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特有的意识形态隐身术能够有效地缝合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心理罅隙,消解学生对政治宣教的拒斥感,其以受众为本位的隐喻式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从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入手,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由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最终达到行为认同,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把电影的意识形态隐身术纳入大思政的研究视域,整合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电影的意识形态隐身术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契合隐性教育的基本理念,满足受教者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适应青年文化的特点和青年学生的心理认同机制,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如何有效实现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逐步改变青年政治教育被动状态,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成为青年的政治自觉、政治内蕴和常态追求,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深入研究当前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所面临的多重壁垒及其原因,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三种化育路径,为强化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政治记忆是集体记忆中具有政治属性的特殊部分,它传递着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有着特定的政治目标。政治记忆有着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功能,这些认同功能的实现贯穿政治记忆唤醒、重构和刻写的全过程。政治记忆的激活和刻写必须借助文字、图像、仪式、空间和文化等载体。当前,政治记忆面临着虚无化、遗忘化和娱乐化等风险。要通过“记忆之场”建构、影像呈现、仪式展演、故事叙事、个体化书写等来激活和刻写政治记忆,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4.
孙倩茹 《天津教育》2023,(13):33-34
<正>青年群众基础,是党长期执政的战略力量和组织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开展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现状的调研,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为党和国家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文化自信、对党有较强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青年学生群体,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一、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时代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属性,是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和阵地之一。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旨在削弱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革命文艺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文艺再现,不仅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史诗情怀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同时也塑造了大量革命英雄形象,讴歌了共产党人崇高信仰与精神品格。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危害主要体现在颠覆青年正确的党史观,动摇青年共产主义信仰,淡化青年社会责任担当,瓦解青年无产阶级政治情感。因此,我们更要坚定自信、努力营造革命文艺创作新生态,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鼓励青年读经典,多管齐下、正确塑造青年历史观与党史观。革命文艺不仅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更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效武器。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内涵丰富,检视其流变轨迹,从意识形态与政治统治的功能耦合视角,可探析意识形态价值性本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是政治安全的现实需要与历史必然,是培育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的有力举措,是引领高校网络社会思潮的重要保证.随着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高校必须理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网络亚文化是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定群体以网络媒介为依托,利用网络语言、网络符号、网络行为、网络身份寻求情绪宣泄、身份认同以及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创造的与主流文化对立统一的边缘文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网络亚文化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新场域,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消解与建构的双重效应,而大学生价值观尚处在“感性认知”阶段,极易受到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构建形成阻碍。为提升网络亚文化语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建设,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功能;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加强网络传播空间的监管与建设,为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家园;增强对网络亚文化的理性分析能力,提高自身辨别真伪的媒介素养,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8.
儒家乐教思想蕴含以乐育德的教育理念,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重要作用。青年价值观培育应充分吸收儒家乐教思想精华,探索注重美育课程实施、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依托多维情境体验的工作路径,以增强青年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不断把新时代主流社会价值导向转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9.
仪式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是承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者要深入挖掘“仪式感教育”彰显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在创新型的仪式教育中彰显榜样力量,实现仪式教育的行为规范、价值规范、团队凝聚和情感共鸣功能。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导向、情感提升、行为规范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
沈丹 《成才之路》2022,(10):7-9
仪式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结合新时代网络空间和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研究新时代网络仪式育人的本质要义与实践路径有其重要意义.从本质上来说,网络仪式育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仪式情境中实现价值认同,网络仪式的虚拟在场和现实仪式的亲身在场在仪式的发生机制上具有同质性.以实现价值认同为目的,从价值识别、主体共鸣、情绪强化和...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情感认同的主阵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青年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起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挑战、教学理念转变挑战以及社会认同感等重大挑战。因此,为凸显思政课堂实效性特征,培养大学生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进一步探析"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有效实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式转变,具有重大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泛网络化”生存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社会舆论的虚拟生存空间,网络空间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舆论场域的新格局。清朗网络空间,治理群体极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实践,为研究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和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群体意志的裹挟而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力、圈层对抗、群体致盲、价值颠覆,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剖析网络文化生态圈青年群体极化的样态表征、理论透视及其引导理路,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现实性问题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性问题,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秋节是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传统节日,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需要挖掘、弘扬和创新.青年群体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反应相对淡漠,应深入挖掘中秋节承载的思想和价值,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使大学生充分体会中秋节日文化特有的信仰、伦理、情感,促进他们形成博大的文化价值理念和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仪式教育是学校有目的地以举办仪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具有非神性、周期性、渗透性、集体性和体验性特征。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个体价值上表现为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升华思想政治情感、强化思想政治行为;在社会价值上表现为提高思想政治认同、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构建仪式教育要加强顶层设计、保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给青年群体回信致信,回信致信靶向青年培养标准、明确青年价值定位、指向青年奋斗目标,为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重要启示.高校要把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始终与青年学生保持密切的情感联系,优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代青年网络话语表达范式是指网络传播环境下青年网民在创造、使用、改造、传播网络话语以进行网络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表达模式。从其生成机理看,话语共同体是基础,青年亚文化是核心,媒介技术赋能是关键,网络流行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青年网络话语表达范式蕴含着工具性、情感性、抗争性等多维功能,是青年寻求身份认同、维护自身权益的个性化表达,彰显了青年群体的网络话语权,满足了青年群体的情感需求,契合了青年的多元价值诉求。加强青年网络话语表达范式的引导转化,应扩大主流文化精品供给,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龙江精神是长久生产生活在黑龙江土地上的人民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独具地域特色的精神文明。从融合的内容结构、方式渠道和内化体制等方面入手,将龙江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培育学生良好的素质修养、激发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政治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情感具有反身性,为文化规范、价值、信念等所形塑的同时,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及"个性特征话语"的兴起,使情感认同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阶层利益相对固化、成功标准世俗化、理论灌输形而上学性等,引发了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怨恨批评、虚假认同、逆反排斥等情感认同危机。化解情感认同危机,唤起激情,对于推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从"我"到"我们"的共属一体的心理想象,是对"我们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归属认同.政治仪式作为国家观念的仪式化表达,通过观念赋予→再造→共享→延展的完整流程,实现观念的生产与再生产.政治仪式的观念再生产直接联结个体的价值定位与文化归属,是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考察东西方历程,政治仪式的观念再生产历经了专制型文化预设下观念再生产、消费型文化预设下观念再生产、民主型文化预设下观念再生产的变化历程,国家认同相应呈现虚妄与假象、萌发与隐忧、生长与勃兴的不同表征.从价值形态变迁的理论立基审视,绝对价值极致化、价值多元主义、价值共识融通是政治仪式观念再生产呈现相应样态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0.
曾卉 《教师博览》2023,(36):21-23
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多方面浸染着高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贯彻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履行为社会主义培育时代新人的职责,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信念。本文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逻辑,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以期能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