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聘问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是西周、春秋时期邦交中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项重要的交往礼仪,主要有诸侯聘问天子、天子聘问诸侯和诸侯之间的聘问三种类型,又各有大聘小聘之分。聘问礼仪节复杂严谨、以德为先、讲究对等性和礼尚往来,但又具有一定灵活性,对于巩固西周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末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聘问礼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2.
盟誓在原始部落时期已经出现,它是当时人用来相互约束的一种手段。到了春秋时期,盟誓之风尤甚,《左传》中记载了此时期频繁的盟誓活动。春秋时期,王权式微,诸侯争霸,利益因素在盟誓活动中的影响力凸显,要盟现象随之而来,根据《左传》中的记载,它不仅发生在国与国之间,也见于国内盟誓中,还有通过非常手段胁迫个人或团体与其缔结盟约的要盟。要盟是渎盟的一种,破坏了盟誓制度,助长了春秋时期的乱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春秋时期新旧礼制交织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媵婚是西周、春秋时期存在于诸侯贵族间的一种特殊婚姻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是:一国诸侯嫁女时,要由她的有血缘关系的一个妹妹和侄女作为陪嫁,其他两个同姓诸侯也要按此要求各用三人作为陪嫁,形成所谓诸侯"一聘九女"的婚姻结构(即一夫人加八媵妾)。《春秋·左传》多有记载,《诗经》中亦有多首诗或隐或现地反映了媵婚的内容。媵婚的存在有其历史、政治和文化多重因素。媵婚是姊妹共夫和姑侄共夫的混合体,是原始伙婚残余的表现;媵婚的出现,跟周代分封制有密切关系,媵婚是政治婚姻,诸侯之间以婚姻为纽带,结成政治联盟,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媵婚还跟诸侯"重继嗣",希冀权力永续的功利目的有关。  相似文献   

4.
荀子同孔、孟一样都欲法先王,复三代之古,但其复古的方式却大不相同。他反对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否定了孟子提出的以复人善性、行仁政为核心的社会拯救论。他认为在“先王”与“后王”之间存在着一个千年不变的“道贯”,即礼法、制度。因此,他提出了“法后王而一制度”的复古方案。将礼法、制度这些形而下之器与形而上的“王道”视为所欲恢复的“王者之制”的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这正是荀子复古论的特色。荀子的“王制”复古论建立在把三代之道、后王之法理想化的基础之上,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以三代礼法为核心的等级制度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5.
孔子曾以“天下无道”来批判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混乱,但是孔子崇尚的“礼乐征伐自周天子出”并不是要周天子独裁一切,而是强调尊重作为“国家元首”的周天子名分,同时孔子并没有反对和无视春秋时期崛起的“兴绝国,继灭世”的诸侯长领袖国内行政的权威.孔子认为:作为国家主权的代表和政权合法性之所在的王室与以施政能力为长的政府官员各有职责分工且相互配合,具体表现就是孔子对王室的要求主要在“德”,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则主要在“能”.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周礼传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邦交礼仪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当时 ,诸侯及卿大夫僭越礼仪之事虽屡有发生 ,但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 ,作为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礼 ,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人是我国西周春秋时期出现的,介于上层贵族与普通平民之间的一特殊社会阶层。国人是统治宗族的成员,伴随着宗族血缘社会组织体系的产生而产生,亦随着该体系的解体而瓦解。国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方面都拥有广泛的社会权力和影响力,是西周春秋时期一支强大的社会实力集团。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各国君主之间的政治联姻中,存在着两种婚姻心理。一种是获利性婚姻心理,另一种是屈辱性婚姻心理。秦汉以后,这两种婚姻心理逐渐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9.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最主要是反映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伦理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着各时代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蕴涵的利益直接决定着各时代伦理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容,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游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曾在先秦、汉初时期活跃一时。他们的本质特征便是"游",即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先秦游士之游是一种政治性较强的社会活动,他们以游历的方式,增长见闻、宣扬政见、实现抱负。汉初游士之游,虽仍有先秦之余风,但已逐渐形成了结伴而行,欣赏美景的游览活动。游士身上体现的"游"的内涵的发展与演变,首先缘于汉初游士的分化,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使游士逐渐失去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1.
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是指对政府决策及其执行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进一步说 ,它是指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通过合法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公共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行为 ,是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特别是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它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功能在社会主义国家 ,特别是现阶段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人民群众对我国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 ,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 ,保证政府的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民主的政治参与活动可…  相似文献   

