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彬 《现代教育科学》2024,(1):15-19+33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和显著标识。从大学建设与改革的整体运行逻辑上看,大学治理能力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顶层设计能力、资源调配能力、行动执行能力、政策驾驭能力等关键支撑性要素。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遵循“人本”“系统”“精细”等基本理念和底层逻辑,着力提升治本能力、治标能力、精细化治理能力和共同体价值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机构是维系组织运转的基本功能构件,大学就是建立在一套独特且相互关联的机构之上的。在校内如何进行合理的机构布局,以适应治理能力提升的需要,就成了大学治理现代化新阶段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论文选取了21位受访人(专家)并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对获取的文本资料进行了三级编码,就此建构了大学机构布局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的机构布局状态受制于高层作用、部门工作、合作关系、人员管理以及资源汲取等五个维度,也影响乃至决定着大学治理能力的高低。进一步分析发现,设置在校内的各个机构,实质上就是场地、编制、职位、经费等要素在某个组织层面的组合及其体现,机构布局则可理解为要素在时间、空间、数量三个向度上不同配置后的呈现。要素的配置程度或效率,不仅直接反映大学的机构运行效能,也代表着大学治理能力的高低。这一研究发现可以为新阶段下的大学机构改革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场域视角是观察高校治理的重要“窗口”。现有研究仅限于社会场域表层意义下的隐喻和“嫁接”,缺乏更深层级的理论结构探析和演化探究。基于场域-惯习理论,通过理论探析构建了数字经济条件下大学治理场域的结构体系,阐释了数字经济影响下大学发展背后场域演化的底层逻辑。研究发现,大学治理框架由创新资本场域、组织能量场域、数字场域和高层治理者能力场域等四个元场域组成。四个元场域相互有机作用,作为整体呈现出“资本供给矛盾-惯习转变-资本积累及优化配置-矛盾解决-场域演化-大学发展”的链式逻辑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大学外部治理中存在政府、社会与市场三个核心权力要素。根据三个权力要素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同形成了"政府控制型"、"市场主导型"以及"社会服务型"等三种大学治理模式。我们需要从现实国情来综合权衡,对现有的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创新大学治理模式,既要保证执政党与国家的有效介入,还要强化国家与社会的强力合作,同时防止市场力量的无限干预。  相似文献   

5.
大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经历了从学科自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1向“三维螺旋”与“行政主导”下的知识生产模式2再向多元主体与多方共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3的转变。伴随着大学知识生产向模式3的转型,我国大学学科行政主导的治理方式面临着制约多元主体作用发挥、难以适应学科要素发展、影响学科文化体系重塑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在我国大学学科治理方式改革中,应积极呼应知识生产模式3的现实需要,优化多元主体参与学科治理的顶层设计、构筑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科治理方式、打造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学科文化体系,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所需。制度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制度治理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基础。高职院校现有的内部治理体系普遍存在权力的配置不均、运行失衡、监督缺位等问题,究其根源是制度困境问题,需要持续强化制度意识、理性构建制度体系、有效落实制度执行、健全完善制度反馈,把制度治理效能转化为内部治理效能,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以“一流化”为战略导向的中国大学亟待发掘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的核心地位,尤其是理性审视作为治理单元的权力配置问题。目前,中国大学的内部治理权力呈现出结构失衡化、边界模糊化、参与边缘化的特征。从国际层面来看,英美大学的内部治理权力功能的现实实践集中凸显了“多元治理”民主化特征和“权力制衡”分权化特征。“走向多元善治”将是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权力优化的应有之义,科学的权力配置、不同权力的多元共治、明晰的权力边界、避免治理的脱序化乃是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应用技术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介绍并结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国制药专业体系构建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应该具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制药人才培养方案、以“双师型”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和深入的校企合作等要素.  相似文献   

9.
