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现行的高校学校体育教学,并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体育场地设施方面对男女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是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如男大学生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男女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方面的性别平等以及高校科学合理地配置和整合两性的体育教学资源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女性性别本位观念对女性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占人口总数近1/2的女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却因为受到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性别本位观念的影响,遭受到诸多不公的待遇,极大地束缚着她们的才能与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致使本应蓬勃发展的女性体育事业不仅落后于男性,同时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本文从女性性别本位观念这一角度揭示其对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以期从总体上提高认识,推动女性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性别角色冲突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影响机制,并验证同伴和体育老师自主支持感在其中的并行中介作用。方法:自编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量表,采用性别角色冲突量表和自主支持感量表,对长三角地区1 268名女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性别角色冲突、同伴和体育老师自主支持感均呈中等水平;性别角色冲突显著负向影响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同伴和体育老师自主支持感在性别角色冲突影响体育参与意识中起完全并行中介作用,并且,在体育锻炼意志上,同伴自主支持感的中介效应显著高于体育老师自主支持感。结论:提高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社会性别地位,转变和引导女大学生性别角色观念,创造和提供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支持环境,可能是提高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引导和加强同伴间的体育交流,营造积极体育锻炼氛围可能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持续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9,(1):63-67
基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和酷儿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二元性别关系的体育参与的历史流变和困境现象进行了梳理。认为:(1)二元性别属性下的体育参与历史流变经历了女性体育参与禁忌和男性体育霸权、女性体育参与的极化与异化以及跨性别体育参与者的身份合法性危机三个阶段;(2)二元性别固化分类、生理性别等同于社会性别的认知受限致使了性别与体育参与的困境;(3)多元性别的酷儿理论首先正视了参赛运动员的多元性别复杂性,解构了传统固化的男女二元性别模式,从理论上为消解该困境指明了一个方向;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揭示了通过易装和变性方式进行体育参与的本质特征——性别的表演建构属性,在实践层面有助于指导和解决性别混乱所引发的体育乱象和困境;性别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性别与体育问题理应借助于酷儿包容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现象进行研究。以身体操演的性别区隔、体育中的性别变迁、体育性别变迁引发的问题及其出路为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认为:对传统性别认同的颠覆以及对性别平等的过度追求构成了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危机,体育中的性别平等取决于对传统性别二分法的重新诠释,无论是对传统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的简单划分都无法准确诠释体育运动中性别跨属行为,而多元化性别正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强有力的解释视角,性别是社会权力建构的产物、体育竞赛中的那种性别跨界以及变性人参加比赛的现象均可以被认为是通过性别角色的自我表演,进而获得一种当前的不稳定的性别身份,处理好人类对性别认识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从女性自己的术语和价值观方面去定义体育中的性别,才能真正获得她们运动参与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6.
体育学的逻辑起点及其学科体系重建:体育行为观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逻辑方法,依据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确定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对“体育行为”作为体育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认为“体育行为”是体育现象中最简单、最直接、最抽象的起始范畴,是构成体育学科体系的“细胞”和“元素”,是逻辑起点也是终点,且与历史起点相一致.从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出发,按照体育学门类的层次划分,建构以“体育行为”为逻辑起点的体育学科体系,为体育学科体系研究和建构提供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性别差异及其产生缘由的分析,认为妇女群体社会体育参与的弱势是显性存在的,而当代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两性拥有教育、经济资源的差异状况及传统性别文化是促使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的主要社会因素,因此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差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以个性和生理差异为基础的性别差异,而是一种隐性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与态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结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职业身份等6个人口学变量考察了湖北省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与态度。结果表明:湖北省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农民对发展新农村体育的意愿主要受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婚姻状况3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程度对其影响最大;从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与态度来看,男性较女性强,未婚者强于已婚者,离婚或丧偶者最弱,在年龄结构上彰显出“中间小、两头大”的特征,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状况与之正相关,职业身份则与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出了加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宣传力度、注重培养“消极群体”的积极的体育活动意愿与态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生理和特殊的时代背景,较全面地分析和揭示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参与体育动机主要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90后”大学生感兴趣的锻炼项目和经常参与的项目出现较大的反差,在体育锻炼中显示出频度低,缺乏组织等特点;“90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方式主要以物质型与参与型为主。