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耻感就是羞耻感,是人对羞耻的主观感受,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作为一种道德情感,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一道重要的道德堤防,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求荣免辱,在人类的道德养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耻感教育是指有目的地激发和培育受教育者的羞耻心,  相似文献   

2.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令人诟病,主要原因是缺乏耻德教育。耻德在《论语》中有经典的论述,涵盖了无德之耻、无才之耻和无羞之耻。高校中开展耻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有利于大学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在治学中开拓创新,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学生播洒廉洁自律的"种子",奠定"三清"社会基础。高校开展耻德教育涵养大学生羞耻心的对策:一是教育大学生深入领会耻德内涵,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二是教育大学生深刻把握荣与辱的价值判断标准,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三是全力营造知耻文化氛围,涵养大学生的羞耻心;四是创设耻感体验环境,涵养大学生的耻德情感。  相似文献   

3.
耻感就是羞耻感,是人对羞耻的主观感受,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作为一种道德情感,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一道重要的道德堤防,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求荣免辱,在人类的道德养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休谟基于人的自然先天结构探讨人的情感及其发生。对休谟来说,苦乐感为最原始的情感,它根源于人的自然结构。人的自然结构以及苦乐感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由人的深层次自然结构所决定的人的情感是人的行动的动机。理性不是行为的动因,理性只发现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单凭理性不足以产生任何行为。同时,理性是对真和伪的发现,因此,理性判断并不是道德判断,理性无从发现人类行为的道德意义。德性与恶习是道德情感的对象,人的内在天性结构或道德感觉使我们区分善恶。在休谟的自然主义情感论中,同情论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振说。休谟认为,由于人的天性结构的相似或相同,他人的快乐感会激发我们的快乐,他人的痛苦会引起我们的痛苦感。然而,当他说富人的快乐会引起我们的快乐感时,完全没有考虑穷人会如何感受。这是他从天性自然结构解释同情所产生的问题。而且,休谟重点考察了怜悯的情感,并通过对怜悯情感的分析提出了仁爱情感说。  相似文献   

5.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技工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耻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或心理体验。耻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的。当前中学生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耻感意识淡化,耻感缺失,耻感错位。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融耻感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构建知耻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7.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技工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焦旭伟  王磊 《文教资料》2008,(33):70-7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耻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尺度,在人格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耻感是人格的基本点,是自我认知的情感深化、自我情感的重要体现、自我意志的心理基础和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和片面重视技能的教学指向,高职学生耻感缺失现象严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利用耻感为高职学生发展健康人格提供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幼儿和少年刚懂事时,做出恭敬老人或对小伙伴和善友好的事,爸妈每每抚摸着孩子的小脸蛋儿连声夸奖“真乖”,孩子则眯着笑眼欣然接受;如果孩子学会说脏话或任性哭闹,成年人便用手指刮着脸皮连说“羞”,孩子眨眨眼睛、愣愣神儿,就不再说脏话,不再闹了。这一声声“乖”与”“羞”,帮助孩子分清了荣耻和好坏,好恶标准深深地刻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多么生动、具体、深刻的引导孩子知荣明辱的作法啊!  相似文献   

11.
耻感·良心·气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教育2004.21教师道德应基于何处?一是基于耻感。一个教师,无论教书,还是育人,教师道德的确立是基于耻感的。一个教师在道德意识中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若自己的言行违背教师的职业责任和义务,则引起羞辱惭愧之情,从心从耳,耳闻过而心愧。一定要对自己违背职业良心的意识或行  相似文献   

12.
<正>有真实情感的好文章读来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缺乏真实情感的文章,读来则味同嚼蜡。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学生缺乏阅历,但不缺乏真情,真实情感来源于现实,现实生活培育真实情感,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真情才能让学生写出动人感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情感信息处理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方向,让计算机具有类人的情绪、能与人进行有情感的交互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之一。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和情感与认知的学习决策思想,提出了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的人机交互中的情感决策,并将该情感决策思想在情感智能体寻找目标情感的仿真试验中进行了验证,达到了预期的试验目标。  相似文献   

14.
对于班主任,幸福是什么?如何追求作为班主任的幸福感?笔者认为班主任的幸福不是来源于物质上的获得和地位上的优越,而在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获得的一种专业能力提升的成就感,一种看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感;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指数需要用情感方能提升,在工作中要有足够的忠诚,足够的爱心,方能缔造出作为班主任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教育的开展,网络环境下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情感交互日渐为人们所关注。网络教育中师生情感交互缺失,主要表现在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严重失衡、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教师的角色与职能被弱化或替代等。在网络教育中,构建师生情感交互平台的策略,一是基于BBS论坛的情感交互策略;二是基于"任务驱动"的情感交互策略;三是基于协作学习的情感交互策略;四是基于多元评价的情感交互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一、荣辱观与荣辱观教育荣与辱是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评价之中,支配着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判断。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以及怎样求荣避耻等的总的看法和评价。“荣”指光荣、荣耀、荣誉,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们对于这种赞誉的追求;“耻”指耻辱、卑鄙、可耻,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荣”是外在的激励,“辱”是内在的心理束缚,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所以,荣辱观的内涵可以最终归为主体内在的羞耻心和外在的荣誉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  相似文献   

17.
耻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心理,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形态。从耻感的个体心理过程、社会心理机制两个视角出发,剖析了公共管理者耻感心理中的"角色本我"、"角色自我"、"角色超我",阐释了耻感的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管理伦理建构的实现途径及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诗歌的形式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把诗歌归结为绝对的机械组合,它具有多层次的情感形态。诗歌的情感是由多种情绪诸如爱情、政治、宗教、理想等引起的,这些情感也会交叉错位地作用于人的心境,让人在诗歌中同时读出好几种心理状态。诗意的情感是有规范的,它必须真挚,并能曲折地避免丑感而引起美感,让诗人和读者的心灵都得到释放,诗歌的多层次情感形态揭示了人类思想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挖掘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相似文献   

19.
有些青年教师观课归来,常会说:××课上得真好,我都被感动得流泪了。听了这样的评价,笔者非常诧异:这是什么评价标准?感动得流泪了是一堂好课的标准吗?当然,一堂语文课能让听课的人流泪,说明这堂课在情感目标的达成上可能有过人之处。但是,仅仅让人流泪,并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主要或唯一  相似文献   

20.
王莹 《成才之路》2009,(11):70-70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它从一个较高的音乐审美角度来表现声音。它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发声过程,而是通过情感情绪的变化来表现声音的,所以大家听到的众多的声乐作品让人感觉美不胜收。正因为人类是有感情的高级生物,情感左右声音的变化,声音又是情感的体现,才让人有美的感受,才让人们从情感的角度去对声乐演唱进行审美。这是声乐演唱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