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ERP(Event Related Potential)技术考察乒乓球运动员和大学生在一般认知加工过程中的差别。研究假设:运动员由于长期训练的原因,他们在早期的视觉注意、认知控制和识别过程中将与普通大学生存在差异。研究选取10名国家二级乒乓球运动员和12名普通大学生,考察他们在视觉空间旋转判断任务中的表现。结果显示,运动员和大学生在辨别反应任务和选择反应任务的反应时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在ERP结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辨别反应中,运动员在O1和OZ点P1波的振幅显著小于大学生,在FZ点N2波的振幅显著大于大学生(P<0.05);在选择反应中,运动员在OZ点的振幅显著小于大学生(P<0.05),在F3和FZ点的N2振幅显著大于大学生(P<0.05),在CZ和C3点P3波的振幅显著小于大学生(P<0.05)。在刺激呈现后 400~500 ms期间,除了顶叶的激活外,乒乓球运动员显示出额叶的激活,而大学生则显示出双侧颞叶激活。结果表明,受长期训练的影响,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视觉注意和认知控制能力,在反应选择和动作准备上,运动员倾向于采取自上而下的加工,而大学生倾向于采取自下而上的加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散打运动员大赛前视觉事件相关电位的特征。方法:采用视觉的Oddball范式,以红色大圆形为标准刺激(概率80%),红色小圆形为靶刺激(概率20%)。要求被试对靶刺激进行按键反应,比较比赛前每个体的P300在额区、中央区、顶区和枕区的振幅和潜伏期。结果:与非健将运动员比较,健将运动员大赛前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在额区长;振幅在中央区和额区大。结论:散打健将和非健将运动员赛前视觉ERP脑电P300潜伏期和振幅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训练年限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女子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及神经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记录技术(ERP),对女子散打运动员注意瞬脱期间的注意加工特点以及神经机制进行探讨.经过对女子散打运动员与普通女大学生注意瞬脱特征的差异比较以及其可能引起神经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女子散打运动员与普通女大学生在对快速系列视觉呈现的刺激进行判断的过程中,二者均出现注意瞬脱现象,但女子散打运动员的注意瞬脱出现的时间点较晚,持续的时间较短,两者出现了显著性的群体差异.在注意瞬脱期间,女子散打运动员大脑皮层额区和顶区诱发的N1、P300峰波幅显著小于普通女大学生、N400峰波幅显著高于普通女大学生;P300峰潜伏期显著小于普通女大学生.从理论上支持了注意瞬脱现象及产生的机制,并能有利于解释女子散打运动员心理特质的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4.
起跑在百米全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起跑技术的好坏决定了运动员能否在静止到动态的过程中产生最大速度与维持,对维持全程节奏实现水平速度最大化有重要意义。为分析一级运动员与健将运动员起跑前5步的技术差异性,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高速摄像测量、视频解析、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5名健将运动员和5名一级运动员的起跑前五步进行影像采集、技术解析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1)健将级运动员在起跑预备姿势阶段前后腿膝关节屈膝角度较小,踏板位置距离较为适宜,肌肉发力位置正确。(2)躯干前倾角度决定运动员在起跑后每一步的躯干重心位置的变化,健将级运动员在躯干的角度控制上优于一级运动员。(3)起跑中最关键的是步长变化,健将级运动员第一步相对适宜,第二步较小,之后每一步都会进行逐步增加。建议:采用雪橇跑或1080Sprint设定不同阶段、不同目标需求下的合理负荷。通常在前20米加速环节采用身体自重的20%负荷进行加速训练,以更好地发展下肢的神经反射弧、刺激神经肌肉系统,从而实现相应转换,提高跑动环节各指标参数水平。为能够合理控制步态的正常发展,还可以在跑道上贴点,限制运动员在某个位置及时落脚、稳定步态,以此帮助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情景脚本的方法探索运动员认知评估的可能影响因素。依据压力—应对认知交互理论,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3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压力事件类型、教练员的态度和运动员的心理控制源,并进一步探讨这3种因素如何影响运动员竞技压力认知评估。