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末”指《大学》提出的为学和修身所应当遵循的先后、始终之序列,其开端于“知止”,完成于“至善”。陆九渊以“本末甚明”概括颜回之学,并认为颜回之学的“本末甚明”体现在:其暗合于象山心学的发明本心、得其本心、复其本心的成己进路,去私为这一过程提供保障,克己则使颜回最终实现复心、复礼、复理,进而成就仁德与至善。陆九渊对颜回之学的阐释不仅具有深厚的心学意蕴,强调本心在成己过程中的中枢作用,还影响了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后世心学家,亦与朱子理学形成有效对话,显发易简工夫。  相似文献   

2.
陆象山完成了心学美学本体论的建构,为其心学美学工夫论确立了美学的起点.本心即美的本体的确立,直接蕴含着和内在规定了审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象山的审美工夫论是围绕发明本心而展开的,成己(做人)工夫强调机缘体认和直觉领悟的审美体验;成物(做事)工夫表现为“知前行后”、“随事尽道”的审美实践.审美既是一种本心体验,也是一种躬行实践,又是一种境界化育,最终引向“成己成物”、圆成审美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象山学说是由南宋陆九韶开启,陆九龄倡导,陆九渊集其大成,以“发明本心”为其理论宗旨和特征的思想派别,在这个“心学”的创立和传播中,陆九渊的功劳最大,因九渊号“象山”,故称象山学说;又因开创者为九渊陆姓兄弟,于是又称陆学。本文仅就象山学说的形成、流传和影响,述说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透过对典型个案朱熹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与西方现代阐释学同样强调,理解之蔽的存在乃属必然而非偶然,不可能在一种无蔽状态中进行理解,更不可能在理解之蔽完全去除之后才进行理解。但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认为,理解之蔽不止是成见,而是包括了知、情、意乃至个人气质与习性等多个方面;理解之蔽也并不是构成理解之前理解的本质成分,它只是“本心”的发见,但不能完全遮蔽“本心”,使理解成为可能的根据不是理解之蔽而是“本心”;正国有此、本心”,理解之蔽才应该而且可以去除。是否承认理解之蔽后面还有“本心”,乃是中西阐释学理论的一项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在王阳明看来,作为“天理”的“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但是这样的心体在其旨归上又是至善的。这种至善的心体又具有“诚”“定”等本性,这种本性也是心之本体。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廉”也是心之本体。先验的心体总是要以“意”的形式外发于经验事物,而这种经验化如果是本心的发用,那么它就能够成为合乎道德的行为,这样,以本心之发用来对待本不属于己之物,这就有了廉的品格。心发于政,则有廉政。心体外发为“意”,也就有了善恶之别,而判断自己行为善恶的标准,就是自己本心的良知,良知也能够判断为政者在行政过程中是廉还是贪。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如何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已经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诚”文化是我校基于陶行知“真人”思想指导下提出的文化样态,“诚”文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将呈现“守正”“求真”“务实”的特点,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7.
诚信修养是由“诚信”和“修养”两个词构成的复合体。“修养”一词的含义非常广泛。“修”的本义是整治、提高;“养”的本义是培育、长养。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培养提高的意思。“诚信”又是由“诚”与“信”两个概念组成的。按照“诚”和“信”的关系,“诚”即“内诚于心”,指内心的诚实、真诚、不欺、不弄虚做假;“信”即“外信于人”,指信用、守信和信任;诚信即一种内心忠诚而取信于人的思想和行为,诚信也因此成为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事方面的一种个性品质。诚信品质体现为一种真实不欺、诚心诚意、信守诺言的态度和言行。  相似文献   

8.
东坡《中庸论》三篇,虽为应制之作,然于中庸大旨之发明,独辟新解,其释“诚”、“明”之论,立说异趣,殊堪深究。兹特举数端以明之: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人性观集中体现在他的“尽心”、“知性”和“知天”的思想中,而这三者又是逐渐递进、相互贯通的。天地赋予人“本心”,人通过扩充“本心”致其本性善。培养善的本性就可以知晓天命,天人不再是一道屏障,天地万物形成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问说》教材注解对《孟子》“求其放心”的释义为“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这是不确的。既然是“放纵散漫的心”,还要“找回”它干什么呢!查《孟子》原文,知道“放心”的“放’不是“放纵”的意思,而是“丢失”的意思,“求放心”就是“找回丢失的本心”。盂子的哲学思想是“性善”沦,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只是普通的人容易丧失这些“本心”,“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他认为学问之道就是在于找回已经丢失的善良的本心。至于“大人者”,则“不…  相似文献   

11.
曾立  王光红 《茂名学院学报》2007,17(5):43-45,49
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把道教和儒家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指出"诚"是天道与人道的共同品质和最高原则,将其提升到了道德哲学的本体论高度,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诗词中的意象多以动态为著,意象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思.在英译过程中,应着眼于动态意象,参透其含义,挖掘其意蕴,强化其效果.在遣词造句上,应着重体现力度和动感以求“信达雅”.文章首先分析了“信达雅”作为毛诗英译的理据,进而对动态意象英译比较进行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元典文化是近年来史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尽管学界对其科学性仍有争议,但它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建构却极具启发意义。既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也就是注重从元典文献这一角度来构筑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体系。从整体上看,使用和挖掘元典教育资源似乎更应该把握核心性文献,以及后来者对其经典解释。设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时,可以借鉴“经——论——律”的逻辑序列来构建元典教育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5.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40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的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两条道路合流交叉的倾向日趋明显,张爱玲的小说成为雅俗合流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通过分析其小说集《传奇》对五四新小说的若干元素的吸取、融会,欲辨析其间对雅文学承继与融合的种种表征,借此总结其创作经验,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个基本美德,是儒家的道德哲学范畴。北宋著名思想家,宋明理学家的主要奠基人——程颐和程颢,其关于天道,人道以及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诚”.他们认为“诚”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是人伦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今天,研究和弘扬这一思想,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21世纪社会文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类”思维是指人们在人类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类”概念不断反思、设计、实现和评价自身“类”本质的程式和方法。其现实性必须从“类”存在的人、全球问题及全球化问题以及矛盾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的逻辑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就教学理论的应用观来说,用"术"注重教学理论运用技巧、方法,讲求目的达成的效率;顺"势"依循的是教学的本性,讲求过程的自然而然,前者为末,后者为本。用"术"需要顺"势"之顺应本性的导引,而顺"势"离不开用"术"之积极态势的支持,故此,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过程中,用"术"与顺"势"乃本末共生、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