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邬宏学 《成人教育》1993,(11):38-39
<正> 二、关于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创造力开发实践的基本做法我们认为,科管人员创造力开发实践有八项基本做法。(一)建立创造组织,形成开发气候要进行科管人员创造力开发实践,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在创造组织方面,日本有全国发明协会、创造学会、星期日发明学校,大学里设立创造工程研究会或研究所。在原苏联,60年代成立了全国和地方组织,建立了创造教育体制,莫斯科等许多城市建立了发明创造学院。我国尚未出现这方面组织。我们认为,为了形成创造力开发气候,提供良好的大环境,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从全国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事业单位,都应该建立创造组织,以现有的继续工程教育组织为依托,形成组织网络。一个行业可以  相似文献   

2.
一、科技人员创造力开发的重要意义创造力开发是对各类人员而言的,科技人员创造力开发是其中的一个层次。对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创造力开发是先进国家通向21世纪的保证创造力是人类重要的智力资源。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创造力开发,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主要取决于用创造性观察一切的能力的竞争,日本人在6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的冲击中就确定了“立足国内,开发创造力,创造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确保竞争优势”的国策。(2)创造力开发是企业竞争发展生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继续工程教育是对科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宽的教育,目的是使他们适应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并不断增强研究能力。因此,继续工程教育不能只强调它的知识传递作用,而应以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力作为其根本目的。反过来,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开发会促进继续工程教育的深化。为此,我们认为主要侧重从科研试验和管理两个方面加强对青年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开发。下面简单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1) 继续教育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2) 企业继续教育模式; (3) 高层次科技人员培训; (4) 企业继续教育新方式; (5) 如何开发企业科技人员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创造力可持续开发问题,简要阐述了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内涵.联系研究生培养和教育实践,分析了研究生创造力开发的影响因素,着重对如何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可持续开发作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一,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是继续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使以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为特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因此,对创造力的研究和开发,当今已形成全球性的热潮。  相似文献   

7.
创造力教育是建立在创造力开发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适应创造力经济的现代大学教育,无疑应当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因此创造力教育是现代大学的一种必然选择。作为大学的创造力教育,要以创造力开发(创造力的发现、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整合)为基本目标、以学科创造力为核心、以主动性实践为关键来构建其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科技人员创造力开发的活动中,作为团站的总师,既是活动中的直接参加者,也是活动中的实际组织者。这种实践中偏重于组织的双重角色,在创造力开发活动的舞台上,演得是否出色、成功,是衡量总师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  相似文献   

9.
“首期创造力开发培训班”于10月7日至10月24日在教育中心开训.该班是应基地科研需要为提高科技人员和科管干部的创新意识而举办的.该班聘请了北京科技干部进修学院、康华大学、北京管理协会、北京核议器厂的4名对创造力开发有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教师,讲授了创造力开发的原理、创造性解题、创造技法和训练等专题,目的是希望学员参训之后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不断创造新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一、创造力的组成要素 创造力(Creativity)是指科技人员在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开发新功能的创造活动中,所需要的智力、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心理要素的总和。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可以细化为许多方面,各方面之间又有着各种联系。  相似文献   

11.
题记:从1989年至今我们在培训学员能力问题上,着重在开发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创造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本科生中开设“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开发”等选修课;在研究生中结合自然辨证法课程方法论部分,引导学生投入实践活动,具体创造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申请专利,推动实施,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中掌握理论,开发出创造性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开发大学生创造力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要求的当务之急,开发大学生创造力要从教学改革着手,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创造力开发实践环节的教法是十分必要的,它对培训学员思维与创新的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大学对通识教育思想观念的重视,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正在兴起,其中开设创造学基础课程是开发学生一般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通识教育的一种选择。本文论述创造学基础课程在培养通识性高级专门人才中的基本定位、内容体系及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师创造力同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在要素组成与培养途径上都不尽相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就培养合格物理师资为目标,深入研究了物理师资创造力的组成和有效的培养途径.经实践检验,所得成果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辉 《甘肃教育》2000,(6):16-17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着力于开发人的潜能 ,重点是创造力潜能。学前儿童处于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如何以此为切入点 ,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 ,是对他们进行素质启蒙教育的关键。1 树立创造力教育观创造力教育观 ,涉及到幼儿园教师对创造教育及其职能的观点与看法。我们倡导的创造力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六个字 :尊重 ,宽容 ,期待。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创造型的儿童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教师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 ,尊重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做法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其次要尊重儿童的创造素质。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  相似文献   

15.
论创造力开发的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造力的开发涉及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据此,创造力开发的策略主要是提高智力水平,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优化创造环境,加强创造教育,抓住创造机遇等。  相似文献   

16.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表明,现代和未来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通过创造力的开发,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过程中,重视人的创造力开发,培养每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使潜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创造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通过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以不同的质量与强度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一,创造力不是个别天才人物才具有,生活在现实中的一切正常人都具有;二,人们先天的某种禀赋只是为创造力开发提供某种前提条件,起重要影响的是后在的教育环境和自身的主观努力;三,创造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活动,消极的心理活动不构成创造力;四,创造力受智力(技能、能力等)和非智力(动机、意志、情感等)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和促进;五,创造力主要通过新颖、独特的成果体现出来。 创造力潜在于每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之中,但并非具有正常思维的人都能够创造发明。潜在的创造力需要经历一个开发过程。充分开发的创造力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1、观察问题的敏锐性 任何创造发明都始于观察。但是,那些停留于表面的观察是不能获得创造性发现的。只有对周围的事物,对细小的线索深入细致地观察,从敏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力在成才中的作用表现为:创造力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创造力决定人才的质量。创造力人皆有之,培养人才创造力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创造力的普遍性与层次性;培养过程注重人才素质智力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激发创造热情,完善创造性人格;不断付诸行动,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电子学档研究涉及电子学档的内涵、功能、、特点、开发模式诸方面。研究虽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尚存在概念含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成功开发的案例研究等不足之处。今后要廓清基本问题;注重实际应用,为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服务;重在推广,加强成功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19.
儿童创造力的开发涉及很多方面。学校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场所,而教育者的教育观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教育观是教育者对教育的职能、如何进行教育等问题所持的观点和看法。现代教育的进步之处在于注重个体的智能发展和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首先必须具备现代的教育观。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观念的基本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培养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书生型人才为教育目标。改革束缚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念,是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回顾了对创造力的以往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人才的特殊属性,提出了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定义;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解析出工程人才创造力所包含的六个因子:好奇心、协作精神、批判精神、集成能力、实践能力、洞察力;开发了工程人才创造力测评量表,通过对618份有效问卷结果的分析表明,该量表总体一致性为0.95,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对高工程创造力群体和普通工程创造力群体的得分情况进行了比较,数据显示高工程创造力群体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