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丹 《海外英语》2012,(5):28-29
该文首先探讨文化因素与英语阅读理解的关系,指出学习者虽然语言知识足够好,因对文本语言文化不甚了解而导致英语阅读理解出现诸多障碍。接着从词汇、句法、语篇和政治等层面具体分析英语阅读理解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现象并据此提出四点应对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影响他们听力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词汇量不足,对某些语言结构没有完全掌握或对英美文化缺乏一定的认识,这些都会对他们听懂英语造成障碍。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主要通过分析听力理解中的教学实例,说明文化因素对听力理解造成的障碍及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重要的语言技能,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因素有多种,主要的障碍之一就是英语难句。由于交际效果的需要,英语句式中的省略、替代、否定转移、句子成分后置及分隔现象等往往造成极大的理解障碍,本文对这几种现象的表现形式或规律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英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必备的语言工具,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东乡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因为缺少对母语东乡语和英语文化差异的认识,在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时就会产生语言理解上的偏差和运用上的失误。东乡族大学生日常英语交流、阅读和理解方面的障碍,更多的是由于他们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引起的,改善这种状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100名在校东乡族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学生个人因素、语言环境、社会背景、民族文化四个方面来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成因,并且从学生个人、家长和社会三个方面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英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必备的语言工具,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东乡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因为缺少对母语东乡语和英语文化差异的认识,在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时就会产生语言理解上的偏差和运用上的失误。东乡族大学生日常英语交流、阅读和理解方面的障碍,更多的是由于他们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引起的,改善这种状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100名在校东乡族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学生个人因素、语言环境、社会背景、民族文化四个方面来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成因,并且从学生个人、家长和社会三个方面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李竹妮 《考试周刊》2010,(14):37-38
有关颜色的词汇不只表示自然界中的色彩,在各种语言中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由于历史、宗教、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英汉色彩词汇的象征意义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则大相径庭。比较英汉色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有助于避免英语学习者因望文生义而造成的理解障碍,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紧密相关。英语教学和文化教学应是有机的统一体,英语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但单纯从语言、语法、词汇方面学习英语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是不够的,在语言交际中容易产生障碍和误解。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英语交际失败的文化因素及文化障碍并予以对比,提出一些有效对策,以便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8.
母语与目的语间的文化差异已成为学生正确理解目的语以及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巨大障碍。本文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及语言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英语理解障碍的文化因素,并就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储存文化的容器,由于受到不同的宗教、环境、风俗与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语言有其独特的内涵。而且,句子结构的文化因素有较强的外显性,英汉分属屈折语与孤立语,加上文化渊源不同,其句子结构和含义无疑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旨在从跨文化背景这一个层面来分析英语学习中的难点,着重对由于句式结构所蕴涵的文化与跨文化因素(政治、宗教、风俗习惯、历史等)而造成听力、阅读理解障碍的碓句进行系统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常来柱 《考试周刊》2014,(99):90-90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若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克服由西方文化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使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感知和鉴别,从而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William Damon所著Moral Advantage How to Succeed in Doing the Right Thing一书的导言部分为例,摘取其中片段,分析其中西方文化给中国学英语的学生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熟练地掌握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  相似文献   

11.
语言教学传统上采用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母语与外语这种二元方式来划分教学类型,而近年来兴起的“继承语”理论则认为继承语习得与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均不相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提出继承语教学、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的三分模式。本文从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对汉语教学的类型进行重新划分,认为华文教学就是汉语继承语教学,狭义的华文教学具有既不等同于汉语第一语言教学也不等同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提出针对汉语继承语学习者应采取相应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学语言之于第二语言习得有其广泛的理论基础,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着在其他学科中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它既作为学习者的目标语,同时又是教师教授语言的媒介。因而就要分析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归纳提出了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以引起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关注,更好的发挥教师话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We review a series of studies that evaluate the role of developing language skills as a prerequisite to spontaneous rehearsal use in deaf populations. We propose a theoretical model that summarizes the contribution of language skills by highlighting the interrelations among age,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automatized language skills. In an initial test of the model, an index of deaf children's language experience was found to be an almost complete mediator of strategy use. Increasing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refore, was implicated as a critical variable in predicting children's spontaneous rehearsal use, minimizing any direct contribution from age per se. In a more direct assessment of the link between general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rehearsal use, pragmatic language skills (as measured by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Profile: LPP-I) were found to be a nearly complete mediator of rehearsal use, with the remaining contributions of age and language experience being nonsignificant.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refore, was identified as a strong and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rehearsal to be used spontaneously as a memory strategy. The additional hypothesis that the automatization of these general language skills, measured by a rapid automatized naming task (RAN), contributes to spontaneous rehearsal was also evaluated. Automatized language emerged as a partial mediator of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 rehearsal use relation but additional language-processing variables were implicated. We discuss these findings as they relate to issues arou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ose automatized language skills involved in rehearsal.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天生具备、获得的语言本能。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系统培养综合语言素质——理性和艺术地运用母语的素质——的逻辑体系,它所强调的是应该"学得"。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如鸟之两翼,一起组成了语言的整体。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各有特点:科学语言是供认识的,艺术语言是供欣赏的;科学语言遵循“定法”,艺术语言寻求“活法”;科学语言“以理造言”,艺术语言“以情造言”;科学语言语义稳定,艺术语言语义多变。  相似文献   

16.
交际教学法作为语言教学流派之一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概述了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发展以及交际教学法指导下的语言测试所覆盖的内容,指出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发展与测试实践应当平衡发展,以便更好地推动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高级英语课堂教学常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注重语言的输入,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很少积极参与语言输出活动。Swain的输出假设表明,要使学习者的外语既流利又准确,不仅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也需要产出大量的可理解输出。这一理论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给高级英语教学改革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论争中,民间语言被一些左翼理论家提到了决定性高度,"民间语言,是民族形式真正的中心源泉"之说就是这种理论的代表.对民间语言性质、地位以及作用的讨论,是在对五四白话文批判否定基础上进行的.有人指摘五四白话文没有充分采用大众口头语,而只采用了知识阶级的"亭子武语言";只解决了"小众"即知识分子的民族形式,而没有解决工农兵大众的民族形式,因此并没有完成文艺大众化的使命,这种论调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争议."旧瓶"(民间语言)与"新酒"(抗战现实)的矛盾也被文艺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揭示出来.与此同时,语言之"欧化"与"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也再次呈现,对借口民族形式否定欧化,进而否定五四语言传统的思潮,文艺界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批判与抵制.深具文化意味的是,新、老文艺家尽管不妨对五四采取一种"扬弃"的批评态度,但一旦涉及到对五四的真正否定,他们又会群起而捍卫五四传统.它多少反映了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五四"情结"和对五四问题的矛盾、复杂的文化心态,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某些以排斥五四语言传统为指向的"民间形式"的接受焦虑.  相似文献   

19.
提到年轻人用语,常被人们说成是语言的混乱,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大多数人还是持否定态度的。然而,语言产生于社会,反映着与之产生背景相对应的一些社会现象,年轻人用语如实地反映了现代日本社会、日本人的价值观,决非人们所认为的“无意义的、错误的语言”。本文着重以日本社会中年轻人用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征与年轻人用语有关的各种社会语言学现象进行分析,并从中探求现代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对于社会的态度及其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李方安 《中学教育》2009,(6):38-41,56
写作实际是一个语言转化的过程,其中包含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转化、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转化以及被动语言向主动语言的转化三种类型;建构良好的作文图式是作文教学的内在机制;语言转化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思、说、写”相结合、分层指导和读写循环等写作策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