12.
东汉后期,针对政治腐败、法令废弛的末世之象,崔寔提出统治者应通过"参以霸政"的手段来解决政治困局。显然,此论与汉儒尊崇王道的主流观点格格不入,因而古今学者对崔寔的评价,无论批评或肯定,大都基于儒法之争、王霸之辩的传统视角。其实,在崔寔的语境中,所谓霸道,既是一种针对两汉以来政治文化发展困局,亦即"百王之敝"的解决途径,也是对正统儒家所倡导的王道思想之不足的弥补,因而并不应将崔寔所论之"霸"完全视为王道的对立面。为了论证霸道的正当性,崔寔还借助春秋时期的诸侯尊王攘夷、奉行霸政这一历史经验,来说明具有强权性质的"霸"之手段,亦能在帝国现实政治的情境下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崔寔之论,既非一味地尊霸而非王,亦非简单的王霸并用,而是试图援引霸道中的某些具体因素来救补王道。  相似文献   

13.
<正>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大数据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正逐渐将传统传播媒介之间存在的壁垒消除。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媒体能够以更加个性化的方式,针对特定人群,精准投放与之匹配的消费内容。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信息资源的自主选择权大大提升,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选择者。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握新媒体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4.
外交活动乃是国家决策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统治者为了有效地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运用自己所拥有的国家权力,对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事务做出决策以及运作的国际活动。两宋政权迷恋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铁律,结果一败再败。所以说,决策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政权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15.
媵嫁婚是春秋时期贵族婚姻的一种重要形式。春秋经传所载的媵嫁制度与史实不尽相合,反映了媵嫁婚在诸侯政治联盟中所起的作用。而从起源上看,其“以姪娣从”的内容虽与姊妹共夫制有一定联系,但更多地体现出贵族婚姻的政治性。在这一婚姻形式中,贵族妇女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结成政治联盟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李晓 《现代教育科学》2012,(10):14-15,11
教育媒介在教育活动各要素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方式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可以说,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方式的演化,归根到底是由教育媒介的发展而引起的。本文梳理了教育媒介形态的技术演变,进而窥探蕴含其中的教育理念之流变,探索了以教育媒介形态变化划分教育形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还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创新",社会建设伴随历代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经历世纪轮回,社会建设的内涵已突破"将社会建设等同于各种社会事业建设"窠臼,逐渐深入到资源配置和改善民生;外延不再泛化为"谋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建设的总名",而逐步锁定于利益协调和格局优化;领域逐渐回归"社会性",不再从属于政治或经济领域;主体不再是"补政府设备之不足",突出了"社会"的主体地位;目标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或笼统的"富泰康乐之社会",而聚焦于民生改善和利益关系协调;手段不再泛化为民主政治、文化、心理和教育等,则集中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社会发展路径优化。这些历史转向具有内在的动力机制、层次结构和相互关系,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在研究取向和关键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对学生道德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学业成绩,而是对学生综合方面进行考量。思想政治学科担负着学校主要德育教育的重任,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高中思政课角度分析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并从德育内容、方式、家校沟通和互联网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思政教师德育教育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殽之战》选自《左传》,题目是后人加的。《左传》是编年史,它以鲁国的纪年编次,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争。《彀之战》选自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下面就这篇文章谈几个问题。一、殽之战的前前后后。《殽之战》记述了秦郑之间、秦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前面说过,《殽之战》是从一部编年史  相似文献   

20.
中古德意志政治进程成为一个"问题",由来已久。帝国政治、诸侯领地政府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是论者解说中古德意志政治进程的基本着眼点。以往的解释多以单一民族国家、主权国家概念为前提,以中古英、法王国演进道路为标准,把帝国政治和诸侯领地政府作为德意志国家"正常"发展的主要障碍。其实,中古德意志可谓多"国"并存。它既是帝国,也是王国,还是诸侯领地政府组成的松散联合体。多重国家形态显示的是一种多元权力结构并存的格局。它们之间有矛盾和冲突,但又是协调和一致的。帝国政治带给德意志王权的不只是损失和灾难,也有荣誉、尊严和利益。王权无论如何软弱,10世纪以后德意志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始终存在。13世纪以后领地政府的成长意味着国家权力的分散化,然而分散化的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并且为统治集团所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