结果表明:(1)心理控制源不同的优秀射箭运动员竞技压力认知评估存在差异;(2)不同压力事件类型对优秀射箭运动员认知评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3)不同的教练员态度对优秀射箭运动员的竞赛压力认知评估影响差异并不显著,只有在失败控制点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oddball"实验任务范式和"专家—新手"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乒乓球运动员在利用单一特征信息图片判断发球旋转方式的过程中,大脑认知加工过程的脑电活动特征。结果发现:乒乓球二级运动员(专家)和专项大学生(新手)在各个脑区的激活顺序和激活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同,大脑皮层的枕区诱发出比较明显的C1和P1成分,大脑皮层的中央区诱发出比较明显的N1成分,额区、中央区、顶区、枕区诱发出比较明显的P3成分;乒乓球运动员对单一特征信息感知阶段,大脑皮层激活程度较高,体现了长期运动训练导致运动员大脑可塑性变化,表现为对与专项运动相关的刺激物理特征十分敏感;乒乓球运动员对单一特征信息识别阶段,大脑皮层激活程度较高,识别速度快,投入的心理资源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优秀女子100米栏运动员进行全程运动技术分析,揭示运动员共性技术特征,探索国内外两组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的技术差异,探讨世界级优秀运动员个性化技术特点和技术风格。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发现国内外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规律,奠定本研究的基础。结论:(1)女子100m栏项目全程运动技术可分为起跑技术、栏间平跑技术、起跨技术、腾空技术和落地技术。(2)起跑技术中大多数运动员起跑时的前膝关节角度为90°~111°,准备姿势中臀部不宜抬得过高,起跑一般采用7~8步。(3)栏间跑技术呈“小-大-中”的步长特征,即1.60m、1.95m、1.85m,且在第4~7栏产生最快速度。(4)起跨与落地技术中,跨栏步长约在3.00~3.10m,远起跨,近下栏。起跨时髋、膝、踝关节缓冲力度小,两腿夹角约120°。(5)腾空技术中两腿形成剪绞姿态,摆动腿积极下压,加强跨跑的结合,双臂向前向下,肩部呈直角,控制身体重心不宜过高。(6)冲刺技术中需要增强专项耐力能力,保持一定的速度,高重心,稳定步频通过。  相似文献   

8.
殷春宇  史利  张文 《体育学刊》2024,(1):143-148
空间知觉能力是决定足球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关键,更是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的核心因素。选取20名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专家组)和20名高校足球俱乐部的体教专业大学生(新手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探讨心理旋转任务下行为绩效、前额叶脑血氧(Oxy-Hb)激活以及脑功能连接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1)专家组心理旋转任务正确率显著高于新手组(P<0.05),反应时显著短于新手组(P<0.01)。(2)专家组左右侧背外侧前额叶、额极区和右腹外侧前额叶激活低于新手组(P<0.05),并且脑间功能连接协同更强。研究认为,长期足球训练能够改变运动员的空间知觉加工模式,提高神经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大脑网络连接性,对认知功能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武术套路运动员6周比赛应对策略积极心理学干预进行试验研究,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心理能力;促进积极心理学在运动训练竞赛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控制组而言,干预组运动员经过6周积极心理干预后,比赛临场预备时的应对策略中"比赛准备"的句子比例显著高于控制组;干预组前测与后测对比:竞赛策略量表中的"自我谈话"策略和"自动化"策略的得分显著提高,控制组没有显著性变化;干预组运动员比赛成绩平均总分显著高于控制组.对运动员比赛应对策略的积极心理干预可以启发运动员建立比赛行为程序,有效调节心态,稳定发挥运动技术水平;人格特征和认知的积极干预启发运动员认识自己,明确目标;面对问题积极评价,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秀运动员运动表象的脑活动特征。方法对健身运动的专家4名和新手8名进行ERP实验,全部为20~25岁的女性。采用组间设计,观看和表象(回忆)两种实验条件,刺激材料为剪辑的全国健身比赛的女子视频。结果观看时:(1)视觉二级区两组均出现P380,专家组激活波幅低于新手且存在显著性差异;(2)运动区域专家组激活程度更高。表象时:(1)专家组表象时间更贴近动作视频的时间;(2)FP1、FP2、F3、F4、FC1、FC2、Cz和T7等电极点表现出专家激活高于新手,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优秀运动员对输入信息加工具有心理资源节省化特征;运动表象的ERPs在额叶区、运动区和颞叶区的激活波幅更高。  相似文献   

11.
