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偶像受到众多大学生追捧,部分大学生对偶像盲目认同,产生过度情感依附,导致非理性行为。大学生粉丝群体的“饭圈”沉迷是全媒体浪潮下资本诱导消费和粉丝主观依从的结果。为治理大学生粉丝群体沉迷“饭圈”现象,政府、媒体、高校、偶像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喜欢和深入应用,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但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社交媒体沉迷现象。通过抽样调查获知社交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渗透数据,利用SPSS软件工具,对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进行分析,获得"自控能力、情绪发泄、生活失轨"等3个沉迷因子,并将大学生社交自媒体使用综合指数与大学生自媒体进行逐步回归,得到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提出"多重的感官刺激加速自控弱化、便利的自主表达诱发情绪发泄、异化的人际交往导致正常脱轨"等影响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红现象”引发大量社会热点话题,影响着社会风气。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且正处于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时期,“网红现象”对其有极大的影响。基于此,阐述了“网红现象”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根据大学生心理和价值观特点,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以期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网红”现象中存在着一种以消费主义为价值内核的“泛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隐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情势。“大学生网红”现象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具有双重破坏力:一方面是以“消费主义幻象”破坏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以“意见领袖的梦想”破坏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关切“网红”主体利益诉求,建构价值观防御体系是抵制“大学生网红”现象中“泛娱乐化”倾向对高校意识形态隐蔽性冲击的思想政治教育三重进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网络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红已成为一种现象式的新型职业。这种新兴职业对于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并对他们的择业观产生了或好或坏的影响。面对这些影响,要从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对大学生择业观和名利观的教育以及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这三个角度加以引导,促使网红现象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克里斯托·阿比丁所著《网红:理解在线名气》一书,从"网红的要素"、"网红与传统媒体"、"网红与红人营销"等多个方面,为我们理解今天喧闹非凡的"网红时代",提供了有益的解析。同时,如果从"数字劳动"的视角进一步思考"网红"现象,则我们对于其中所涉及的"网红"与"粉丝"、"线上"与"线下"、"非物质"与"物质"、"自觉自愿"与"剥削压迫"等问题的理解,也将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两位医科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案例,分析医科类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防范医科类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有效办法,为增强医科类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网红文化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开始表现出传播内容肤浅化、传播主题泛娱乐化、传播价值非主流化和传播场景虚拟化等相悖于主流文化的异动特征。大学生作为网红文化影响度最大的群体,一些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在网红文化异动影响下受到逆向熏染,不断扭曲其审美认知、干扰审美判断、误导审美实践。为防范网红文化异动对大学生审美观的消极影响,本文提出通过宣扬正向网红文化,推崇正面网红形象、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强化高校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等矫治路径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网红文化是"网络红人"以互联网为媒介创造的一种网络亚文化,它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标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另一方面容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妨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行为.鉴于此,应以网络素养教育为关键、以培育正面网红为主线、以网络平台监管为重点、以规范资本运作为抓手,共同应对网红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网红文化全方位渗透到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产生深刻影响.从多维度视角对网红文化发展和影响进行分析,从内生动力和外部条件两个层面构建网红文化影响下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出网红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网红文化作为5G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网红个体的走红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亚文化”,具有趋利性、同质性和良莠不齐的特点。通讯网络的发展完善和大众心理需求的个性化为其生成提供有利条件。网红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尽力消除网红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要健全法律法规,增强监管力度;强化主流媒体,扶持正向网红;创新思政课堂,加强法治教育;把握校园舆情,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时代变迁,"网红"也逐渐由粗俗转变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他们经历了从对个人"粗俗审丑"2.0时代到"猎奇审美"群体增长3.0时代的变更。"网红"的不断提升,也带动了"网红经济"的发展并演变成为2016年度比较火爆的经济现象。追寻"网红经济"火热发展原因对于探讨新媒体下商业模式运行发展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农产品是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为农产品包装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很多特色农产品凭借高颜值的包装成为网络“爆品”,而网红品牌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文章通过分析网红经济市场发展现状,研究并指出当下网红农产品包装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同质化、盲目性、过度化和缺乏创新等,并从理念创新、突破同质、民族文化、智能包装和人本情怀5个方面提出包装设计创新策略。扶农、助农固然重要,但立农才是根本。文章为涉农企业打造更多的农产品“网红品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价值,有利于乡村发展知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迅猛发展,"网红"应运而生并成为时代的"新宠儿"。"网红"借助其在表达方式、传播模式等方面的天生优势,能够在思想浪潮中脱颖而出,有一定的偶发性,同时也具有必然性。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借鉴"网红"的表达方式、传播模式,充分发挥"网红"的独特作用,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丁慧民  任敬  马文静 《文教资料》2011,(11):228-229,186
作者通过对随机抽取的安徽三所"211"院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于大学生"粉丝"群体的消费心理、文化社区互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和极端粉丝行为的相关特点进行了总体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粉丝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模式下具体系统的导引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网红"语言作为一种传统实体语言的变异存在体,不仅是一套具有"非主流"表意能度的语言符号体系,更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特征的"现象性"表征。每一种宏观性的语言变异都是特定时代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无论在人类语言变异的历史进程中,此种变异能不能作为固定的沉淀成为传统语言的一部分,但它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及所反映的"现象性"存在,却是人类探索社会的时代性文化心理和研究语言变异动因、作用和影响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普及+社交平台推广催生了网红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网红经济通过聚焦社会热点、形成粉丝群,从而完成市场定向营销。网红经济的低成本推广,增加了C端用户变现渠道,迫使B端群体优化产品或服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在“网红经济”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以网红经济为自变量,消费行为为中介变量,消费市场为因变量构建模型,提出假设,通过248份问卷分析,借助AMOS分析软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网红经济对消费市场产生正向影响,其中消费行为起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占比为0.85。  相似文献   

19.
陈颂善 《班主任》2020,(4):48-50
最近一段时间,好多学生反映我班网络世界的三位“大侠”一一小帅、小瑞与小超痴迷抖音,课后经常拍摄视频相互逗乐;不少老师也说这三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有些涣散,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我还听说,他们想当“网红”。经过一番准备,我决定与他们开诚布公地谈谈理想,谈谈人生。  相似文献   

20.
刘云冬 《成长》2021,(1):174-17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快手、抖音等小视频app的蓬勃发展,许多平凡的人得以展示自我,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了“网红”,网红时代也随之到来。不过,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人们对“网红”的认识需要一个理性的过程,“网红”的异质性,使其注定是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