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宫的藏品管理制度是全国博物馆甚至世界上博物馆中最严格、最全面的,是落实制度的时候出了问题。我们会创造良好的条件,主动增强故宫工作的透明性、公开性,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故宫2012年1月,单霁翔接替郑欣淼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此之前的一年,故宫一度处于前所未有的批评之中,博物院内隐秘的私人会所、展品被盗、文物损毁……公众开始质疑"这是谁的故宫?"曾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并担任过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这个当口上任故宫院长。上任不久,他即对媒体表示,"故宫的工作应该更透明、更阳光。"4月21日,单霁翔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  相似文献   

2.
故宫博物院系统地开展信息化建设,是从改造原有的仅为照片管理建立的物影像管理系统开始的。当“政府上网”风盛,台湾故宫网站也做得很有特色时,我们也下大力气建设了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将它作为“数字故宫”的雏形,就是觉得“数字博物馆”可能就是这个样子了。但是,随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通过反复的系统调研、论证的过程,尤其在借鉴了一些兄弟博物馆和社会单位,  相似文献   

3.
后纪录时代的纪录片——观大型纪录片《故宫》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声屏世界》2006,(4):41-42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在央视一套播出。《故宫》展现的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纪录片。它迥异于以前的纪录风格和理念,呈现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趋势。技术·奇观化当我们批评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中体现出来的技术决定论观念的时候,技术却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纪录片的创作。《故宫》片中近80分钟的三维动画创造了纪录片中动画创作的新纪录。央视和故宫的相关领导都表示,此次拍摄“不敢说绝后,但一定空前,而且估计20年之内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4.
侯杰 《新闻知识》2001,(1):20-21
时下,批评报道作为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被广泛接纳和采用,并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但是,批评报道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它披露的正是一些人最不愿看到的,所以它所受到的阻力和压力比别类报道要大得多,这就使得一些批评报道刚刚报了开头,在事情的真相还没有挖出,事件的处理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如果批评报道发出后达到了引起重视、解决问题、以此为诫的目的,那么就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批评报道。但是,在新闻实践中,往往可能有这样一些因素影响着批评报道的正常完成:被批评对象通过…  相似文献   

5.
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中国的新闻出版界掀起一股媒介批评热潮。在2001年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中,媒介批评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热点和亮点。但是,目前我国的媒介批评仍然存在着理论滞后于实践等问题,急需在进一步探索的基础上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正>记忆并非都与历史有关,但是,我们所有的记忆都将成为历史。故宫里有多少道门?门就在他的身后。他一转身,看见的却是自己小的时候,第一次进故宫。售票窗口售五角钱一张门票,他和跟他一般大小的孩子们伸出小手递给老师两角钱。  相似文献   

7.
改变“三少”、“四无”的批评现状吴迪(北京电影学院)媒介批评也就是大众传媒批评,它包括一切媒体,电视是最重要也最薄弱的一项。那么干脆就叫电视批评不好吗?可以,但是我想最好还是和大众传媒挂上钩,为什么?因为非如此不足以看清楚电视的基本属性。国内的现状可...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23,(3):32-33
<正>本书作者通过研究故宫和古建筑总结出了“九大特征、七个细节”,简明扼要地将故宫以及中国古建筑有关材料、工艺、结构的技术谜底全盘托出,将技术和实用美学合一,也将故宫的“理性之美”解释得清清楚楚。书中梁思成的简洁和林徽因的优美两种风格的解说互文成趣,带领读者深入认识故宫以及北京古建筑,理解故都、故乡的深沉意蕴。  相似文献   

9.
邱丽红 《青年记者》2007,(24):76-77
在我国现行媒介制度之下,批评报道一直都是正面宣传的有力补充。但是,社会转型期凸显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公众对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更高要求、新兴媒介的话语自由优势,都促使媒介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对批评报道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批评报道是党的新闻舆论部门执行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避免学和人民的事业遭受更大损失的重要法宝,但是,由于批评报道所涉及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社会敏感性极强,在具体的操作中具有相当的难度,批评报道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由于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和人民的代言人,这个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批评报道必须以“讲政治”为总的指导原则,如此,方能使批评报道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这一生看过五种旗帜在故宫飘扬;大清的龙旗,共和的五色旗,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日本的膏药旗,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单士元回顾其在故宫工作的70余载,寥寥数语便拂掠过纷乱兴亡,落定在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多年对故宫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内容包涵重新解读故宫的文化价值,记录故宫文物南迁、西迁,以及对故宫的文物守护与传承历史的记录,对故宫藏宝的文化密码进行揭密,对故宫文物的修缮与鉴定过程中的匠艺观察与匠心品读,揭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与运营内情。  相似文献   

13.
何熙楠 《中国出版》2022,(S1):224-227
为什么故宫又叫紫禁城?为什么故宫这么大?为什么故宫里很多宫殿的屋顶都是金色的……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朋友,都会发出关于故宫的“十万个为什么”。毫无疑问,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明、清两朝的皇宫,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就像是一个文化宝库,承载了太多文化,等待人们不断探索。然而,小朋友应该从哪儿入手,认识故宫、了解故宫呢?  相似文献   

14.
宫旭 《新闻传播》2007,(10):66-67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完成的12集大型电视记录片《故宫》播出后,受到了整个传媒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与文化现象。《故宫》激发起人们寻求历史、探寻深厚文化底蕴的情绪。故宫不仅仅属于北京、属于中国,还属于整个人类,当前的盛世中国应该以磅礴的气势承担起向世界传播灿烂辉煌的中华经典文化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广播中开展适当的实事求是的批评是必要的。但是开展广播批评,又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开展广播批评要自始至终注意批评效果。如果只顾批评,不顾效果,这样不仅达不到批评的目的,还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月12日,12集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故宫》、《台北故宫》为文本进行比较,从纪录理念、纪录手法、审美形态的衍变,解析纪录片《故宫》与《台北故宫》所呈现的不同纪录理念与审美形态,以及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介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批评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媒介批评主体去专业化、批评角度去中心化、批评的即时性、批评的渠道多样化,更尖锐、更深层次的新媒介批评带动传统媒介发声。但是新媒介批评的缺陷也不容忽视,新媒介批评语言呈碎片化,缺乏规范性,且经常出现非理性化的表达,但这些缺失为新媒介批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故宫承载着我国厚重而意蕴久远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在也正在逐渐将自身的文化盛宴不断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社交平台呈现给公众,公众要从多方面了解故宫和故宫蕴藏的文化也不再是难题。文创节目《上新了·故宫》将故宫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用更适合年轻人接受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更吸睛的“新老”碰撞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节目中最终上新的各类文化衍生品留住了故宫文化的不同样貌,为传播故宫文化助力,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故宫的特色与丰富的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19.
郑欣淼 《出版史料》2009,(4):64-64,65,66
宏伟同志将关于故宫的一些论文结集为《故宫问学》,问序于我,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来,每看到一本故宫员工的著作问世,都倍感欣慰。特别是关于故宫学术的论著,我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20.
于淼 《青年记者》2016,(17):95-96
纪录片《故宫100》用每集6分钟的时长讲述了关于故宫的100个故事,继2003年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之后,又一次将故宫的细节与恢弘、历史与当下呈现在影视语言中.与12集《故宫》不同的是,它将故宫的元素拆散重组,用短小精练的方式讲述细枝末节,用微纪录的方式放大鸿篇巨制无法触及的角落,将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加以升华,将故宫打磨成为一座穿越时空的全息影像博物馆,让布满岁月风尘的紫禁城焕发崭新容颜与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