乒乓球运动员空间注意特征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国内外关于视觉空间注意特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具有高时间同步性特征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对一般大学生和二级乒乓球运动员视觉空间注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乒乓球运动员视觉空间注意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1)所有提示条件下乒乓球运动员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一般大学生,两组被试有效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无效提示和中性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乒乓球运动员比一般大学生的大脑加工视觉信息的速度快;2)P1、N1都有对侧脑区效应,对侧脑区波幅更大,潜伏期更短,两组被试P1、N1成分波幅大小的显著区别表现在左侧视野;3)一般大学生更容易受提示线索的影响,P1波幅出现了线索的逆转效应,有效提示下的P1波幅小于无效提示下的P1波幅,N1成分则是有效提示条件下的N1波幅大于无效提示条件下的波幅,而乒乓球运动员没有表现出这种效应;4)P2成分体现出了显著的提示效应,两组被试在有效提示条件下的波幅小于无效提示条件下的波幅;5)从2D脑地形图可以看到,两组被试在大脑的正向激活范围和强度上有很大区别,乒乓球运动员对视觉刺激的反应更敏感,正向活化的波幅更大、范围更广,负向活化波幅更小、范围更窄.由此得出,乒乓球运动员对视觉刺激的加工比一般大学生迅速,并且,在早期阶段,大脑对视觉刺激的加工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空间物理秩序是否影响羽毛球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时的认知加工过程。方法:采用双因素被试内设计的方式,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记录15名羽毛球运动员在有序、无序两种实验环境下完成相同运动道德判断任务时的脑电数据。结果:(1)从赞同率指标来看,空间物理秩序和运动道德判断情境类型主效应均不显著。(2)在反应时指标上,羽毛球运动员面对不同运动道德判断情境类型的反应时存在差异,并且在无序环境下完成运动道德判断任务花费的时间更长。(3)从ERP指标来看,羽毛球运动员在无序环境下诱发了更高幅值的与认知资源有关的P3成分。同时发现,相较于无序环境,有序环境诱发出更大幅值的与认知加工冲突有关的N2成分。结论:空间物理秩序影响着羽毛球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的认知加工过程,表现为羽毛球运动员在无序环境下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采取直觉启发式的判断模式;面对运动情境下的道德两难困境时,认知加工冲突性减少。  相似文献   

13.
借鉴风险认知和体育活动风险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高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问题.(1)详细阐述了高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情况,指出了高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分类及特征;(2)分析了高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特征和影响因素;(3)提出了促进高校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4.
借鉴风险认知和体育活动风险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高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问题.(1)详细阐述了高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情况,指出了高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分类及特征;(2)分析了高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特征和影响因素;(3)提出了促进高校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国内外速度攀岩精英运动员比赛技术特征及差异,为国内精英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二维运动学分析法采集2018—2020年攀岩世锦赛、攀岩世界杯赛和中国攀岩联赛中速度攀岩决赛男女前4名运动员比赛的反应时、触点特征、分段速度以及失误特征指标。结果 速度攀岩精英运动员反应时与比赛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33(P<0.01),同性别的国内外运动员间无显著差异(P>0.05)。多数四肢触点特征指标与比赛成绩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0.95>r>0.35,-0.71>r>-0.90,P<0.01),国内运动员多个肢体的触点时间和动作频率指标表现弱于国外运动员(P<0.05)。国内外男子和国外女子运动员的Vmax阶段为8—10号点,国内女子运动员的Vmax阶段为7—8号点;国内男子运动员在1—3、6—7号点,女子运动员在1—3、6—7、8—10和13—20号点的速度显著较低(P≤0.03)。国内外男子运动员的失误次数发生率分别为68.18%和60.00%,失误后胜赛率分别为20.00%...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我国田径运动员的认知风格、竞赛焦虑特征与竞技水平发挥的关系,采用镶嵌图形测验和竞赛状态焦虑问卷的方法,对我国15个省、市优秀田径运动员93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有场依存者和场独立者,个体差异情况较大;田径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低于田径常模、躯体状态焦虑显著低于常模,状态自信心显著高于常模,场独立运动员躯体状态焦虑显著高于场依存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更低而状态自信心更高。②认知风格与认知状态焦虑显著负相关,与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正相关,认知风格是影响认知状态焦虑的一个主因素。