秉持“结构—行动”,是拓展多元共治的现实需要,也是探寻大学治理新视角的有益尝试。把握大学治理的“结构—行动”二重属性,就是要从时空坐标把握大学治理,让大学职能成为构建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参考;从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相结合把握大学治理,让大学治理行动在制度信任、人际信任与学术导向相契合中变得可预见;从结构和行动良性互动把握大学治理,让组织与个人在结构形成和变迁中发挥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研究合作是大学智库开展政策知识生产的重要科研形式。深入探究世界一流大学智库跨学科研究合作的关键要素与运行策略,对于促进大学智库研究成果满足政府决策需求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对美国5所世界一流大学智库进行案例分析发现,跨学科研究合作的关键要素主要有发展理念要素、研究人才要素、研究对象要素、研究资金要素、研究技术要素和研究平台要素。通过制定并运行发展规划指导、多元化人才聚集、团队知识共享、科研资源协同、研究成果管理等策略,促进了大学智库跨学科研究合作关键要素的有机融合和政策知识生产的有效实现。美国5所世界一流大学智库跨学科研究合作的经验,为我国特色新型大学智库建设提供了诸如坚持问题解决导向,建立中国特色的“旋转门”机制,重视非正式沟通网络在跨学科研究合作中的作用,整合校内、校外两个层面资源,健全大学智库治理结构等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廷凯 《宁夏教育》2006,(7):75-75,77
1.潜在性。课程资源无论其存在形态、结构,还是其功能和价值,都具有潜在性。它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必须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力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课程成分和相关条件,发挥课程作用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构建我国工程人才数字能力要素体系,对我国13所研究型大学制造类专业本科生的访谈材料和近3万条制造业企业招聘文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数字能力要素体系包括“基础性能力”、“功能性能力”两大范畴,下分“数字能力综合基础、技术伦理与安全生产、生产过程管理与评价能力、软硬件协同控制能力、高级操作能力”五大亚类以及24个子能力。我国工程人才数字能力要素体系的构建可为高校和相关机构提供数字能力培训和测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定义与其职业能力内涵要素的不统一性问题,开展了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校企合作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工作.通过对职业能力要素指标的调查分析,采用主观/客观综合赋权方法确定了教师职业能力10个一级要素、31个二级要素和95个三级要素的权重值,据此制定了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评价体系相关执行性文件,并针对调查发现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钱胜军 《学语文》2007,(1):11-12
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即文化要素和能力要素。所谓能力要素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其核心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曾说:“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知识.它还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的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曾经是人们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在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阅读教学.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以H省C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例,通过对大学组织转型相关文献和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践探索的梳理,总结归纳出高职院校组织变革转型的四个核心要素:领导核心、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组织学习、培养模式变革和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17.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双高计划”的政策引领下,政府、企业、“双高”院校、行业等多元主体因为彼此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治理,政府提供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权力的行使资源,企业提供前沿的创新资源,“双高”院校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的人力资源,行业提供专业的外围信息资源,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资源相互供给、交换、流动、关联和优质资源再创造使他们之间形成了资源依赖关系。为了使各主体的关系更平等、双向、互动和协同,提出把“双高”院校作为中心主体,充分利用政府效能,平衡各主体的资源诉求,各多元主体之间发挥自身潜能共筑相互依赖生态关系,组建联盟提高彼此资源依赖关系的稳定性,协调不同主体间的资源依赖关系,从而实现以优质“双高”院校引领其他高职院校共同发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高等教育治理主体及利益相关者法权关系复杂多元的现实。粤港澳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法权特征是:“政府主导+院校有限自主”“院校高度自治+多元共治”“院校自主办学+辅助监管”,三地高等教育治理运行存在自上而下垂直治理、多元平行共治和松散辅助监管的现实差异。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优化应基于法权场域、法权主体、法权关系、法权本质等方面来展开,具体包括:坚持“一国两制”框架下湾区高等教育治理,深化中央政府简政放权扩大湾区高校办学自主权,构建多元协同湾区高等教育治理机制,探索有限政府、有为高校、有效社会(组织)相结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形成更加深刻的共识和互信,为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要素分析的视角,指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基于大学文化与精神之上的,以大学的持续和谐发展为指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柱,综合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各种竞争要素所凝聚成的合力。大学文化与精神是形成竞争合力的基础,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是增强竞争合力的保障,学科建设构成竞争合力的主干,科研能力、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是竞争合力发挥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着重要意义。要从高等学校结构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与规模、质量要素的协调配置出发,优化体制机制设计,聚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激发高等教育结构活力,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