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戴钢书撰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跨学科研究方法论》(2018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基于跨学科视角,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发展状况进行的综述与评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进行相关界定的书籍。第一章,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跨学科的定义与特征,其中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跨学科的定义、跨学科研究的特征。第二章,概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跨学科研究方法论的基本理论,内  相似文献   

2.
在阐明高校进行跨学科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意义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国内外高校开展跨学科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主要情况,指出了我国进行跨学科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跨学科课程建设,结合课程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把迭代式教学应用在跨学科课程中的设想,并从迭代式教学的优势、前提、教学重点三个方面,理论上论证了迭代式教学与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意在为跨学科课程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进一步落实和发展提供可参考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实施跨学科课程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在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中,需要遵循知识体系中“博大”与“精深”的平衡、教学过程中“个体”与“团体”的互动、教学内容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三对逻辑关系。囿于传统博士生教育的路径依赖影响和博士生跨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衍生出的现实需要制约,高校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面临诸多困境。从成立跨学科组织、以实践为导向开展教学、改进课程评价机制、完善学术交流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现阶段,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面临高校定位缺失与师生认知片面的认知困境、跨学科组织发展不充分不成熟的组织困境和跨学科课程设置碎片化的实施困境。高校应通过优化学校定位,强化师生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认知,建设科研项目与科研平台等多类型跨学科组织,完善课程设置与课程考核等课程体系,改进和提升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校教育教学要素及其组织方式两个维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是单一要素的跨学科,如跨学科专业,也可以是同一要素的跨学科组合,如主辅修。根据这一划分框架,我国大学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需要树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个体也是组合的思想,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应提升学生在专业及课程选择上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与新要求。目前,我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研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的核心热点主要为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跨学科主题教学改革和跨学科主题教学发展。一线教师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设计中需要选好实践主题,营造真实情境,创新学习方式,形成项目化学习成果,开展多样化评价。  相似文献   

8.
曾繁丽  郭晶 《科教导刊》2023,(20):127-129
随着社会的发展,涉及多学科的复杂问题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科交叉成为了主流发展模式,跨学科教学则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迈出的第一步。文章主要描述了当下高校二级学院跨学科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现存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跨学科教学“主题引领、协同合作、任务实践、评价多样”四方面的要求。针对跨学科教学的生态构建和管理策略提出建议,为促进高校二级学院跨学科教学的发展及培养全面型现代科学技术人员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9.
以跨学科专业设置为切入点,促进学科之间深层次、多元化的交叉与融合,进而形成均衡发展且富有特色的跨学科体系,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有效途径。基于对跨学科发展的历史梳理,及其专业设置的内外交互逻辑,针对我国高校跨学科专业设置的制度和文化障碍,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跨学科理论建设和研究协调、实现管理创新和制度优化,是推进我国高校跨学科专业设置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0.
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呈现出交叉融合的态势,社会迫切需求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的现代人才,应用型高校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价值意义,指出了当前应用型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应当从优化跨学科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强跨学科新兴专业建设、加大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升级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跨学科师资队伍、提升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深化跨学科产学研协同育人、完善跨学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建设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和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进行了全面深化的教学改革,继续开展"订单式"培养、创新计划实验班培养与第二学士学位培养和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开展各级质量工程立项与建设;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教学建设质量评估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2.
组建体育俱乐部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要跟上教学体制改革的步伐,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既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现实依据。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与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法,对成都市普通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对体育教育改革的作用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有促进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重构我国高校教师本科教学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深入调研,在对国内典型高校教师本科教学评价体系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应用于教师本科教学评价体系,运用人本管理和动态管理理论构建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现代教师本科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和高等教育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学校的教学方式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随着这种变化的出现,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也不断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有着各自在满足学生兴趣与需要方面的侧重点,这些理论与方法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文章主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当前科学发展观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而且也为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指引了新的方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引领学生党员成长成才;要坚持以人为本,突显学生党建工作的人文关爱;要坚持全面发展,建立全面的学生党建工作内容体系;要坚持协调发展,构建统筹协调的学生党建工作方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学生党建工作"五位一体"。  相似文献   

16.
论“教授委员会”在现代大学治理中的性质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建立一含在学术事务上有决策权的教授委员会,充分发挥教授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已成为高教界关注的焦点。按基本定位及基本功能,我国大学的教授委员会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由学术内行管理学术事务的机构三种类型。探讨教授委员会发展的趋势,完善教授委员会制度,旨在从大学治理的角度保障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自主权,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年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我国各大高校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同时还存在着颇多的难题,在这种现实的驱使下,纷纷有研究者研究这些难题,并努力发展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笔者充分调查牡丹江医学院跨院系科研项目管理现状并根据一些专家的推荐,选取牡丹江医学院的各跨学科科研机构做深入的案例研究,试图探讨跨学科创新型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一些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国家实行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针对这个计划探讨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中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针对这些能力要求,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依托,从专业知识模块、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人文与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教育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教学反思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我国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欠缺,这多少与高师院校对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重视不足有关。在反思型教师的培养逐渐前移到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的大背景下,培养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已刻不容缓。培养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需要加深他们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加强他们对教学反思的体验,并促使他们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培养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意识,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教学培养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意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