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名著一代、彪炳史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王守仁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有关他的心学思想、政治思想及其平定宁王叛乱,镇压南赣汀漳、两广山民起义,聚会讲学诸事,中外学者多有论述.然而,对王氏推行之南赣乡约及与其心学思想的关系,学界似未予应有之注意,或略有涉及而语焉不详.实则,南赣乡约既体现了王氏在主张“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修养和践履、道义与事功的统一,也是其感叹“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之时,为安靖地方,防止山民为“贼”,在“心即理”说的指导下,所倡行的治乡方略与实践,是王氏的心学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五宝     
卿熊嘿黯撇姗藕樵撒溉撇撇 中国好, 毅力是一宝, 历尽波折人世贸。 中国好, 心齐是一宝, 战胜“非典”团结好。 中国好, 科技是一宝, 神舟六号满天遨。 中国好, 信心是一宝, 北京要把奥运搞。 中国好, 我们是一宝, 报国壮志冲云霄。 一卜.州卜.州卜”叫卜“州卜..州卜一卜一卜..叫卜..叫卜中国五宝@赵爱莲$石家庄市永安街小学  相似文献   

3.
问题一:为什么说《史记》记马陵之战有矛盾? 答:马陵之战的起因,《孙子吴起列传》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世家》说:“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田敬仲完世家》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三处三个说法,互相矛  相似文献   

4.
清朝统一新疆斗争中的维吾尔族功臣史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西征达瓦齐,灭准噶尔,平定天山北路。1759年,清军平定波罗泥都、霍集占(史称大、小和卓)叛乱,克定南疆,完成了重新统一新疆的伟大事业。1766年,清政府在紫光阁绘成功臣像,表彰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的各民族有功将土。功臣像分两等:一为“勋绩显著者”五十人,称“前五十功臣”,朝隆皇帝亲笔题赞,褒扬他们的历史功绩;一为“斩将率旗建一绩致一命者”又五十人,称“后五十功臣”,乾隆皇帝命儒臣为之作赞。被给像表彰的功臣中,有维吾尔族六人,其中额敏和卓、霍集斯、鄂对三人,属“前五十功臣”…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天京事变,至今似乎还没有一个基本一致的或比较明确的概括。通常,有这样两种说法:一、这个事变从一八五六年八月“杨秀清谋篡洪秀全位起”,至一八五七年五月“石达开被洪秀全疑忌惧祸出走止,前后为时共十个多月。”“中间经过洪秀全密命杀杨秀清,韦昌辉乘机扩大事变,谋夺政权,石达开起兵靖难,天京军民齐心杀了韦昌辉,欢迎石达开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有贾谊《论积贮疏》,文中有这样几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上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该教材把“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注释为:“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淫,过分。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杨童蔡,四个奸臣第一回,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朝中宠信高杨童蔡,四个奸臣,以致天下大乱,黎民失业,百姓倒悬。……按:北宋末年,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六人擅权,贿赂公行,党羽满朝,当时称为“六贼”。《宋史·钦宗本纪》记载,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数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罪,谓之六贼,请诛之”。《宋史·陈东传》也称:“钦宗即位,(陈东)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可见,当时有“六贼”之称,而不说“四个奸臣”,而且高、杨不与焉。那末,为什么《金瓶梅》写作“四个奸臣”呢?原来,明代嘉靖年间,朝中也有严嵩、张瓒、郭勋、胡守中四个奸臣,称为“四凶”。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四“严嵩用事”篇云,嘉靖二十一年“冬十月,给事中童汉臣、伊敏生、喻时等再上疏论严嵩。巡按四川御史谢瑜上言:‘尧舜相继百四十年,诛四凶。而陛下数月之间,转移之顷,四凶已诛其二,如郭勋、胡守中。而其二则张瓒、严嵩是也。请陛下奋乾断,亟谴之,以快人心’。”这说明《金瓶梅》把北宋晚期的“六贼”故意改写为“四个奸臣”,正是借古讽今,影射嘉靖朝政事。特别是严嵩事迹与蔡京事迹有许多相似之处,参看《宋史·蔡京传》和《明史·严嵩传》可证。所以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金瓶梅》“指斥时事,如蔡京父子则指分宜”,看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8.
三、天京事变中唯一的胜利者东王杨秀清进入“小天堂”后日益跋扈专权,不断激化领导集团的矛盾。杖责天王,压制北王、翼王、燕王;信任心腹,猜忌同僚,所嬖幸的侯谦芳、李寿春,“机密事必与议,权势倾韦、石。”一八五三年秋冬,石达开赴安庆督师与安民,就因为他“稍易东贼苛制,皖民少受害。东贼闻,惧其得皖民心,急趣之归,调燕贼秦日纲往替。诡言北贼劳心甚,使翼贼代北贼事,藉分北贼权,使翼贼亦不得专制于皖。”当然,这次调动还可以解释为另委重任。一八  相似文献   

