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自称是“后五四”作家,沈从文时空上的不在场却没有阻碍“五四”想象的建构,“父权缺失”为他提供了接触“五四”的契机,随着空间的转换,他逐步生成了对于“五四”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沈从文也完成着自我身份认同,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与文学观。沈从文的“五四”想象源于“五四”,却并不是对“五四”的全盘接受,独立思考意识为沈从文在经历和发现“五四”时提供了辩证思考的空间,避免了“预设自我”的理论陷阱。沈从文亲身体验着“五四”,自觉承继着“五四”,而这都是以“五四”想象一以贯之的,沈从文又在此中超越着“五四”。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但是他不是通常说的通俗作家,他的书也不是民间学。他的作吕中具备了五四精神,是五四精神结出的硕果。仅从最具五四时代特点的“现代人性改造问题”论题入手,分析了五四以来各时代问题小说各自不同的表现重点,认为赵树理也是致力于人性健全建设的,他表现的是农民的人性变化史;表现的是个性主义精神在农民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赵树理写农民意识觉醒比较着通过外因激起人物内心的变化,从而塑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农村人物。  相似文献   

4.
创作方法从来属于美学范畴。作家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创作方法,会反映出他的审美趣味,体现出他的审美理想。作家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对于美的摄受能力与摄受方式,会在创阼方法上鲜明地显示出来。在我们中国,“创作方法”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是“五四”时期方才从西方介绍过  相似文献   

5.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6.
在20年代的中国社会,当沈从文以童年的目光去观照外在世界时,他发现了扭曲、丑恶的人性是都市生活理所当然的通行证;而当他以都市文化人的眼光去反观湘西童年生活时,他无可避免地发现了其中的荒蛮与凄凉.沈从文的主体人格在现实中惨遭否定.面对这种困境,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营造了一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供奉起为其认可和珍惜的所有价值等级和他所有追求的精髓部分的“人性”.然而,沈从文毕竟背负着人生许许多多的悲剧体验,他无可避免地将这种悲剧体验通过他的作品传达出来.所以,完美的人性、理想的生命最终都被作家亲手葬送,作家无法挽救他的理想生命们,因为他根本无法自救.沈从文以一种朴素的语言、隽永的文风表现着自己对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无可奈何的悲愤和绝望,表现着他所有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悲剧体验.  相似文献   