③两种认知风格运动员与竞技水平发挥率负相关,场独立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率更高;竞技水平发挥高组的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更低,状态自信心更高;竞技水平发挥高组与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负相关,竞技水平发挥低组与认知状态焦虑负相关、与躯体状态焦虑正相关,两组运动员与状态自信心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竞赛焦虑的三个维度均不能预测竞技水平发挥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CoQ10补充对青少年运动员血浆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24名进行耐力训练的男性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按有氧运动能力单盲随机分为Q组及P组,分别补充CoQ10 100mg/d或安慰剂28d.结果:(1)补充后Q组血浆CoQ10浓度显著增高,且显著高于P组;(2)恒定负荷运动后受试者的总体血浆CoQ10浓度较运动前显著降低;(3)补充后Q组安静血乳酸浓度的升高程度显著低于P组;(4)补充后Q组安静状态的血浆MDA水平无显著改变,且显著低于P组;(5)补充后Q组运动后即刻较安静状态血浆SOD活性的增加程度显著低于P组;(6)补充后安静状态下Q组血浆GPX活性的提高程度显著低于P组;(7)补充前后Q组与P组血浆CAT活性变化无组间差异.结论:急性耐力运动中机体对血浆CoQ10的需求增加;CoQ10补充可降低进行大强度耐力训练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并能改善机能状态;CoQ10补充在急、慢性运动状态下协同不同抗氧化酶发挥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两关节之间连续相对相位作为评价协调性特征的指标,并通过对比运动员和普通人在常速跑和最大速度跑时协调性特征的差异,明确下肢关节协调性特征在不同跑速之间的变化,并确定运动水平对协调性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32名男性大学生(运动员和普通人各16名)为受试者。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分别采集受试者在3 m/s,5 m/s和最大速度跑时的运动学数据,计算每名受试者在跑步支撑期同侧关节相对相位和双侧关节相对相位,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确定不同运动水平和速度跑步时协调性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随着跑速增加,同侧关节和双侧关节的相对相位均发生改变,同侧膝踝关节相对相位减小,髋膝关节相对相位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双侧髋关节相对相位增加,膝关节相对相位增加,而踝关节相对相位减小。运动水平对下肢关节相对相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最大速度跑,对常速跑的影响不大。结论:随着跑速的增加,动作控制策略表现为远端关节相对相位减小,提示在维持步态稳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而近端环节则主要与动作速度增加有关。运动员在常速运动中的动作控制策略与普通人一致,但是在需要发挥最大能力的运动中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高水平花剑运动员时间感优势的脑神经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3名江苏省花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专家-新手研究范式,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记录技术等方法,对高水平花剑运动员的时间感优势特征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行为结果显示,花剑运动员所复制出的时间短于标准时间(1000 ms),且随着运动等级的降低,时间复制准确性逐渐下降,但不同等级运动员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ERP结果显示,花剑运动员进行时间复制时在相应脑区所诱发的CNV峰波幅不存在任何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诱发的CNV前支始潜伏期存在显著的组别主效应和组别性别的交互效应,高水平花剑运动员的CNV前支始潜伏期明显短于一般水平花剑运动员;在270~670ms时间窗口内相应脑区诱发的CNV平均波幅存在显著的组别主效应和组别性别的交互效应,高水平花剑运动员的CNV平均波幅明显低于一般水平花剑运动员.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花剑运动员时间知觉过程既经济又有效,其复制短时距的运动准备过程短、控制加工启动早、投入的注意资源少、控制加工的自动化程度高.其时间感优势的可能机制为特定脑区诱发CNV的脑神经活动水平较低、诱发产生CNV的时间较早.而且,花剑运动员的时间感知能力存在一定"低估"倾向,前额叶处存在显著的大脑右半球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20.
采用3(运动水平)×2(认知风格)的混合实验。实验被试总人数56人,平均年龄18.68±6.47岁。经过ANOVA、T-test、相关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认知风格运动员接发球预判准确性(P=.015)、预判速度(P=.012)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接发球预判的准确性上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接发球预判速度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17)。得出: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网球运动员在接发球预判绩效较好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网球运动员;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在接发球预判准确性和速度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不仅远远高于低水平组,而且也明显高于中水平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