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创业者修辞策略的运用关系到合法性和资源获取,是社会创业的研究前沿。本文认为修辞策略的灵活使用最终取决于社会创业者的混合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制度逻辑的适配。社会创业者应该通过对修辞资源和表达意图框架进行有技巧的选择和组合来构建自己的修辞策略空间。面对由政府逻辑主导的政府人员,社会创业者适宜采取愿景化修辞,侧重讲述社会企业所能够带来的社会福利愿景;面对由专家逻辑主导的公益创投,适宜采取隐喻性的修辞策略,侧重社会企业运行所具有的商业可持续性;面对由职业逻辑主导的员工,适宜采取基于价值的修辞策略,侧重可持续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行性;面对由社区逻辑主导的志愿者,适宜采取基于情感的修辞策略,侧重共同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性。本文拓展了制度逻辑理论在社会创业领域的应用范畴,丰富了制度逻辑、表达意图框架和修辞的密切关系,对于社会创业者如何讲好故事也具有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转型经济情境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备受关注却众说不一。对此,本文从制度逻辑理论视角出发,以我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一个典型产业--汽车产业的实践为例,通过对主要的乘用车生产企业行为特征及其与政府、消费者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性分析,识别政府驱动逻辑与市场逻辑的演化、动态关系模式及关系机制。研究发现,在转型经济情境下,政府驱动逻辑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市场逻辑的影响力则逐渐增强。同时,此双重制度逻辑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由兼容性向竞争性的变革,关系的复杂程度亦不断加深。而这一变革过程是二者相互博弈而不断形成新态势的过程,其博弈机制在于以各方利益最大化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社会企业运用商业化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日渐兴起.构建合法性是新兴社会企业获取资源的必要途径和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机制,但现有研究对社会企业如何在新兴市场中获取合法性却缺少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典型社会企业—深圳残友集团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了中国情境下社会企业的合法性构建过程和相应策略,归纳了社会企业随着制度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华为与X大学的联合研究中心展开分析,探讨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逻辑冲突解决机制。研究发现,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逻辑冲突得以解决,是二者共同构建结构混合逻辑下自治组织单元的结果。在自治组织单元内部,企业与高校协商设计了分情景确定主导逻辑、主导逻辑保障少数逻辑利益、少数逻辑支持主导逻辑地位3种机制以确保组织单元的有效运行。研究结论对丰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并扩展制度逻辑理论中结构混合方案的研究,同时对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实践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5.
社会创业者双元价值内在逻辑冲突对于初创期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尤为关键。本研究以12个已经具有相对完善治理结构的社会企业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内在双元冲突视角,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提炼社会创业者角色身份和价值身份两个关键要素,探究单一型、混合型、平衡型社会创业者在社会创业意图、机会识别、信息反馈等方面的策略,并从社会创业价值平衡的相对平衡性、绝对强度两个维度,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创业者如何构建双元价值平衡模式。研究结论不仅为社会创业的多元选择和策略提供了解释依据,而且为社会创业者的创业路径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服务逻辑向制造业延伸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情境下,制造企业如何实现创新能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并未得到有效回答。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制度逻辑观出发,对制造企业结合制造与服务逻辑实现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机理予以系统分析。通过对海尔集团1984-2017年服务化转型历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海尔通过在组织内部持续调整制造与服务逻辑关系,实现了创新能力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双重发展。进一步的机理研究发现:当企业调整制造与服务逻辑向心性时会引发能力习得,从而获得新的能力;当企业调整制造与服务逻辑兼容性时会引发能力转型,从而修改已有能力。本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只关注服务逻辑的视角局限,从多元逻辑共存视角回答了服务化过程中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发展问题;揭示了企业在不同阶段结合多元逻辑方式、推动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为从制度视角解读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制造企业服务化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市场环境下,制造业集群演化和升级路径备受关注。研究从制度逻辑理论出发,以东莞大朗毛织产业为例,揭示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下制造业集群演化与升级过程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制造业集群演化与升级是一个渐进式演化与突变式升级交替的过程。渐进式演化阶段,集群逻辑以市场逻辑为主;突变式升级阶段,集群逻辑以政府逻辑为主。第二,制造业集群原有政府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的冲突是推动集群升级的主要动力。第三,随着集群发展壮大,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专业逻辑对政府逻辑替代作用趋势明显。第四,制造业集群发展是基于效率机制(市场逻辑主导)与合法性机制(政府逻辑主导)共同作用,各行为主体(政府、行业协会和集群企业等)协同演化和升级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产学研实践正逐步由合作迈向融合,越来越多企业配置形成以自身为主导、多元创新主体紧密联结的产学研联盟组合。然而,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产学研联盟组合配置行为和结果上存在明显不足。本研究从制度逻辑理论出发,剖析民营所有权性质影响产学研联盟组合多样性配置的规律,并考察了中国转型情境下“政府-市场”双元制度逻辑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来自中国汽车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实证结果显示: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往往配置形成多样性较低的产学研联盟组合;企业所嵌入的区域市场化程度越高、所获取的政府创新补助越多分别削弱了这种负向影响;而两者的共同作用未能进一步加强对这一负向影响的削弱效果。研究结论为促进和引领中国转型情境下民营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科学学研究》2021,39(3):423-431
本文围绕"在资源依赖不对称的情况下,新兴市场企业(Emerg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简称EMNEs)如何选择制度逻辑以实现整合绩效的提升"这一研究问题展开。通过深入剖析吉利并购沃尔沃的纵向案例,本文发现:(1)EMNEs并购发达国家企业以后,资源依赖从高度依赖不对称到轻度依赖不对称,再到高度联合依赖,是动态变化的。(2)EMNEs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后,不同的资源依赖状态影响企业对不同制度逻辑(外资企业制度逻辑、民营企业制度逻辑和混合制度逻辑)的选择。(3)EMNEs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制度逻辑的优势,实现跨国并购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如何快速协调机会情境与战略执行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商业模式既定框架以抢占市场先机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蒙草生态”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基于动态资源管理视角探究机会窗口驱动下主导逻辑指导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路径。研究发现:(1)主导逻辑作为管理者感知外部情境的认知桥梁,因其呈现较强能动性使得组织可以快速捕捉外部机会情境信息进行内部战略响应与更新,是组织将信息内化的重要媒介;(2)动态资源管理具体表现为主导逻辑指导下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交互产生瞬时行动驱动差异性战略结果生成的过程,其作为沟通管理者认知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组件,推动了管理层认知向组织战略执行层行为的跨越;(3)管理者与外界机会情境互动产生的主导逻辑指导企业改变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的协奏模式促使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依次形成“市场适应型-技术引领型-共享开放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相似文献   

11.
