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在安徽淮北插队,孤独无援地蹉跎岁月,生活单调而又无奈.深知我喜欢文学的姚晓松舅父,给我寄来了孙犁的 <文艺学习>.在那个书荒年代,读书是一种奢望,因此,当拿到<文艺学习>时,我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反复阅读,有些内容还能背出来.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学家的孙犁.同时又是一位编辑家。孙犁先生与编辑工作,姻缘甚久。自1939年(时先生26岁)在晋察冀通讯社编印《文艺通讯》始,直至2002年7月去世,编辑成了他的终身职业。  相似文献   

3.
孙犁是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编辑.他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长达40余年.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我一生从事的三种工作(编辑、教员、写作)里,编辑这一生涯,确实持续得也最长."可以说,创作与编辑伴随了孙犁的大半生.他是以创作为专业,以编辑为职业的.  相似文献   

4.
孙静雅 《大观周刊》2011,(21):114-114,110
提起孙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荷花淀》、《山地回忆》,还可能想到的是他的《铁木前传》、《风云初记》,对其后期的创作了解甚少。然而孙犁作为文学大师的实绩,主要在于他的晚年。晚年近一百二三十万字的散文《耕堂劫后十种》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在散文领域耸立起一座高峰。晚年孙犁初步彰显了思想家的气质,倾向于传统美学更使英文章耐人寻味,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三联书店陆续出版的一套有关书的书很引起读者的兴趣。先是拿到重排本陈原的《书林漫步》和增订本唐弢的《晦庵书话》,不久,李一氓的初版本《一氓题跋》和黄裳的《榆下说书》也问世了。但郑振铎的《西谛书话》预告了二三年,却迟迟不见出书。我询问过时任该店总经理的范用先生,他笑嘻嘻地说:“快了,别着急,不仅这本,还有好几本呢!”  相似文献   

6.
知识奠基与文化给养:作为“终身学习者”楷模的孙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雁 《图书馆杂志》2012,(9):45-52,22
从阅读文化学角度,系统解析著名作家、藏书家孙犁爱书、读书、藏书,由"知识奠基"转而自觉追求"文化给养",是孙犁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也是引领其由小说创作转向读书札记写作的内在动力,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报界有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副刊的作用由此可见。然而,在副刊表面上红红火火的背后,许多副刊却存在着面孔雷同的问题。因此,如何突出副刊的特色,彰显副刊的魅力,已成为能否办好副刊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事副刊编辑工作多年,感觉到要想办好副刊必须要在地方特色上下工夫,尤其是地市级报纸的副刊更应该强化自己的地方特色,突出本地副刊的个性和特色,从而吸引更多读者。  相似文献   

8.
魏龙泉 《出版史料》2007,(3):126-128
慧眼识珠 马克斯威尔&#183;皮金斯(1884~1947年)被誉为美国当代杰出的一流编辑,1927年至1947年他在斯克里布纳父子公司任职,从初级编辑升任高级编辑和主编,有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在编辑岗位上二十年辛勤耕耘,辅助斯克里布纳三世大展鸿图,积极开拓文学出版市场,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出版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20世纪多位文学大师的名篇名作,  相似文献   

9.
一堂"青春读书课"、一套自己编撰的教材和一位理想主义的语文教师,在必须总结段落大意和提炼中心思想的应试教育的现实下,显得弥足珍贵"写诗,于个人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好呢?"语文老师严凌君放下书本,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还真得你写了才有体会。一棵树、一声鸟鸣于普通人来说不过寻常景物,于诗人来说却是灵魂的一阵颤抖。"这节课的主题是"君子的诗生活"。严凌君对学生们说,"写诗比唱红歌好吧?"学生们都会意地笑。深圳蛇口的育才中学,每周星期三下午,严凌君都在讲授"青春读书课"。这门课的教材是他自己选编的。2003年由商务  相似文献   

10.
最近从报刊上看到一篇作家贾平凹的文章(《我们的文学需要有中国文化的立场》),颇受启发。但也有些看后感到糊涂的地方,提出来希望得到贾平凹先生和更多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1.
12.
鲁迅是五四之后文化界少有的致力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的学者,他精通版本之学,有着很强的版本意识和独到的版本见解。在对善本的认识上,鲁迅摒弃时人对旧刻、旧抄等所谓善本的盲从,从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善本应是内容佳、合于实用的本子。  相似文献   

13.
汤婧 《视听》2016,(1):96-97
白先勇作为出生于大陆的台湾作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虽然随着现世的潮流不断辗转,但其心中始终对国家充满着浓浓的关爱,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中国文化观念。了解白先勇"文化中国"观,既可以深刻地感受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意识,还可以深层次领略文化的魅力。白先勇认为,真正的"文化中国"实际上是一种中华文化观念,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继承。在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可以给予人们强大的力量,使自身独树一帜,抵挡不良文化的侵害。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在教育的时候不会因为社会因素就让孩子放弃自己所喜欢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在教育孩子时以顺应实时、得法为基本方法,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而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从而有利孩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当时几乎无一人敢出面揭露此事。尚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得知后,于5月25日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一文,并在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刊出,后又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相继刊登出《丁玲女士失踪》以及《记丁玲女士跋》两篇文章。不久,忽然听到丁玲遇害的传闻,正在为老友奔走呼号的沈从文感到无比愤怒和悲伤。正是在这种情绪下,才有了《记丁玲女士》(后改名为《记丁玲》)一书。当该书在天津《国闻周报》上连载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不能不  相似文献   

16.
程颢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名家和教育家,在其观点和学说中,教化观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化实践中,程颢不仅强化了教的内容还注重化的方法,因此促使了其活动教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王愿  徐文彬 《兰台世界》2014,(10):132-133
程颢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名家和教育家,在其观点和学说中,教化观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化实践中,程颢不仅强化了教的内容还注重化的方法,因此促使了其活动教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8.
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怎样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个性与禀赋?"海派文学代表"王安忆又如何看待"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继承关系?学者张新颖与作家王安忆就此展开一次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  相似文献   

19.
韩伟 《兰台世界》2017,(18):97-101
"尚俗"是明代革新派文人的主要特征。革新派文人的"尚俗"倾向具有文学和心学的双重基因,以李东阳、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为其提供了文学准备,发端于王阳明,成型于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思想,为其提供了思想动力。徐渭、汤显祖、袁宏道等人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使革新派的"尚俗"思想走向纵深。最终,王骥德以"尚俗"而不"滞俗"的美学追求,使革新派的"尚俗"思想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20.
刘汀:您去年有一本文学理论著作,叫做《发现小说》。我想问一个很关键,但同时又似乎很难回答的问题,什么是小说?或者小说是什么?小说需要发现吗?难道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小说观念都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