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宫内演剧之盛为历代所不及,戏剧成为宫内诸多娱乐文化的主体,是宫廷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宫内演剧与民间演剧是有所不同的,作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宫内演剧不可避免地带有宫廷文化的意味。这种宫廷文化意味,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功能上的礼仪性质、表演上的尽善尽美和形式上的皇家气派。一、 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宫内演剧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在一些“大戏”中表现最为突出。这些大戏,内容乏味,有的一本长达240出,演完一本要十几个昼夜,经常是许多台同时开演,除了喜庆热闹之外,没有多少戏剧味儿。有些大戏是据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2.
通讯是新闻诸多体裁里的重头戏,许多新手都以能写大块通讯为荣.在这种功利思想的作用下,通讯写作中出现几种弊端.一是越写越长,好像不长就不够分量.二是水分太多,新闻信息少,甚至构不成新闻的要素,就是说皮太厚,剥开后又找不到新闻的核.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在新闻写作特别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写作中,出现一种不良倾向:有些人生搬硬套地乱引“希腊先哲”的语录;有些人生吞活剥地硬用“新兴科学”的名词;有些人故弄玄虚地将“朦胧诗”的写法“引入”新闻写作……令读者看得头晕  相似文献   

4.
很喜欢读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的“意味故事”。作常常拾取生活或历史上一个故事娓娓道来,然后直接挑明故事中某些耐人寻味的意味、意趣,常常富有哲理性,能给人以深深的思索甚至终生难忘。这个栏目办得好、办得妙,希望永久办下去。那么,新闻中有没有“意味新闻”呢?我看也是有的,谓予不信,试举一例。  相似文献   

5.
多余的顿号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然而,习惯上却有一种用法超出此限,实是用得太滥。相邻的两数字并列,以表示未实指的概数时,如今习惯上加用顿号,如“七、八件”“三、四人”;非相邻数字并列也加顿号,如“三、五天”。其实这里的顿号有不如无。而有些情况下则必不可用,用则生疑。  相似文献   

6.
多余的顿号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然而,习惯上却有一种用法超出此限,实是用得太滥。相邻的两数字并列,以表示未实指的概数时,如今习惯上加用顿号,如“七、八件”“三、四人”;非相邻数字并列也加顿号,如“三、五天”。其实这里的顿号有不如无。而有些情况下则必不可用,用则生疑。例如:光明日报2月14日严家其同志文章:“一、二十年来不少被人们视为神圣的观点、思想动摇了……”其中“一、”极易被误认为是内容上的序数词。另外,还有“六十四、五岁”“百分之七、八十”“三万五、六千元”“三、五  相似文献   

7.
多余的头巾     
去年12月13日《新华日报》四版刊登了一组图片新闻《一位农妇的胸怀》,说的是兴化市一位农村妇女欣巧凤将一小乞丐收留在家,并将其培养成一名大学生的事。照片上的主人公欣巧凤头裹包巾,肩扛铁锄,一身五十年代典型水乡农妇打扮,给人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样做,不仅会使语言精炼简洁,而且会更好地表达内容。可是有的文章却不注意这点,其中有一些词语不仅是“可有可无”的,那简直是多余的.如下列各例:  相似文献   

9.
有些初学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如何写新闻报道?”若要回答,可谓一言难尽。因为不论写新闻报道,还是写文艺作品,正如我国金代著名学者王若虚所说:“定体则无,大体则有。”由此,不禁使我想起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他在回答如何制作杰出的雕像时说:“砍  相似文献   

10.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同样古老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文化也是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书中曾说:“文化者,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在全国兴起,且越来越热,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化研究的理论文章、学术专著、研讨活动也越来越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文化与诗学丛书》(共10册),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是一套内涵较为厚重的丛书。这10本书的内容不尽相同,切入的视角各有差异,著作者的个性也较分明,但方法却都是“文化诗学”的。纵观全套丛书,涉及以…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4月28日,我背上行囊,带着党组的嘱托和大家的信任,走出机关,踏上扶贫征程,来到合江县福宝镇红岩村担任"第一书记"。红岩村位于合江县城东南部,距场镇10公里,距合江县城52公里。幅员面积14.2平方公里,辖12个生产合作社,全村共有在籍农户582户,村民1806人,其中贫困户101户342人,贫困发生率为18.9%。该村为贫困村,当地流传着一句话,红岩村上"土狗  相似文献   

