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滢坤 《家教指南》2021,(6):93-106
主要利用儒家经典、佛道典籍及相关传世文献对"十恶"诸种"恶行"的含义和文化渊源进行了考释,对其深层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解析,并联系唐代相关蒙书,对其童蒙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化的意图进行了分析.认为所谓"十恶"实为有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勤俭"的十种不良行为,也就是说决定家庭贫富与贵贱的关键是"勤俭",正好反映了在中晚唐自魏晋以来的士族已经衰落,门第观念已不是主导社会价值的决定因素.对普通大众而言,家庭成员是否能辛勤劳作、勤事家务,养成"勤俭"等良好家风,才是决定一个家庭富贵贫贱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释诽谤调戏、未语先笑、言语不善所谓“三痴”行为的含义,可解析其文化内涵,探讨《武王家教》将“三痴”作为影响“人命长短不等”的原因之三的观念所在,并对其与唐代家教、童蒙“自知”教育进行深入探究。“三痴”主要指子弟在言语方面自以为是、轻浮浅薄、冒犯他人、招人生厌的愚昧无知的不“自知”行为与表现,有违中国古代“人贵在自知”“好言其所善”的文化传统,属于典型的“口无择言,身无择行”的行为。故“三痴”旨在劝诫子弟切勿以己之长、责人之短,学会尊重他人,与人说话、谈笑要注意时机和分寸,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对子弟进行“自知”、自觉教育。  相似文献   

3.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4.
程慕宏 《学语文》2005,(6):11-12
《愚溪诗序》语言比较浅近,文字障碍不大。教学中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指导的重点应是对文中感情的理解。而理解本文的关键又是作者以‘愚’自称的深意。“愚公谷”在文中首次出现,引出。愚溪。命名问题。继而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点出“八愚”。全文以一“愚”字贯穿,可见。愚公谷。之典藏有深意。  相似文献   

5.
《古贤集》是敦煌遗书中一部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也是唐五代民间流行的有关历史知识的蒙书之一。现存敦煌写卷中有九个抄本。学者们之所以将《古贤集》的性质确定为"蒙书",关键就在于其教化作用、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忠孝节义"、"勤学好问"、"友爱忠贞"、"快意恩仇"等方面,这也是我们研究该作品时值得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敦煌本《辩才家教》系托名中唐时代的能觉大师,但从其求法经历与写卷的行文风格考察,它真正的作者应为某底层僧侣。从其抄本于北宋初期964年仍旧得见可以推知,《辩才家教》在沙州敦煌的传布经历吐蕃与归义军统治。《辩才家教》是一部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蒙书,它超越了传统儒家“经典撰述”的范围,具有鲜明的礼俗教育属性。又因其编纂方式与内容具有佛家的宗教元素,成为敦煌蒙书中兼具世俗与佛教宣传的一种。《辩才家教》的写卷性质与敦煌地域文化属性相互契合,它的成书与传布当是中原汉地与敦煌社会文化联结的重要写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敦煌蒙书中道德规范与思想的考察,探讨了其大众化倾向的生成背景、思想的流变。在敦煌蒙书中,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表现出极强的大众化的特质。日常社会生活作为道德的"基础事实"和道德教育的鲜活场景与道德"一体"存在于现实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当时的人们进行着道德规训和教化。  相似文献   

8.
叶娇 《家教指南》2011,(5):82-86
关于唐代服饰或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的研究颇多,但探讨唐代敦煌民众着装的论述却甚为罕见。文章利用敦煌写本文献《杂集时用要字》与《俗务要名林》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对唐时敦煌一地的民众服饰从男子着装、女子装束、妆饰妆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教学《干将莫邪》一课,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内容及写作技巧作深入探求,以发现其奇妙之处。  相似文献   

10.
王婷 《考试周刊》2011,(14):26-27
在井上靖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几乎都有一种美丽而孤独的气质。其代表作之一的《敦煌》中回鹘王女清冷美丽的形象和悲惨的命运,更是一种"寂寞之美"的极致体现。本文试以《敦煌》中的回鹘王女为对象,从"寂寞之美"的两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与"物哀"的关系三个方面,浅谈《敦煌》中女性人物的"寂寞之美"。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12.
蒙卦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理论形态,从启发式教学原则、文教政策、启蒙方法等三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早期教育的文化、政治功能,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贬谪之后的刘禹锡,在心理上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反思之前锐意罔顾的处世方式,调整处世策略。他诠释了《庄子》“愚”的处世之道,以之守身全生,正确处理守“愚”与去“智”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以“愚”处世的终极指向是“道”。刘禹锡体认《庄子》之“愚”,在实践意义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并将以“愚”处世主动升华到生存的美学维度,但建立在相对意义上的策略调整使他有时陷入自我矛盾的怪圈。  相似文献   

14.
唐代笔记小说中描绘了不少活跃在长安的商人。窦 ,据《乾腰子》记载,是唐德宗至文宗时期活跃在长安的商人,经常被史家引以为适逢其会、富有经济头脑、成功商人的范例。本文围绕窦乆起家的政治背景、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经营特点,重点探讨了唐代以长安为典型的城市市场的发育与局限。  相似文献   

1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开篇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屋建瓴,气势全出。一个“共”字为下文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个”作为现在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特殊量词,它的发展演变在汉语量词的发展史上是个例外,它一开始就以泛化量词的面貌出现。而唐代是“个”发展演变的关键阶段,这时“个”产生了助词、代词等新的用法,“个”的语法特征已经基本确定,差不多等同于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中“来”的多种用法,分析了“来”用作动词、助词、语气词的不同语法特点。特别指出一些人们熟悉的词语在《庐山远公话》一书中被赋予了新义,丰富了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中的"杀"组单音节同义动词,共包括4小类11个词,即"杀、弑、戮","斩、枭","诛、殊、殛","屠、鸩、聝"。这组同义词之间在意义、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有些词的意义经历了较大的发展演变,且各词在《后汉书》中的使用频率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蒙》卦卦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揭示出求学与施教之间的交互关系与发生原理,近阳、亲师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求知欲是成功施教的关键。《彖》辞“志应”意指教师与童蒙之间志趣相合、性情呼应、灵魂互通的精神共鸣,彰显出最圆融的师生关系。“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强调占筮与求学同道,施教者告与不告取决于童蒙是否有诚心,不诚则无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时中”,适时而教,中正不偏,与儿童的成长需求及生命节奏保持一致,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