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彝族文化中重要的两种自然崇拜现象,水与火对彝族的日常生活、观念信仰产生着重要作用。文章试通过对彝族文献和习俗中的水火崇拜现象的哲学解析,揭示这一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彝族辩证统一的阴阳观念。  相似文献   

2.
彝族是一个典型的"火"的民族。彝族火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表现在彝族火神话史诗传唱以及各种火崇拜习俗中。彝族火神话及其习俗,是其民间信仰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它们共同构建并表征了彝族火文化精要。它以顽强的传承和再生力植入世世代代的彝族人群体和个人身上,由此形成了彝族别具特色的火的民族个性与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湘南学院学报》2020,(3):33-37
"真龙天子"一说的最早文献出处是清代说唱话本《永庆升平全传》。古人之所以将皇帝当作"真龙天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二)人们喜欢将有本领、有作为的人比作龙。秦朝末年,人们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晚期把专制君主比作龙的习俗,将秦始皇称为"祖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与龙的神秘关系主要发生了三次变化:(一)汉初统治集团编造了刘邦、刘恒父子都是龙种的神话。(二)汉宣帝开始使用带有"龙"字的年号。(三)唐玄宗禁止非皇室人士在丝织品中使用龙纹。皇帝与龙的神秘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崇龙习俗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从而对封建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示部》字反映了中国上古祭祀习俗,体现了上古祭祀习俗中关于时间、地点、对象、用品、方式、名称等丰富的内容。上古祭祀习俗反过来又揭示了这些字的产生缘由,这些汉字也因之得以流传至今。通过分析和归纳发现:这些"示"部字和上古祭祀习俗都承载着人们趋福除难的美好愿望。《说文解字·示部》字和上古祭祀习俗不仅具有共同的特征,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具有互现性,这对于研究汉字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古代汉语改字、缺字、缺笔之避讳文化习俗进行举例讨论,着重分析研究这三类避讳形式在学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作用:第一,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为研究古代语音服务。这主要表现在用同音字代替避讳本字和避嫌名这两种避讳形式上。第二,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帮助鉴别古代汉语的同义词。古代避讳的这个作用,主要从用同义词代替避讳本字的改字避讳方法中表现出来。第三,利用“改字、缺字、缺笔”这三种避讳表现形式,可以考求、印证某一古籍文献资料的写作或刻印年代。  相似文献   

6.
当年郭沫若为黄继光纪念馆题字,先题"永垂不朽",后相继改为"浩气长存""气壮山河""火中凤凰""青年师表""人民模范",但他仍然不满意,于是改为"藩翰中朝",又觉得太生僻,就先后改成"血铸和平""国际英雄",再经仔细推敲,郭沫若最后改为"凯歌百代"。他认为,只有最后(第十次)改定的这四个字,才写出了黄继光精神的深远意义及巨大影响。郭沫若十改题字,表现出他的求佳思维。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6,(6):37-41
临松薤谷是河西文化的渊薮之一。这里古代曾发生过"柳谷石瑞"、"临松石字"、"天马蹄迹"的传奇故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河西走廊留下的印迹,体现了河西走廊源远流长的"天马"文化信仰。五凉时期的大儒郭瑀和刘昞隐于临松薤谷的故事,是儒学道学在河西发展的见证,彰显了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的兴盛。  相似文献   

8.
《甘肃教育》2012,(5):47
避讳字是指古人为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字的一种书写行为。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用同义字或近义字代替。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至今。第二,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  相似文献   

9.
“沙阴池”、“盐泽”、“穷水塞”考述徐万和王国华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西汉名将赵充国回答汉宣帝“先零羌与诸羌种豪二百人解仇、交质、诅盟”的情由时说:“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也先解仇合约,与汉相拒五、六年定。至征和五年(当为四年,即前89年),先零羌...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6,(1):28-37
河西走廊地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敦煌学、简牍学、西夏学等国际性"显学"都肇始于河西地区。但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各有其时空界限,都不足以涵盖丰富多彩的河西文化,更不能全面反映河西历史的深刻内涵,甚至连河西发现的诸多"新材料",也难以全部纳入其中。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大背景下,建立一门研究领域更广泛、研究内容更丰富的"河西学",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不仅有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