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当代社会,消费不仅作为一种推动资本有效运行的模式,更多地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消费社会审美机制的先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物品的数量、技术理念以及消费符号所指的先在性,这些先在性是形成消费压力、调动消费欲望的机制性策略。而为市民营造神话的文艺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这种先在机制的方向运行的。  相似文献   

2.
因全球化经济的影响,媒介科技的推动,及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传播,"审美泛化"现象不仅是当下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存在,也是生活美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本文将"审美泛化"现象置于较为宽泛的历史文化语境当中,探讨"审美泛化"现象在生产生活领域所形成的"好用"与"好看"的特征,美食、美服、美宅在消费领域的呈现等具体表征进行论述,并对"审美泛化"现象在经济力量、媒介科技、消费文化等成因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声乐文化不仅反映着人们消费趋向、也反映着人们的审美趋向、也反映着声乐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大学生声乐文化消费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文化消费尺度、文化消费趋势,而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声乐文化消费审美倾向、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发展的预期。为此,本文对新疆大学生声乐文化审美消费的参与性、审美的倾向性以及消费的合理性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草原皮质造型工艺是彰显地城文化,发展特色品牌的最佳选择之一.以皮质特质和皮质造型为主组成的审美语汇,构织出丰富多彩的皮质造型工艺.草原皮质造型工艺,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它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它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独特的皮质审美形态,都可以成为草原文化的“符号和代表”,从中可以看到草原牧人有意无意给都市生活发展变化带来的地区特色.  相似文献   

5.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文化生产的逻辑,这在我国第五代导演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第五代导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有中国风格的浪漫审美主义的“文化电影”,在新世纪初,他们的国产大片迅速地转向审美消费主义,成为消费社会消费审美主义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消费时代及其文化传播媒介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认知与感知方式,电子媒介及其负载的声像符号将人类带入一个审美幻象的虚拟境界。作为信息消费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其获取、接受、处理、传播信息显得便捷而自由。同时他们对信息感知的碎片化和感官化趋向隐藏着将其引向审美异化的危险境地。文章从媒介与人的关系维度视角阐释消费时代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载体,进一步分析高校美育面临的挑战及应采取的策略。认为高校审美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从现象世界达于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8.
审美的地域性差异是普遍的文化现象,这种差异源自特定区域的文化、物质和生产方式状况,同时受制于隐在的审美制度。徽州文化语境影响到审美理想的生成和物态化形式,由此发展出独特的审美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9.
消费社会中的时尚模特,是在资本和消费逻辑的操纵下用以附丽美丽神话并诱惑消费的审美化载体,往往在消费主义所预置的感性审美主义向度上成为感官刺激、欲望诱惑的符号,因此,有必要在美学与时尚模特文化之间建立一种必要的张力关系,给时尚模特文化以学理意义的干预。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审美文化研究的视界与策略(笔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丰富、复杂的审美文化现象显示了审美文化研究勃兴的意义 ,从而促进了美学研究从观念体系到话语方式的转型。如何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功能及其实践方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复杂问题 ,因为创造者和欣赏者的“角色感”都有着微妙的变化 ,审美文化活动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 ,审美文化活动的“平民化”色彩逐渐浓厚。因此 ,在现实层面上应重视审美文化的娱乐功能和交流功能 ,在超越层面上应重视审美文化的情感体验功能和人格提升功能 ,摆正创作与欣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明确双主体的建设机制 ,摆正适应与征服的关系 ,追求审美深度 ,提高艺术品位 ,摆正娱乐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与欲望关系的构成焦点在于审美主体。审美主体首先是知、情、意、欲统一的身体性存在。这一前提决定了欲望在审美当中存在的合法性。对创作主体来讲,欲望必须被对象化才能获得成功的表现;对接受主体来讲,被欣赏的欲望和审美体验中的身体性确证表现出审美活动中存在着欲望。欲望的滑动本性通过文化中介使美和艺术的边界流动起来,从而打破了精英式审美的垄断。  相似文献   

12.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将“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主张贯彻到生活领域,以实现艺术拯救生活的梦想一一审美救赎,但过分强调形式的表层生活艺术化以及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却导致其审美救赎的失败。当今消费文化甚为流行,现代人也面临王尔德式的困境,生活艺术化实践出现表面化现象,在反思并剖析二者的同时,搜集现实生活中深层次生活艺术化的成功案例CCSweets和马灯部落进行实证研究,寻求切实可行的深层次生活艺术化方法,以实现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3.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14.
从学生生命的本奥存在这一视域出发.建构课堂审美文化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美,以和谐的感性形式肯定和确证人的自由精神从而引起人的情感愉悦,美即自由和谐。课堂审美文化中的自由与和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性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返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愉悦”。由此就演绎出了课堂审美文化内涵的三个维度和要义:智慧、对话、愉悦。  相似文献   

15.
从学生生命的本真存在这一视域出发,建构课堂审美文化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美,以和谐的感性形式肯定和确证人的自由精神从而引起人的情感愉悦,美即自由和谐。课堂审美文化中的自由与和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性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返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愉悦"。由此就演绎出了课堂审美文化内涵的三个维度和要义:智慧、对话、愉悦。  相似文献   

16.
审美原则与审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学术界对审美普遍性、审美偏好、审美标准、审美相对论、审美语境等审美原则,从不同侧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的探究。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研究者要在文化背景中审视不同文化中的审美偏爱,不仅注重与形式主义相关联的联想意义,而且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一种文化成员相对广泛地共有的形式—意义的普遍联系之中,以此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7.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表述?西方美学一直把关和艺术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核心所在,现当代中国美学侧重于审美关系的研究,审美幻象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对象,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审美制度.  相似文献   

18.
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物哀观"的审美精神,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人美学理念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当代动画视觉形象引导大众审美,视觉文化与动画视觉形象审美互相影响,文章以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变迁为例,简述了视觉文化的大众性。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大众审美变迁说明:动画视觉形象的构成条件、表现形式、媒介之间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20.
试论旅游审美及导游在旅游审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实践和旅游审美场值的差异。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和审美活动的调节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