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弄清感觉的间接性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感觉”范畴的基本含义。什么是感觉呢?一般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都将感觉定义为“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但实际上人们在运用“感觉”这一概念时,其意义还要宽泛一些,它除了包含有上述意义外,还包括感觉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认知,即“哲学上通常把感觉和知觉总称为感觉”。本文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感觉这一概念的。 从整体上考察感觉,我们可以看出,感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的感官与客观刺激物的接触以及对刺激信息的传递过程。如《感觉世界》的作者托马斯L·贝纳特就是这样看待感觉的,他认为:“可给感觉定义为将感觉到的信息(即环境中变化着的信息)传达的到脑的手段”。二是指大脑对神经系统所传递信息的认知,即感觉的最终形成。虽然现实中我们并不能将感觉区分为这两个过程,但现代视觉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感觉一个事物时,总是先有感官和客观刺激物的接触,然后通过感觉器官的换能作用,再经过神经系统的逐级传递及整合,最后形成有关刺激物的感觉映象。可见,感觉的两种含义,一是指感觉的形成过程,一是指感觉的结果。从第一种含义来看,感觉具有直接性的一面,而从第二种含义来看,感觉又具有间接性的一  相似文献   

2.
论冯契的感觉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契认为感觉是感官借助工具变革对象的实践活动,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认识活动;对于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这一感觉论的核心问题,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休”“用”范畴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范畴做了富有创新性的肯定回答,感觉既有被动性的特点,又有主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郭元祥 《今日教育》2014,(12):34-35
一、从教育立场理解知识的性质 长期以来,在我国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主流的知识理解是传统认识论的观点,即所谓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显然。关于知识的本质,哲学,尤其是哲学认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类知识的产生,以及人的认识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把柏拉图哲学界定为“客观唯心论”,但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等著作中明确指出心灵、意识不仅以感官为工具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还以它自身为工具思考实在本身,以及那些适用于一切事物的范畴。柏拉图对理性意识的决定性作用的强调为以笛卡尔、康德等人所代表的近代哲学把心灵或意识作为整个世界的最后根据的理论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和重要的原则、方法,是高二《哲学常识》上册的核心概念和重点理论,也是我们学习《哲学常识》过程中必须把握的主干知识。要正确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必须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应用哲学?为什么要研究应用哲学?怎样研究应用哲学?这是讨论应用哲学需要认真思考、逐步弄清的三个基本性问题。本文试把这三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侧面,逐个作一提纲式的浅探。一、应用哲学的含义和对象应用哲学有双重含义,即“应用哲学化”和“哲学应用化”。作为“应用哲学化”的应用哲学,是关于应用理论于实践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的学问;作为“哲学应用化”的应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对“概念”一词的解释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基本”的解释是“根本的”。化学基本概念可以理解为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的本质特征。这好象是在咬文嚼字。其实,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复习中就是要善于解剖概念,弄清概念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高三化学复习是从初三到高三四年所学化学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准确表述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是部分对整体的关系;把哲学基本问题表述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背离了恩格斯的本来含义;“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在17—19世纪的一种表现形式;感觉和思维、一般和个别、物质和运动、物质和形式、物质和规律、物质和时空等关系问题都不是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要了解篮球意识,那么首先应对“意识”有个较为准确的理解。“意识”是个多义词,从不同的角度对意识有不同的解释。从哲学上来讲:通常把思维、精神和意识看作为同一类概念来运用,都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从心理学上来讲:意识是人有目的有意向的行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头脑思维能力经过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引起感觉、印象、判断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周启光在论文和专著中对美的新认识,主要是阐明了“美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明确提出“美就是美感”、“美感(美)就是快感”。过去人们主要从哲学思辩的角度论证美的本质,而周则是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给予新的论证,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笔者认为,美的本质应概括为“进步理想的的形象显现”。  相似文献   

11.
自由和“自由哲学”毫无共同之处。自由是一个哲学范畴或政治概念。“自由哲学”是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人们在尚未认识客观规律、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尚未达到目的之前,是没有自由的。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说,只有当人们认识了  相似文献   

12.
“意识即物质”的观点是方兴未艾的“人体科学”探索的前沿阵地,由我国一部分从事气功、特异功能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学者首先提出来的。由于新闻媒介的渲染,相信此论的人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人们的思想。 众所周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那么,源于“人体科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第八讲形象思维的手法是比、兴、赋对于形象思维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认识是不一致的,我的看法:形象思维是一种理性认识。一、形象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感觉开始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总是先用感官来接触客观事物,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一定的感觉。感觉是认识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是大家熟知的。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220页)为了深入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显然必须弄清这个问题在近代哲学中是怎样清楚地提出来并获得完全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是”表征人与世界的关系,表征事物的存在根据、结构关系、矛盾状况、本质特征、必然规律、发展趋势和功能价值。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组成部分基本内容的成份与因素。“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一、“是”与哲学的关系“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问题紧密联系。毛津东指出:“‘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1]联系中又有本质联系,可见,“是”表征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事物是泛指的,可延伸至一切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那么,“是”就表征整个世界的本质与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相似文献   

16.
《哲学笔记》是列宁探索辩证法科学的思想实验室,凝聚着列宁对时代课题——当代科学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沉思。至今它仍是一个尚待继续发掘的哲学宝库,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深思。为了把《哲学笔记》研究引向深入,就必须区分“苏联编者后来编辑的《哲学笔记》”和“列宁自己命名的八个《哲学笔记本》”,真正弄清后者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辩证唯物主义总体性原理在当代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论述了恩格斯的总体性物质自组织原理(简称哲学总体性原理)在改造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该原理在当代又有了重大的发展。从本体论看,核宇宙已揭示了以核聚变为动力的“宇宙熵”的双向演化的总体机制;从认识论看,哲学熵在信息核能时代是对“宇宙熵”的能动的哲学反思,弄清哲学熵与宇宙熵的同一性和差别以及哲学熵的社会特有的能动性就能更好掌握哲学总体性原理的新内容和时代方法论价值取向。哲学熵与总体性原理相结合必将促进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总体结构与方法的信息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蔡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是唯物主义美学“客观说”的代表人物。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以独特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世人所瞩目。他始终如一地认为,美是客观存在,要找美必须到客观事物中去找,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不在人的主观精神。他说:“承认客观现实本身的美,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客观事物的美即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不在于欣赏者的主观精神作用。客观事物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不决定于观赏者的看法。”“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应该说蔡仪将他的美学思想根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的范畴之内,这就使他的唯物主义美学有了坚实深厚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四册《威尼斯》课后有一练习,要学生说说“颤着酽酽的……”中的加点词语,“习惯上经常形容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什么,为什么这样用”。当学生回答这最后一问时,总常常反而向老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这些词语为什么可以这样用?”这一问虽只比练习一问多两个字,却是颇值得研究的。教材参考书从修辞角度同答了练习中的问题,指出那是一种修辞上的“移用”手法,但并未说明“为什么可以这样用”的道理。要说明这个道理,则需从心理通感谈起。所谓通感,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的感觉挪移或感官相通。心理学认为,在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中,人类有机体分析器系统是相互联系的。通感,“是在刺激一个分析器的影响下产生另一分析器所特有的感觉。”近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几种感觉都是能互相转化、沟通的。  相似文献   

20.
“主观能动性”等同于“意识的能动性”吗——兼与杨年昌老师商榷■郭成振“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关系如何?”对这一问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发表了杨年昌老师“哲学概念关系例释”一文(以下简称“杨文”)。文章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