称为漆工艺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0.
手工艺遗产作为地方人群共同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折射着人们对自然、社会与宇宙的基本认知,是一种以实用性为主的文化形态。随着文化旅游和消费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产品逐渐从生活品走向工艺品,出现了“我者”的生活品与“他者”的艺术品形态并置,引发了手工艺遗产如何保护与传承的迷思。文章以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为研究对象,从“主客位”角度分析不同行为体对手工艺遗产价值认知的差异性而出现的手工艺遗产的不同形态,认为当代手工艺遗产价值是“我者”价值与“他者”价值互构的综合体,须从手工艺遗产层级一体化价值体系认知出发,理解手工艺遗产生活品与工艺品并存的意义,从而促进手工艺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活态存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河北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和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需求综合分析,石家庄具备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资源环境。首先,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以市场利益驱动促进创意研发,形成品牌化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其次,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传统手工作坊一条街,按不同地域进行划分,形成特色手工艺品生产区。以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带动旅游业发展,形成配套服务设施增加商业收入。另外,利用石家庄批发市场环境优势和艺术工作者的集聚优势,形成文化创意创作空间,打造创意孵化基地。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有1840年欧州工业革命以来,以机器生产为手段的工业设计与传统的师付带徒弟式的手工艺运动出现了碰撞,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现代设计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并对今后设计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州的传统手工艺有着辉煌的历史,但随着近年来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究其原因,企业的改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以及年轻人的功利心理是导致苏州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市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单方面的行政干预也远远不能满足对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保护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加快传统文化传播、实现向创意产业转型、达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这三个方面,探索苏州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加快工业化进程是有条件的,湖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经济比较落后,本文针对湖南的实际,提出了湖南要加快工业化进程还是要在“农”字上唱大戏,“乡”字上做文章,调整农业结构,改造和发展县、乡(镇)、村企业,提高职工素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教育,培养出与现代农业和农业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农民,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  相似文献   

15.
高原 《唐山师专学报》1994,(4):45-49,21
“现代”可以被视为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特色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但这种“文明的形式”却并不与“我们这个历史时代”一起出现于同一时空之下,而是“这个历史时代”的“我们”所追求的结果。因此,“我们”是否具有创造这种“文明的形式”所需的必要素质,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个别化组织结构曾一度是人们追求的主要学习模式,但随着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有些学习场合个别化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协作化学习模式似乎更为合适。社会性软件是网络社会化革命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反映人们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使得互联网应用模式开始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这种形式正好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条件。  相似文献   

17.
传统手工艺大多是作为制造日用器物所需的技艺而存在,在科技发达和大机器生产的今天,城市中却涌现一股手工艺热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动因。以往的手工艺研究多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关注手工技艺的传承,虽然偶有论及当下手工艺发展的新趋向,但对城市新中产人群对手工艺品的消费和整个社会兴起的手工体验热潮缺乏深度的解析。手工艺在今天的新变不仅揭示了我国当下社会环境的重要转型对传统手工艺的巨大影响,也昭示了手工艺对当下国人建构有品位和自主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日本的经济从复兴过渡到发展。经济界认为战后时期结束了。在新的产业趋势中,工业需要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需要大幅度增加工业所需求的受过教育的工人。企业期待政府制定一个对他们直接有用的人力开发政策,制定一个能把杰出人才和广大群众相区别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能培训人们忠实地执行各种被分配的任务的能力。在“六·三·三”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三农”问题被提上日程,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也表现出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我们知道,在新兴的工业文明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业文明而成为社会主导的背景下,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成了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这种趋势也日益明显地反映到农村教育当中。我国农村教育实现城市化究竟是忧还是喜?是机遇还是陷阱?利弊权衡本身,也是一项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20.
尚·楚     
8小时以外:“楚和听香”以植物染色为核心,这一创意理念源自环保?楚艳:我对色彩、染色比较感兴趣,知道有纯植物染色的方法。后来,偶然间发现国内有专门做这方面手工艺的人,便与他们合作。我觉得不论是从审美还是环保理念的角度都非常符合“楚和听香”品牌的内涵,决定进行实践、探索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染色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