9.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章太炎与康有为政见不合。一次康有为过生日。各界人士赠送寿联。章太炎撰联辱骂康有为:≯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这上联将《中庸》中“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一句隐去“妖孽”二字,下联把《论语》中“老而不死是为贼”一句隐去“贼”字,上下联末句又嵌入康有为的名字,构思巧妙,令人拍案叫炮。康有为的大弟子粱启超看了,不声不响,疾书四个事,分别添在两联的下面,使对联变成为:“国之将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为人瑞。…众人读罢,称赞不绝。  相似文献   

11.
夷、蛮、戎、狄是中原华夏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贬称,了解其确切聚居地或聚居方位,将有助于理解我国古代散文。夷中原华夏民族对中原地区以东及东南各民族的蔑称。《书·禹贡》载:“岛夷皮服。”郑玄注云:“岛夷,东方之民。”《礼·王制》亦称“东方曰夷”。夷,又称东夷、夷方等,大致聚居地在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江、浙、沪、闽)及台湾地区。其民多以捕捞、采集为业,文化相当落后,故被蔑称为“夷”。台湾古称“夷洲”即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的注解是这样的:“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依据这个注解。似乎秦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只是由于兵力弱了。我认为这和课文末段的分析是矛盾的。《过秦论》明确地肯定了陈涉起兵时,“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殽幽之固自若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自认为世界中心,称华夏之外邦不受儒家教化之国为夷.鸦片战争后,随着西风美雨入侵,体会对方强大后不得不舍“夷”而用“洋”,传统夷夏之辨由此泄开了一条口子.伴随着洋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崇尚洋务与洋物的思潮渐起,大有用“夷”变“夏”、全盘西化之势.而另一方面,“洋”被赋予的意义中又延续了传统夷夏之辩的文化认同,而引起灭洋思潮.  相似文献   

14.
刘基曾深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具有明确的华夷之辨思想,但他的夷夏观与传统思想有差别,重在阐述“夷夏盛衰之大机”,寻求华夏衰弱的内因。同时,他还接受了当时流行的一些关于夷夏问题的新观点。而他提出的夷夏大同的思想,超越了传统,是那个时代最具价值的夷夏观。  相似文献   

15.
南宋学家刘子Hui《汴京纪事》之七“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对北宋误国六贼中的蔡京、王黼作了尖锐的讽刺,后在仕人中则有将“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改为“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风杨柳相公桥”的拟似之作,并广为流传,本对其改作作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中间删除了《空城计》一节。 公元222年,蜀国彝陵之战败于吴国,元气大伤,加之“南夷”力量日增,形势危急。诸葛亮注意休养生息,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夷”,解决了出兵伐魏的后顾之忧。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以攻为守”的北伐战争,连续六次出兵伐魏,即“六出祁山”。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这个课题时,将“中国”一词的涵义作一番考察,是很有必要的。第一,“中国”是一个地域概念。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国”是指中原区域,主要是华夏族的聚居之地,不包括边境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广义的“中国”是以中原为中心,远及“四夷”聚居之地,也就是有的同志所说的“大中国”。从广义的“中国”地域范围来考察,我国历史上的各民族早就共同生活于“大中国”之中,它们都是“大中国”内的成员.  相似文献   

18.
“以夷制夷”策略在西汉前期就已提出。因受国力限制,未将其付诸大的实践;汉武帝时至西汉后期将其付诸实践;到了东汉,属大规模运用阶段。究其缘由:一是在征兵制下,内郡人民到边境“屯戍一岁”,不能适应战争需要;二是,就地“以夷制夷”。无远征之劳;三是东汉政权“罢边郡亭候吏卒”后,制“夷”多依赖“夷兵”;此外,周边诸“夷”中以及“夷”之内部恰恰有永远可以利用的力量和长处、矛盾和弱点。因此,“以夷制夷”策略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便是符合规律之事。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中的“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  相似文献   

20.
“以夷款夷”是《海国图志》写作目的之一,也是魏源“夷务”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史学界却鲜有注目。“以夷款夷”作为魏源重要军事外交主张,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经世致用思想之高度升华。它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