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学生阅读到伟大人物的经历与事迹之时,他会为传主的坎坷经历而叹惋,也会为传主的最终胜利而欢呼,亦会为传主而哭泣而欢笑。这时他会产生"见贤思齐"的想法,会自发地向传主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可见,传记作品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没有太多的资料限制,所以授课讲解可以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也正是因为参考资料太过贫乏,所以难免会有力不从心之  相似文献   

2.
争论与对话     
<正>学习《第八次》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布鲁斯王子又一次失败了,他会不会还有信心抵抗外国侵略军?"读了《军神》,有的学生会问:"刘伯承在做手术的过程中到底疼不疼呢?"而在学习《金子》一课时,学生会问:"彼得找到的真金究竟是什么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会引起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争论。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相似文献   

3.
提起喜剧大师,美国人会想起查理·卓别 林--想起他的《城市之光》、 《摩登时代》、 《大 独裁者》,或是吉姆·凯利--想起他的《大话王》、 《神探飞机头》;法国人会想起路易·德菲耐斯-- 想起他的《虎口脱险》和《警察》系列;而英国人 会想起罗温·艾金森--想起他的《憨豆先生》。 《憨豆先生》原名Mr.Bean,直译的话是"豆 子先生",因为这位老兄时常显得傻乎乎的,所以  相似文献   

4.
<正>一、见贤思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垫底"在教学《将相和》时,当学生们学完《将相和》的内容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从课文中我知道,他并不是怕廉颇,而是担心自己如果和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这样秦国会趁机攻打他们赵国,从而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爱国的人"、"我喜欢蔺相如,我觉得他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我喜欢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大胆勇  相似文献   

5.
邢星 《人民教育》2012,(10):50-53
苏民,原名濮思洵。熟悉话剧的人一定都知道,他是"北京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第一代演员,曾扮演过《雷雨》中的周萍、《蔡文姬》中的周进、《胆剑篇》中的范蠡等多种类型的角色;他先后执导《王昭君》、《李白》、《虎符》、《天之骄子》等剧目,其间以《李白》获文化部"文华导演奖",以《天之骄子》获北京市"金菊花导演奖"。如果是向不太熟悉话剧的人介绍苏民先生,过去也许常常说"这位是北京人艺的副院长",但现在恐怕更多的是说"这位是濮存昕的父亲"。而先生自己是这样自我评价的:"与其说我是个演员,不如说我是个导演;与其说我是个导演,不如说我是个教师。"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启发式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7,(1):51-55
对比于冰心的《超人》与王统照的《湖畔儿语》,鲁迅《狂人日记》和《故乡》中的"他"指称不明、难以明确断定。这个身份不明的"他"是鲁迅文学世界多义而深刻的显在标志,一条永远无法弥补的裂缝。随"他"而来的是言说与理解的哲学性难题。  相似文献   

8.
<正>《圣经》"马太福音"有云:"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据此,美国哲学家罗卜特·默顿概括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声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在人才学上被称为"马太效应"。这种"马太效应"在语文教学也普遍存在。例如,一个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比较喜欢,给他多一些关注,这位同学的语文成绩会越来越好,我们可以称之为正面"马太效应"。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受到教师和同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人教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的听课活动,为作者马南邨的精辟见解称好。联系当前地理教学很有启发,其实,初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也要经历三个阶段。"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出自陶渊明之口。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地理学科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境",如果能运用好"不求甚解",会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有"柳暗花明"之感,达到出其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学校校长,经常问问自己:"我是谁,为了谁?"也许,我们工作的目的会更明确,工作的思路会更清晰。果如此,我们每位校长都会创办属于自己的"巴学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第五十六号教室"。三年前,经朋友介绍,知道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和作者雷夫·艾斯奎斯。从走上工作岗位至今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始终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为了学生,他可以放弃节假日;为了学生,他可以不计较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杨文军 《教师》2014,(27):120-120
正"脾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1性情;2容易发怒的性情,急躁的情绪。"有脾气的学生"多指性情急躁、容易发怒的孩子。脾气人人都有,这并不是问题,而不能控制自己乱发脾气才有问题。有的是我们或其他学生激怒了他,还有的是无理取闹。这些孩子在校的表现常常是课堂捣乱,容易和其他学生发生激烈的矛盾,在教师的帮助下固执己见、拒不改正、顶撞教师,背后谩骂教师,严重者甚至与教师动手。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班级纪律和教师讲课的  相似文献   

12.
林医生轶事     
肖雄杰 《高中生》2008,(17):36-36
林医生是《高中生》杂志负责心理咨询工作的编辑,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颇有心得。他主持《高中生》杂志的《心理咨询》栏目以来,帮助过许多被心理问题困扰的高中学生,就连一些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一有时间也会给他打个把电话,咨询一些问题。这时同事就会调侃他:"哎哟,连  相似文献   

13.
正刘卫平是厦门市教育界中我所仰慕的为数不多的名师及名校长之一。每当我在自己的课堂上谈到刘老师的说法和做法的时候,班级的学生总以为我与他较为熟络,实际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但这并不妨碍我"高攀"成为他忠实的"粉丝"。从最早的《教育中的细节》到后来的《和师生一起成长》,到最近《福建教育》刊发的"校长写给新教  相似文献   

14.
陆军  杨红娟 《成才之路》2012,(26):54-54
正朱永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教育之梦》中的《理想的美育》一章中把"自然美育"放在了首位,"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如此,许多名人大家都是自然美育大家,甚至不惜弯下身去崇拜自然之美,而把自己置于不顾地位,  相似文献   

15.
侯文晓 《大学生》2016,(Z1):58-59
如果你是一名资深豆瓣用户,那么你一定知道那篇著名的《海淀知名书店指南》,也会更熟悉他的作者:王韧勉,而现实中的他,是清华历史系的博士生冯立,王韧勉是他的笔名。一个人,读过1738本书,听过3336张唱片,看过1232部电影。2015年10月2日上午,冯立在豆瓣网上推送了他的第79篇日记,题目是《如何让你的阅读更高效?——1700本书阅读总结》,这是他所写的"阅读总结"系列中  相似文献   

16.
品悟经典     
<正>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下的他教学和生活中的言论。走进《论语》,你能充分感受孔子的鲜活,可亲可爱。他的言论朴素而简单,却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实事求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就能提出"实事求是",难道不伟大吗?  相似文献   

17.
还是学生时,《世说新语》中的《周处年少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成了老师,重读此文,又有了更多体味。以今天许多老师的视角看,年少时的周处是个差生,是个后进生,或者说是个问题学生。估计遇到这样的学生,许多老师会认为他不可救药,从而放弃对他的教育,最终让他在社会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曾在《认识国文教学》中说:"阅读和写作两项是生活上必要的智能;……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教完宋词《清平乐·村居》,我会要求学生写一首《清平乐》。我发觉这样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右图是一个五年级学生写的《清平乐·音乐》,音乐老师看了这首词,会说这个学生的音乐修养不浅,他能把音乐分类,"有的音乐悠扬,有的音乐悲伤",并指出音乐能令"婴儿听了不哭闹"的科学现象。从文学的角度看,这首词的字数和押韵,都满足了宋词《清平乐》的格式要求,因此我给他的评语是:"押韵好,意境好,也有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20.
多次听过侯文明老师执教的观摩课。他执教的课例,无论是《在大海中永生》和《秋天的怀念》中的范读,还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以及《"番茄太阳"》《小珊迪》中含英咀华的品读,各种各样的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引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