最后从培养体育意识、充分利用资源和拓宽经费来源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发现,高校女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与结果方面存在着不平等,女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不平等地位体现了我们思想深处的一些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这也正是我国女性体育劣势与弱势的根源所在.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决策者与管理者在组织和管理体育教学中的性别平等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性别问题是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女性体育研究为推动性别平等做出了重要贡献。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西方体育社会学中有关女性体育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认为:西方女性体育研究伴随着女性解放的进程而较早起步,并具有研究阶段划分明晰、理论基础丰实的特点,其女性文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参与体育的历程、参与的平等机制、性别意识形态的建构、身体文化和性别权力、体育传媒对性别气质的塑造、体育与性倾向的关系以及对男性主导体育模式的抵抗等七个维度。西方女性体育丰富而全面的研究将为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女性体育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与有益的分析框架,以期促进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曾林仙  刘坚  陈贵珍  罗文强  杨春立  冯洁  方艳 《精武》2014,(36):206-207
该研究主要利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云南省女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变迁进行研究,通过对云南省女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变迁的描述与分析,提出了若干思考与建议,试图对云南省女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进行重构。在推进全民健身的过程中,为促进女性、特别是女学生的体育参与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妇女体育的三大维度(认知、资本、惯习)为基础,对社会性别秩序下我国妇女体育参与的情景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改善妇女体育参与困境,提高体育参与。分析认为:妇女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内部稳定因素(妇女体育参与的惯习固化)、内部不稳定因素(妇女体育参与的态度取向)、外部稳定因素(妇女体育参与的资本限制)、外部不稳定因素(妇女体育参与的偶发束缚)四个部分。基于此提出新时代妇女体育参与观的肇始(传统契约解构)、认同(性别秩序重构)、同化(内生需求建立)、内化(体育惯习重塑)这一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变迁路径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的变迁存在两种可能路径,即外生性变迁和内生性变迁.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变迁的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的变迁方式.外生性变迁与内生性变迁的有机结合,应成为促进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和谐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及行为状况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梁建平 《体育科学》2000,20(2):20-22
以重庆9所高校为例,通过对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认识及行为状况调查分析后认为: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与普通妇女相比,不仅在观念意识上更具有现代知识女性的思想特征,而且她们把体育看作是一种社会公益文化,享有平等参与的权力,并从不同角度去加以思考。这反映出了高校女大学生试图通过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去努力展现自身价值。提出了加强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引导及活动更好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Bem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体育生活方式问卷》,对湖南1 25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以解析性别角色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其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质和个体对社会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期望认同程度有关,其中性别角色对男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大;(2)男性化和双性化性别特质有助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良性形成。建议:针对不同性别及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因人而异地进行体育指导,淡化性别角色规范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选择的消极影响,引导其形成良性的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贺亮锋 《体育学刊》2007,14(4):76-79
采用“双盲测试”实验方法对河南省安阳市的2 398名大中小学生进行测试,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学生在根据教案评价假设的不同等级的体育教师时,相对于男教师而言,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存在对女体育教师高估的评价偏见;假设的教师等级对评价这些能力时的性别偏见具有强烈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参与的对教师进行能力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性别偏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高涨,女性在竞技体育中的性别认同建构引起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以福柯、布迪厄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对女性性别认同建构予以关照,深刻影响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在男性话语建构下的竞技体育发展视角下,论述竞技体育中女性性别认同建构。主要分析体育运动中女性身体的展现和竞技体育中女性身体建构两个方面,并以个案研究为例论述竞技体育中女性性别认同建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耿锐  刘利  沈伟  陈鹏 《湖北体育科技》2022,(10):881-886+913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和可视化工具,对CSSCI数据库中1998~2021年女性体育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展现并分析国内女性体育研究知识流动路径、研究热点主题领域、研究前沿热点演变。从文献共被引网络看,目前国内女性体育研究已完成了基础理论和研究体系的架构,以性别视角、城市女性、女性体育与媒介、女性体育发展对策、身体与社会作为主要知识群组;从热点主题分布看,国内女性体育研究热点主题领域集中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体育态度”“休闲体育”;从研究前沿演变过程看,我国女性体育研究分为4个阶段,女性主义、身体、性别秩序成为目前国内女性体育领域的研究前沿。未来我国女性体育研究可能会从纵深女性体育理论研究、理性追求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平等、拓宽女性体育参与功能研究3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20.
体育运动向来有着鲜明的男女性别划分,具有浓厚的性别秩序色彩。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从身体体现、再现与表达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体育运动的性别秩序的建立与破解。研究认为身体体现先决了体育的肌肉霸权、身体再现构建了体育的社会性别文化关系、身体表达塑造了体育的性别消费欲望,这种深深根植于事物(结构)和人类身体之中统治关系确立了男性在体育运动中第一性的地位,维持着体育运动性别秩序的超历史稳定性;性别“差异”下的自由之人格追求,是实现体育运动公正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