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三种文化”(人口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论点。人类社会从事“三大生产”的历史,同时也是创造“三大文化”的历史。无论从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还是从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构建“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的网络系统,都是学界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的学说应当是“三种生产”论,即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理论,与此相适应,存在着“三种文化” 论,即人口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理论,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各自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柯尔施提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问题,依据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主要针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展开批判,也对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提出反思,并分析了“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新旧派别的一致性。柯尔施阐发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关系,要求恢复辩证法,恢复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社会发展和革命整体观,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革命性、整体性,对于我们认识第二国际的理论贡献和缺陷,反思俄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深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从广义文化观看,文化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社会实践包括物质文化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等。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物质文化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是保证“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立足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方面给我们观察与分析文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文化建设也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历史发展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相依相成,它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状况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实践层面的,而且更深藏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内在的理论逻辑之中。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本身即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理论的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从提出到现实的展开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这一精神将继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胜利实现。  相似文献   

6.
号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的考茨基,在一九一八年抛出了一本名叫《无产阶级专政》的小册子。他在这本小册子中,污蔑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对反动势力的镇压是什么“消灭民主”,歇斯底里地鼓吹要实行什么“纯粹民主”,在意识形态领域向无产阶级专政发起了猖狂的进攻。为了批判考茨基的谬论,捍卫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列宁在病中写下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这一著作所论述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灌输”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思想源流,考茨基关于“灌输”的论述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思想框架,列宁对其进行了丰富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  相似文献   

8.
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并学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应当重视“探究—体验—感悟”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理论来源,“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地回答了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问题,“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回答了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问题,只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贵穿于“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因此,“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继承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是一个弹性较大的学批评流派,其流派特征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但这“历史”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化性的”历史;不过,在对学的历史作用的强调上则体现了“新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多元理论的产物,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  相似文献   

11.
胡风现象:启蒙现实主义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风理论的独特性在于,它同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鲁迅的文学精神,形成了启蒙现实主义的理论建构。其中心问题是强调“写真实”,理论内涵是以“主观战斗精神”、“人格力量”、“自我扩张”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观和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对农民文化的批判之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其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意蕴体现为“忧以天下”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革故鼎新”的革新思想。  相似文献   

13.
卡尔·考茨基一生的思想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从19世纪80年代到1910年,作为第二国际代表性人物的卡尔·考茨基积极宣传普及马克思的经济学、宣传推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驳斥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捍卫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辩证法、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这是他早期的功绩。同时考茨基早期思想中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实事求是地还原考茨基早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贡献和不足,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界涉及考茨基早期思想方面产生的争议。  相似文献   

14.
现行教育方针中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理解为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教育原理而定位于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而“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则应作为一个历史概念而给以“历史”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这本书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一年写的,主要是为了驳斥考茨基的著作“无产阶级专政”。在这以前,列宁就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底最高阶段”和“国家与革命”的第六章中揭露了考茨基的反动的观点。列宁在这些著作中指出: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曲解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专的问题。这本书是列宁在写成“国家与革命”一书后的一年写成的。在这一年中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且革命巳得到巩固。如果考茨基的观点是偶然的话,那么在十月革命以后就应当改正过来。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相反,考茨基却对十月革命进行了诽谤。列宁在这一本书中指出考茨基已经完全走进了帝国主义的阵营;同时揭露了考茨基是如何堕落下去而成了无产阶级的敌人。  相似文献   

16.
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具有特定内涵,同时也具备与时俱进、包容并蓄的特质。沂蒙精神是开放和包容的,进入新时代必然要有新的发展,也必然呈现出新的特点。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铸就“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理论根基;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提炼概括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构筑“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实践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锤炼“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党性品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包含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非常重视历史,视历史为“宝贵财富”和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强调总结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实和“开辟未来”;认为当今时代“历史教育”不可或缺。邓小平的历史价值观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体系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8.
试析关于“灌输论”首创者的几种观点──兼论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形成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灌输论”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那么,“灌输论”的首创者是谁呢?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界一直持“考茨基首创说”。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使...  相似文献   

19.
杨楹 《三明学院学报》2007,24(3):241-245
马克思将哲学划分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两类,突出地表达了马克思走出了“思辨哲学”基地,将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其哲学的理论视域,并以改变现实生活为价值旨归。文章首先在比较两类哲学中,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立足点、本质内涵、价值立场以及理论逻辑路径和思维方式等,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扣住“现实生活”的理论特质;其次从四个层面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强调“生活”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据所在;最后强调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新形态的建构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贯精神与价值原则,以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生活”为关键,方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需要确立融入的理论要点,将蕴含在这一思想中的“两个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思维方法”和“精神谱系”、“历史经验”和“历史实践”、“历史方位”和“历史主体”、“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两个伟大革命”等一系列创造性理论贡献分层次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主要知识点中。在具体教学中,要坚持科学精准“动态融入”、全面协同“整体融入”和观照现实“释疑解惑”,最终讲清楚新时代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