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天,在十分钟的课堂“新闻发布会”上,伟杰说了—条新闻:福建省某些地方发生旱灾,导致田里的植物枯死。当老师请大家谈谈听完新闻后的感受时,同学们都感到纳闷儿:为什么会发生旱灾,为什么水那么少……这么多问题,老师一下子还真说不清楚。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认识水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农业旱灾是衡阳盆地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已严重制约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据长时间序列的旱灾资料和经济统计数据,建立衡阳盆地农业旱灾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就衡阳盆地旱灾发生规律及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得出:衡阳盆地旱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连续性与频发性等基本特征;旱灾既造成了大量的粮食减产,也加重了农业的投入,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大气环流、地形、人为因素等对旱灾形成的影响。要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减少农业旱灾的发生频率,减轻农业旱情,故最后提出了促使农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减灾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1936-1937年,四川发生严重的旱灾,虽然70年过去了,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这次旱灾发生以及灾情不断加重的原因。本文将从自然条件因素和社会条件因素两个方面来探析,特别着重从社会条件因素方面分析这次旱灾的发生及不断严重和恶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汇》2006,(4):14-14
几年前。看到的新闻多是教师带病坚持工作、救助失学儿童等正面消息。近几年可不同了,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的都是有关教师乱收费、体罚学生等负面报道。我想问,短短几年.为什么套有这种转变,又是谁玷污了教师的名誉?  相似文献   

5.
1920年华北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河南省是此次旱灾灾区之一。这场旱灾在河南受灾范围广大、灾情复杂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场旱灾的发生是由特定的自然条件、恶化的生态环境、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动荡的国内政局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灾荒发生后,上至中央政府,下至社会各界及国际力量都对灾区采取了赈灾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阅读课本里,有一篇令我感动不已的短文《七颗钻石》。它充分地告诉了我们旱灾的可怕。在这可怕的旱灾中,最宝贵的,当然是水,哪怕只是一小罐。这一罐救命的水,被一个小姑娘神奇地得到了。故事也就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汾河中游地区明代旱灾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时期的旱灾等级、成因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明代汾河中游共发生旱灾94次,平均每2.94年就有一次,说明本流域在明代旱灾比较严重,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占到了30.8%,而中度以上旱灾也占到64.8%,超过了旱灾总数的一半以上。明代早期的旱灾数量很少,中、晚期数量较多,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旱灾频次与气候波动有密切的关系,在小冰期气候干冷,降水偏少,旱灾频发;而人为因素又是旱灾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05,(10):4-5
录像刚开始,他的问题就来了:“摄影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看教师在那里指手划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所有教师的声音全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打上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像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课堂里的学生吗?  相似文献   

9.
开心一刻     
《今日教育》2011,(1):93-93
如此凑巧 父亲每天晚饭后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四岁的小铃很迷惑地问:“爸爸,好奇怪,为什么每天发生的新闻都刚好填满一张报纸呢?”  相似文献   

10.
何畏冰 《今日教育》2006,(12S):26-27
2006年的夏季,在山城重庆遭遇70年难见的特大旱灾的同时。重庆的骨干教师沐浴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史以来最大型、最高效的一次教师继续教育的甘露。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的取材前一阵子,有一个中学生,在校用午餐时,和同学玩闹,结果筷子插入喉咙,变成植物人。这件事引起了许多学校的关注。那时候李有容小朋友是校刊总编辑,就选用了这则新闻写了一篇文章,呼吁大家注意安全,因为许多危险常常是在一不小心下造成的,这篇文章就成了当期校刊的“新闻评论”。□参考范文为什么有人吃饭的时候,筷子会插入喉咙里?为什么放学时候,有人滚落楼梯?为什么上美劳课时,刀子会插入同学的腹部?为什么有人坐下的时候,椅子忽然不见,摔成植物人?……许多的校园悲剧,常是小朋友轻忽危险的后果。受…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一所学校观摩“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节课时,看到学生都在按教材提供的方法做实验:先在锥形瓶口套一气球,然后将锥形瓶分别放在热水、常温下的水、冷水中,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来证明瓶中的空气确实发生了热胀冷缩。有几组学生看不到实验效果.授课教师就着急地说:“为什么不先在锥形瓶中装点水呢?”  相似文献   

13.
近来读书和阅读网络新闻,又有许多关于师德的新闻震撼着我:一名据说是多年“优秀”的女教师逼迫学生吃掉了一张废纸;又一名教师逼着违纪的学生喝下了粉笔水。这一切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愤慨。这些事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有些教师的道德确实是在沦丧。  相似文献   

14.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段)教师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升高?  相似文献   

15.
《湖南教育》2010,(4):20-20
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袭击着我国西南五省(市、区)。6130万人面临饮水危机,许多孩子甚至已经到了喝黄泥水的地步,目前旱情仍在持续。面对大旱,我省各地中小学师生纷纷伸出关爱之手,与西南灾区人民共渡难关,彰显了可贵的社会责任感。身在校园,心系天下,向来是我湖湘子弟之优秀品格,本刊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一瓶水,一份情”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16.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样一篇优秀的新闻,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新闻报道的特点入手,划分新闻结构,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了解新闻的主要事件,再对课文段落进行细节探究,最后解决“为什么多次说没有新闻”“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等问题。以这样的教学模式来教授这篇通讯报道,学生学习兴趣淡漠,积极主动性不高。对此,我采用从“反差”入手教授这篇课文,效果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我在教学初中物理“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学生实验时,曾多次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有许多小汽泡?”,“为什么会发出响声?”等问题.当时,我只能简略地回答说:因水中有气体,烧杯发生了振动.为了能具体而准确地回答这两个问题,我翻阅了有关书籍.  相似文献   

18.
《教育艺术》2001,(6):4-7
主持人 :各位听众 ,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背景演播室 ,让我们一同关注新闻背后的新闻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一条教育新闻。每一个做过学生的人 ,对于下面的话应该都不陌生 :“谁再不给我好好学 ,就请你家长来!”、“闭嘴” ,别说话!”……应该说 ,许多老师曾用这样的话来批评学生。不过最近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出台了新规定 ,对于这样一些有损学生自尊自信、有碍师生关系、有碍教师与家长关系的话一共40句 ,都被归纳为教师忌语 ,禁止教师使用。这一规定推出以后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那么 ,为什么要禁止教师使用类似的语言?教…  相似文献   

19.
师娘     
作文教学似乎陷人了一个怪圈:学生一写作文便头疼,教师一改作文就心烦。为什么作文会让学生如此痛苦不堪,让老师如此尴尬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提桶”,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寻源挖水。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笔者来到长沙市开福区的新课程教学实验基地,感受了新课程、新教法的魅力,现以《科学》课的“探究摩擦力”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步骤一:问题引入。情况活动:抓泥鳅。教师拿来一个容器,装上十来条泥鳅,让学生来抓。学生试过后谈体会:“抓不住”。教师取来一小杯沙子,倒入容器中,让学生再试;结果是学生轻易抓住了它们。教师问:“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中有人答:“因为泥鳅身上沾了灰少了水,所以容易抓住了。”教师:“为什么有水就不易抓住,少了水就能抓住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摩擦力在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