7.
伴随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和人格现代化,作家们对“疯颠”景观的垂青成为五四时期的一种文学时尚.在五四小说中,“疯癫”体现着人们良心磨难的存在状况及其文化冲突的复杂背景,从特定角度表现了人们在转型时代的病态现实和启蒙追求.小说的“疯颠”景观发人深思,既蕴含着作家对本土文化本质的深邃思考,凌厉峥嵘、直率狂热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往往一生只写一本书,只写一个人。那本书就是作家自己的生活,那个人就是作家自己。莫言被称为“草根作家”。出生在农村。从小学没毕业到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莫言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之路。他在获奖感言中觉得“这事儿就像一个童话”;他又曾说:“写小说就是过大年。”莫言一路写来,又是充满着芳香甜蜜的。痛并快乐着的莫言!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的沈雁冰以“人”为思维中心,围绕着“人属于文学”的现代观念,从创作主体、对象主体和读者主体三维视角来建构他的“人的文学”的现代理论,充实丰富了“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内涵,是对“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一种补充,一个突进。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创作植根于启蒙文学的土壤,对启蒙文学中着力描写的“自然人”形象,他予以浓墨重彩的书写,并以“新人”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的新的理解与诠释。其作品从“自然原则”出发,诗意地塑造了理想中的“新人”形象,勾画出他所期望的理想社会,并与文明时代的人与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借此否定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卢梭的创作也是他的政治、哲学论文的诗性表达,尤其是他的几部代表作品,通过对“新人”形象的描写,充分抒写了他对人的个性化理解与阐释,亦可见其人文观念的概貌,丰富、深刻的人文意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悠久、道德定型、媚俗成为常态的国度里,敢说“不”的人总被世人视为疯子,然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思想家,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改革家。五四时代,东西方激烈撞碰、古今人纠缠打架,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程度最深的文化转型期,鲁迅因其敢说“不”而成为现代中国的巨人。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否定传统,不断否定现实的一生。少年鲁迅因家道中落而过早挑起人生的重担,通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在他早期小说中通过描述湘西的风土人情,构筑了一座理想的“人性神庙”,美化了富于原始意味的民间文化生态,并以之作为理想的文化重建的原点。沈从文“退守民间”的文化价值立场,具有不同于五四诸多启蒙作家的前瞻性与超越性。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学是在对传统文学的否定中确立自身的,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五四新文学最重要的本质之一。五四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对“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否定。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从诗三百篇到明清小说,从楚辞对诗歌形式的革新到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国文学的和第一点和发展,都是这一质的飞跃前的量变的积累。外国文学的只能量种不起根本性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老舍是“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对人、文化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是他小说创作的核心。本文从文化角度探析老舍小说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异域文化的对比中建立理想文化模式的尝试。这种尝试使老舍的小说超越了审美价值层面,达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正>1979年第5期《文艺报》发表了一篇《忆“五四”,访叶老》,老作家叶圣陶畅谈了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以及他本人创作活动的一些情况,特别介绍了自己在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以前从事文言小说创作的一段经历。为我们了解当时文艺界概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果从发表于1914年的第一篇文言小说《穷愁》算起,叶圣陶的文学创作活动至今已六十七个年头了。在漫长的年代里,作家创作了大量小说、童话、散文等作品,奠定了自己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叶圣陶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作家,而且,他创作的文言小说在旧民主主义文学中留下了踪迹,给辛亥革命以后荒芜的文坛增添了一丝生意。他是从近代文学转向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五四同时代的一些老作家相比,叶圣陶  相似文献   

16.
吴双 《考试周刊》2009,(31):30-31
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高觉新作为长孙,他有维护封建家庭长治久安的责任,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服从。“五四”新思潮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对封建家庭不满却无力反抗.只能采取“不抵抗主义”来逃避现实。以求得家庭的“安宁”。在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的冲突中煎熬着,他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是长子的悲剧,是“不抵抗主义”的悲剧,更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学主张,而提出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制,对左翼学他就极不宽容,理论与行为呈矛盾状态。我们肯定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同时又应清楚,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开放的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并从而构建自己理论批评体系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或者认为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对孔子的评价带有“主观随意性”,或者认为“五四”否定孔子是错误的,而郭沫若对孔子的崇高评价是科学的。这两种对立着的观念都只看到了郭沫若对孔予以及儒家文化崇拜的一个方面,而没有从两者的内在联系上深刻把握郭沫若对孔子选择的价值意义。郭沫若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认同,是他生活体验的选择、文化创造的选择和国学研究的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冰心的哲理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的创作历程中有两个高峰期,一是“五四”时期,一是粉碎“四人帮”以来的新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发生剧烈而深刻变动的时期,这时的人们需要对一切事物重新判定其价值,于是对“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人与人、人与社会应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人生观的问题,必然会引起热烈的讨论。人们觉得如果不把这些人生中带根本性的问题搞清楚,要对生活进行新的评价就会因没有准则而成为虚妄的评价。人们企望有一种明确的人生哲学作为他们照彻玄秘、启示新路的明灯。正是由于这样的时代原因,冰心和“五四”时期、新时期的许多作家一样,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探究热情,在自己作品中风行着哲理性的内容。这显示了作家对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视,也反映着我们民族智慧在经历长时期压抑之后的复苏。  相似文献   

20.
从《子夜》到《清明前后》——以描写民族资本家为主的系列作品和从《蚀》三部曲到《霜叶红似二月花》——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系列作品的创作,茅盾因此而被称誉为现实主义作家。“五四”时期,茅盾作为一名批评家,主张作家要寻求获得“冷静的客观描写”和“崇高的理想”,作品要有强烈的“时代性”。不久,他本人也开始走上了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