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连山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北坡植被的形成、植被类型分布特征、生态效能等的分析, 进一步明晰了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有机联系.认为森林植被虽然是祁连山水源涵养的核心要 素,但对祁连山水源生成和涵养调蓄起作用的不仅仅是森林植被,而是祁连山整体.强调要 保护祁连山的植被,更要保护祁连山这一自然综合体.  相似文献   

2.
<正>"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4月2日,由河西学院主办,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河西学院政法学院联合承办的"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在河西学院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河西学院、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张掖市委党校、肃南裕固族文化研究室、高台县委宣传部以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的基层干部与牧民40多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大祥主持,河西学院副校长张汉燚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明清以来张掖地方志《重刊甘镇志》、《甘州府志》、《山丹县志》、《创修民乐县志》、《东乐县志》、《创修临泽县志》、《新纂高台县志》、《新修张掖县志》的研究,探讨了张掖龙王庙的分布与数量;碑刻与龙王信仰;民间祭祀龙王活动;分析了张掖龙王信仰产生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认为龙王信仰中包含的生态保护思想与张掖民间关于生态保护的思想,共同构成了生态保护的优良传统,它们对于今天祁连山、黑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水利社会史研究蓬勃兴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回顾、反思近十年来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野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是运用"水利社会史"的理论研究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已成为基本趋势。二是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注重田野考察、进行比较研究,是深化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研究古代河西走廊军事防务问题的过程中,就走廊南边的防卫也提出了新说,认为在那里也有一道长城。八十年代初陈良先生在他的力作《丝路史话》中说:“河西长城还有一件极可注意的事。即除了北部塞垣以外,南部祁连山的广大地区也筑有关塞和烽火台。例如四十多年前古浪与永登交界的鸟鞘岭,岭南就有令人注意的长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具有特殊的水文涵养功能,河西走廊绿洲农业主要依靠祁连山水源林,近半个世纪,由于人为诸因素的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向无序化迈进,直接或间接地对甘肃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造成威胁,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保护和恢复祁连山水源林是河西农业综合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明清两代,是河西走廊水利大发展的时期,不仅渠道的数量超过以前,而且灌溉面积及其经济效益都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8.
<正>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祁连山生态文明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与张掖市人民政府和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积极协商,一致同意联合共建"祁连山生态研究院"。4月20日,"祁连山生态研究院"成立仪式在河西学院隆重举办。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与甘肃省祁连山水  相似文献   

9.
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后期,宝卷已随着民间宗教传入甘肃地区。编刊于张掖地区的《敕封平天仙姑宣卷》说明清康熙末年河西地区存在宣卷和宝卷,它们的传播方式和演唱形式与内地的宣卷和宝卷相同。河西宝卷的来源,和敦煌变文并无直接关系,在演唱形式和仪式特征上,更近于唐代俗讲,而它们之间也只是源渊关系。河西宝卷和中国宝卷发展的一般过程一样,有一个从宗教宝卷向民间宝卷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河西宝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以明清时期的代表性白话文献《水浒全传》、《西游记》、《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作为考察对象,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近代与现代相比较的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描述了明清时期“连”字结构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一词起源于近代,但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人们就懂得了保护环境,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也早已有之。夏朝,人们懂得了“凿井而饮”。《周易》载有井泥不食,旧井无源,并十分注意对水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干旱区农村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河西走廊干旱区农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在河西走廊干旱区实现农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一词起源于近代,但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人们就懂得了保护环境,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也早已有之。夏朝,人们懂得了“凿井而饮”。《周易》栽有“井泥不食,旧井无源”,并十分注意对水源的保护。商代,法律中规定“弃灰于道者,断其手”。西周时,人们对山林、鸟兽的保护极为重视,《逸周书·大聚》就规定春天不得上山伐林,夏天不得下河捕鱼。《札记·月令》中还有禁止捕杀幼虫、  相似文献   

14.
在《河西学院学报》“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栏目走过十年之际,编辑部将2002—2012年的“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进行遴选,结集印行《河西历史文化研究集萃》。该文集是《河西学院学报》致力于对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发掘、整理和研究的优秀成果结晶,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河西学院的发展战略和科研方针,推动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规划实施的具体体现。更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具体体现。《河西历史文化集萃》的印行,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钟进文教授拔冗作序,鼓励《河西学院学报》进一步发扬光大河西历史文化,以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深度交流、共同发展。本期刊发两位学者的序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民俗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不仅有利于带动当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推动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肃南裕固族民俗旅游开发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要加速发展河西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应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巍巍祁连山,绵延千里滴滴雪乳抚育河西百万儿女。悠悠丝绸托起汉唐鼎盛,演绎文明的崭新篇章。在河西走廊27.6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共458万优秀儿女,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嘉峪关雄姿和镍都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因此,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同明清文学各种样式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联系:可以说,明清两代的诗文、小说、传奇等创作及批评,均受到了时文训练及由此而形成的“时文手眼”的影响。张竹坡在批点《金瓶梅》时,对八股文法的术语就多有借用,同时又有对八股文法理论的借鉴和移植,集中表现在〈读法》和“回评”中。  相似文献   

18.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不仅在文化、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涵养水源、调节湿地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的形成和保护等方面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在对湿地生态补偿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博弈原因和法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补充立法确立人类环境权以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完善湿地生态补偿中合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和实行多渠道补偿模式等相关机制、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及生态补偿范围、补充和完善湿地生态补偿税费制度等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生态补偿中生态效益补偿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17,(4):30-34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合黎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是联系中原同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往的必经之路。其地势险要,地理位置优越,分布有高山、绿洲、戈壁、沙漠,拥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河水系。明廷对河西走廊作了全方位的战略审视,其中对甘州的经营尤为重视,主要体现在陕西行都司治所的迁移。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陕西行都司治所由河州移至庄浪再移至甘州,最终确立了甘州的战略防务体系,这是由甘州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地理形胜比其它各州更为重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正《河西学院学报》编辑部于2013年7月出版了论文集《河西历史文化研究集萃》。全集分敦煌研究、裕固族研究、文化、经济、历史、教育、文学、语言、资源与生态、水利10个部分,共计183篇文章,约150万字。该文集的出版是对学报[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专栏2002—2012年研究成果的汇总,也是十年特色栏目经验的总结,彰显了学报"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的办刊特色,全方位宣传了河西走廊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