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的与生俱来的属性。国有企业背负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其社会责任履行既影响企业自身发展,也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社会责任具有内生性。本文首先基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剖析了国企社会责任内生性内涵,认为国企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统筹兼顾,同时考虑自身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用于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然后将国企社会责任驱动力来源分为企业发展愿景和履责使命两个层面,发展愿景体现在长期目标下,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逐渐从“被动”转向“主动”,实现企业和社会间“双赢”;履责使命体现在国企受企业性质和政治地位影响,在国家监管下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间“互利”。基于内生性视角,结合三重底线原理,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思想,按照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分类,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个维度构建国企社会责任系统间结构和联系动态模型。通过分析2016-2022年间七家代表性央企的社会责任水平和企业发展能力变化,衡量不同维度下的社会责任贡献与损失,探究驱动不同类型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维度。结果显示,不同类别下的国企由于性质和业务不同,对社会责任履行各有侧重,存在差异化的社会责任实现模式。基于研究分析提出:按照不同途径进行分类改革,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内化为国企转型发展的基础构成,有利于推进国企履行社会责任愿景与使命相统一,提高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帮助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升级。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未来商务发展的趋势.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冲突管理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研究趋势之一--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管理研究,并对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曲冠楠  陈劲  梅亮 《科学学研究》2020,38(11):2058-2067
经济社会发展从“规模与效率”向“价值与意义”的转向是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征。作为引导创新主体主动关注社会需求与未来发展的创新范式,有意义的创新(Meaningful Innovation, MI)之兴起体现了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中的“回归”。研究基于复杂系统视角,探索有意义创新的前因问题。研究构建了整合有意义的创新与“双元创新能力”(Ambidextrou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IC)的交互耦合框架,认为创新意义的价值发现是探索式学习的过程,而其价值转化是利用式学习的过程。面对资源的约束与环境的挑战,企业应当发展双元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协同,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协调效率逻辑与意义逻辑,兼顾企业利益与社会福利,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集聚空间中,如何打破传统组织边界建立非地理临近网络关系对数字赋能型企业成长具有关键作用,揭示不同虚拟集聚型网络关系对企业成长差异化影响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云计算企业,整合网络和制度逻辑视角探讨了虚拟集聚型网络规模、互联性、角色多样性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虚拟集聚型网络规模促进企业成长,网络互联性与企业成长呈倒U型关系,角色多样性促进企业成长,且制度逻辑差异对网络角色多样性与企业成长的正向关系、网络互联性与企业成长的倒U型关系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该研究结论拓展了制度逻辑理论在虚拟集聚形态中的研究范畴,对数字化时代不同背景企业如何在虚拟集聚中协作共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s driving many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online channels. This typically leads to online and offline channel conflicts for these enterprises. Existing studies on channel conflict management primarily focus on describing the conflicts and discussing the types of strategies. Utiliz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taking the resource orchestration perspective as the theoretical len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of online and offline channel integration and segmentation strategies in two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e prerequisite to select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and seg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specific resource orchestration actions and capabilities genera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gration and segmentation strategies. This study ha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to the online and offline channel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extending the “what” question to the “how” questio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references to practitioners for selecting and implementing appropriate online and offline channel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6.
王站杰  买生 《科研管理》2019,40(11):266-275
将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企业社会战略为价值创造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但其作用机理探讨尚不明确。文章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及资源基础理论探究了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战略对价值创造的影响,揭示了企业社会计划与社会定位对价值创造的内在作用机理;并以有机组织文化为切入点,探索活力文化与宗族文化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具体功效。通过对433家企业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计划与社会定位均对价值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活力文化在社会计划、社会定位与价值创造之间均呈积极调节作用;而宗族文化仅在社会定位与价值创造之间呈积极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社会战略及企业差异性文化在价值创造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丹  吴晓伟 《现代情报》2011,31(5):113-117
企业网站网页数量、链接数量可以作为企业虚拟社会资本强度的测度,虚拟社会资本强度越大,企业网站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也越大,企业在虚拟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在现实世界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地位。以中国连锁企业网站为例,抽样验证表明企业网站的页面数量、链接总量、外部链接总量和其经营收入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网站链接数量,丰富网站内容提升企业的营销效果、开拓市场、增加经营收入,提高竞争能力。另外,根据各分类链接(不同的虚拟社会关系内容)与企业经营收入的相关性程度作为企业虚拟社会关系竞争情报的制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