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宝卷是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中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的说唱底本。湘西宝卷是全国为数不多,至今仍存活着的不可或缺的民间文献宝库之一。经田野调查发现,湘西宝卷讲唱内容以佛道儒孝亲故事为主,讲唱人以弘扬孝道为己任,讲唱形态是当地民俗民风与传统孝道的有机结合。宝卷不但在历史上,而且迄今仍对湘西地区孝道文化的弘扬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代孝道文化缺失及沦丧之时、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宝卷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弘扬,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宝卷是一种韵散结合的民间文艺的讲唱底本,源于唐朝佛教俗讲。湘西保靖县宝卷是中国民间文献中尚未充分发掘、整理的一宗文化遗产,方言俗语词丰富。以"目前在保靖方言中流行于口语中的词"为标准,对保靖宝卷所录方言中的19组俗语词进行语音、词义解析。  相似文献   

3.
湘西保靖宝卷是中国民间文献中尚未充分发掘、整理的一宗讲唱底本遗产,主要由当地“道士先生”使用和收藏,目前仍普遍存在于该地区祭祀及渡亡仪式中,共计100余册,约30万字,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及民间教派经卷等。保靖宝卷除少量刊刻本外,大多为手抄本,运用文献整理法对这些抄本进行整理,发现保靖县宝卷具有类别众多、命名复杂、形制多样、流通封闭等特点。对保靖县宝卷进行整理研究可弥补宝卷研究的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4.
关于七言诗的起源有很多种观点,如楚辞说、成相辞说、柏梁台诗说等。本文指出,虽然楚辞、成相辞等在七言诗发展中起过不等的作用,但这些只是七言诗发展中的“流”,七言诗的真正的“源”应是先秦楚的地方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七言歌谣。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并不是张衡的《四愁诗》或曹丕的《燕歌行》。最早的完整七言诗虽然尚难下定论,但在河南省巩义市西北处石窟崖壁上的一首摩崖诗,为探索早期完整七言诗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提示在探讨诗歌史时应重视一次性文献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宝卷在河西走廊一带颇为盛行,武威作为河西走廊上的重镇,至今在其下辖的凉州区广大农村里仍然活跃着宝卷的身影。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宣卷"活动是农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7.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宝卷为增补《中国宝卷总目》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所藏64种宝卷文献中,计有抄本41种,刻本23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梁陈时期七言诗发展状况的评述,指出梁陈时期不但产生了数量丰富的七言诗创作,而且此时的七言诗歌创作在诗歌格律上也有着诸多讲究和开拓,对后世七言诗,特别是七言律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1,(2):132-138
本文更正前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是“谈经等的别名”的结论,指出佛教的俗讲是中国宝卷的渊源,它是佛教僧众向世俗民众讲经说法的活动,其内容为讲解经文(讲经)和说唱因缘(说法)两大部分。宋代,在佛教信徒的法会道场、结社念佛的活动中,孕育和产生了宝卷。宝卷继承了佛教俗讲的传统,而同南宋时期勾栏瓦子中出现的说唱技艺“谈经”等无关。  相似文献   

10.
婚变是民间文学一大主题,受弹词、鼓词、戏曲等艺术样式的影响,宝卷亦存有大量婚变主题的作品。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婚姻家庭的悲欢离合总离不开“婚变”情节的发生,它不仅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为婚姻故事中的一类主题。从宝卷婚变主题渊源、宝卷中婚变故事的类型、宝卷中婚变主题的程式化结构以及宝卷与戏曲中婚变主题的异同四个方面,可一探当时社会的婚恋观以及民间道德观念影响下婚恋主题在宝卷中产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因选编于不同时代,<千家诗>五七言体的选编在审美指向、诗歌理念、教育原则等诸多方面都反映出不同选编时代的文化异趣.包括理趣与情趣之别以及围绕这一核心界别而凸显出的本宋、宗唐和诗道情性等不同的诗歌价值取向,进而折射出宋与明清时代既有传承关联又有时代特点的诗歌教育观.  相似文献   

12.
先唐七言古诗起源于民间歌谣,受文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规律的影响曲折地发展着。文人七言诗从模仿民间歌谣始,经过了草创期,即以单句或短篇为主;继之到了发展期,曹丕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具有开拓意义的诗史地位,后来鲍照在七言诗诗句、用韵方面取得突破,七言诗才最终成熟起来;最后,到唐代李白、杜甫手中,七言诗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七古风貌,最终赶上五言诗,形成五、七言诗并驾齐驱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湘西洞神传说是指以湘西洞穴中的神仙、鬼怪、妖兽为传说核的民间口述文本,并以丰富的文本内容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成为表现民间生活观、伦理观、宗教观、风俗观和艺术观等价值观的重要文本形式。本文立足于湘西洞神传说现有的传说文本进行研究,总结出"惩恶扬善式"、"斗智斗勇式"、"爱情悲剧式"、"祈愿满足式"等湘西洞神传说的主要叙事模式,为进一步发掘湘西洞神传说的文本叙事特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登临诗作为唐诗众多题材类型的一种,在有唐一代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产生原因看,自然环境、原始意义、节日习俗、应制诗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思想情感层面看,抒发了对宇宙鸿蒙对大自然的热爱探索之情、思今怀古之情、思乡怀人之情、伤时忧国的爱国之情、抑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从审美价值看,凸显了其想象美、夸饰美、意境美、含蓄美、悲凉美、感伤美等艺术特点;从文学嬗变史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代登临诗、登临词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含蓄之所以成为中国诗歌特有的审美品格,这既与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又与中国古诗注重短中见长、以少总多的艺术追求直接相关。含蓄美的获得主要通过象征暗示、侧面着笔、引而不发、以景结情等手法来实现。诗歌的含蓄美对各种艺术形式均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梦是古典诗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范畴。在具体的诗词作品中,其表现形态尽管纷繁复杂,但仍严格遵循着文学表现现实的基本原则,即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一点,从古典诗词梦境的具体营构方式和相应的情感抒发模式上可以分明见出。因此,当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的梦境时,就不仅是在探寻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是在还原那一个个独特的时代,而这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及艺术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明清学者看来,七言古诗是一种体制独特的诗体。明清诗学界也对七言古诗的概念、源起、篇制、结构、章法、声律、风格特点等方面作了广泛的探讨。他们对七言古诗的讨论显示出明确地辨体意识,他们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七言古诗和歌行、七言乐府关系的认识;二是对七言古诗篇制章法的认识;三是对七言古诗声律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河西农村一度兴盛.笔者将从宝卷文本入手,对河西宝卷的形式和内容作一些简要概括,并通过笔者家所抄<鹦哥宝卷>,<葵花宝卷>文本,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最后对河西宝卷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以总结.希望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解读与分析,对河西宝卷有更多地认识.  相似文献   

19.
对河西宝卷中民间精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河西农村一度兴盛。笔者将从宝卷文本入手,对河西宝卷的形式和内容作一些简要概括,并通过笔者家所抄《鹦哥宝卷》、《葵花宝卷》文本,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最后对河西宝卷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以总结。希望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解读与分析,对河西宝卷有更多地认识。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艺术和文学样式 ,它集美于一体 ,又把美传播给千千万万的读者 ,无论是中国古体诗词 ,还是新诗或外国自由体诗 ,其给予人的审美享受都是相同的 ,是作者内心主观体验情态的美在读者心中的一种复观。要发现美 ,再现美 ,应从以下方面去把握 :诗词美的类型 ,诗词审美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