12.
李振华:有相当多的档案工作者认为复制件不是档案.理由是档案是原始记录,复制件不是原始记录.我认为复制件是档案.复制件也具有原始记录性,复制件记录的是人们的复制活动及其复制对象,复制件相对其记录对象来说也是原始记录.  相似文献   

13.
桑的生殖意蕴是上古时代桑林神社中积淀下来的。上古先民在桑林中会合男女进行祈求生殖繁衍的祭祀。祭祀中有神尸与尸女模仿或进行仪式性的生殖媾合行为。参加祭祀的男男女女在神的启迪下,自由野合,创造了“在一个短时期内重新恢复旧时的自由的”择偶媾合的关系(恩格斯语)。所以桑林是生殖的圣地,也是性爱的天国,更是繁衍的源头。它成为初民时代以及文明初叶生命之美的神圣追求与美的印象。印象沉淀在类似女阴的桑叶上,沉淀在垂累而滋甜的桑葚上,沉淀在“桑”的形象上。《诗经·卫风·氓》中女子就把桑林会的甜美欢情喻之为吃桑葚:“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女子忧虑并告诫她的伙伴,和男子欢会固然像鸠鸟吃桑葚一样甜得令人馋,但要注意:男子欢会过了就没事似的,女子一旦尝了那最美的东西,她就很难从情感上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当人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各自主要都说了些什么。原因是什么呢?是大家在说完所想要说的话之后说的最后的那句话。没有这句话,大家其实都是在很友好地交流,而一旦加上了这句话,交谈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报刊上常看到某篇文章结尾之后,括号内添注:“此文系××长或××同志写”。不言而喻,够格在其号内添注的当然是相当级别的首长或是某方面的权威。编者意图也是明白的,以此昭示读者——作者不凡,此文重要.无非如此. 笔者以为,此乃多余的“尾巴”.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读者面前文章也是平等的。其实,文章重要与否,作者功力高低,完全是文章本身的分量与价值决定的,读者自有公论。不加号添注,妙文还是  相似文献   

16.
报纸上的一些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使用引号的句子: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深有体会地说:“……”,同志们一致认为:“……”,等等。我认为,凡是这种情况,都不应该用引号。引号的规范用法之一是:表示复述和引用。引号中复述或引用的,应该是原话或原文。  相似文献   

17.
读报刊、听广播,经常可以看到.听到这样的话:对某人、某事“要依法严肃处理.”仔细推敲,“严肃”二字实属多余. 我们的每一部法律都是严肃的,依法处理任何一件事、一个人也是严肃的.不可否认,执法过程中有些人不够严肃,甚至假法济私,以法谋私.但这些行为和“依法处理”格格不入,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也许有的文章作者、文件起草者考虑到那些“不严肃”,才在“依法”、“处理”中间加上“严肃”二字。然而这么一来就使本来严肃的“依法处理”又平添一个“严肃”,这大概叫“概念重复”吧!  相似文献   

18.
把新闻写得简洁明了,生动活泼,是每一位记者梦寐以求的事.要做到短小活泼,有很多因素,但不写套话,能用三个字说清楚的就不用五个字,这是起码的要求.这里就“进行”及相关结构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经过展销橱窗时,你是否由于太喜爱里面的展品而买下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可能你没有考虑到购买的各方面因素,或者在一周以后又碰到更适合的东西,而这时想要退掉冲动购买的商品为时已晚,因为自己已经使用过了。  相似文献   

20.
对我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给文章做标题,可奇怪的是,这篇文章的标题我顷刻之间就想出来了:“壁障”。读完尼娜寄给青年报社的信后,我想了想:“可以写一篇批评文章了。他是个品行不端而又冷酷无情的人;她是位惊恐万状、悲伤已极、四处求救而又孤立无援的妇女。……”按我的设想,这篇文章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尼娜”、“谢尔盖”和“壁障”。在同尼娜交谈后,我所掌握的事实、数字和情况已经足够写出两部分,甚至写第三部分也差不多够了。在汇集起来的素材中,唯独缺少同谢尔盖的谈话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