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凯 《青年教师》2010,(5):51-51
近期参加吉林市“十杰”“百优”青年教师理论考试,遇到一选择题,问“下列哪首歌是周杰伦原创?”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出题人太有才了,在这么正规正式,旁边就是“什么叫课程、什么是教育规律”的考试卷上,出这种不严肃、不科学的伪问题,是存心难为老师,还是自己兴之所致,信手拈来啊?犹豫片刻,答案还是没有弄清,只好草草选了。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对作文所持的消极态度和低下的写作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学作文教学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在作文批改上投入最大的工作量,而学生也为各种练笔绞尽脑汁。为什么努力的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每况愈下呢?我认为,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是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三大病根。一、主体性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而只是成为一种教学时髦,因而作文教学中宣称的主体性教育是“伪主体”教育。“伪主体”不仅指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误解,也不仅指教师对写作弱势群体的“弱视”,更是指学生内在精神即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3.
钟能文 《师道》2007,(5):13-14
不只一次在有关媒体上看到关于“伪教研”方面的文章。我知道这一个“伪”字背后隐藏着当下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一种被异化的真相。既然是“伪”,即便带有一定的形式主义或走过场的色彩,那也有打击与根除的必要。但是为什么“伪”并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假”“劣”教研照样生生不息呢?面对如此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虚假教研形式,人们为什么都采取集体“缄默”的方式处置呢?  相似文献   

4.
“不要违反教育规律”“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人才培养要尊重教育规律”,这是我们常听到的呼吁和告诫。但教育规律是什么?教育规律有哪些?很遗憾,整体上说,对这一问题尚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性、系统性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陈桂生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我国较为常见的提法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对于这种提法,迄今未见质疑,似乎已成共识;问题是那些标榜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教育学教科书果真以此为研究对象么?对照教育学研究的结果,即教育学本身的...  相似文献   

6.
周婷 《江苏教育》2007,(18):26-27
读方海莲老师《透视语文教学中的“伪思考”》一文(《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07.6)也引发了我的思索: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避免“伪思考”,追求教学的真实呢?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伪文化”现象泛滥,“新八股文”呈现燎原之势。在2007届的高考作文评改中,这种“虚、假、伪”的文风将一定会受到打压。然而,怎样把作文写“真”、写“实”呢?笔者认为,写好时评文,不失为使同学们摆脱“虚、假、伪”的文风,回归到写真事,抒真情的“务实”的文风上来的有效途经之一。  相似文献   

8.
丁永真 《江苏教育》2007,(13):74-75
搞教育为什么?办学校教什么?当校长干什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思考与回答。我当校长就是让师生做“真人”。于是,“求真”便成了我的管理哲学。求真,就是要还原教育的本色,追求教育的本真,遵循和探求适合师生发展的一切规律。  相似文献   

9.
声音     
《语文学习》2010,(3):79-79
“钱学森之问”是一个伪问题.——钱学森的大成教育思想.其实就是通才教育的别名。钱学森.难道不知道通才教育是世界大学所遵循的通例?也许.这里蕴藏着他的苦心.他把自己感同身受的加州理工学院的“自由”氛围叫做“创新”.也是如法炮制。我觉得老先生这个圈子兜得太大了.教育界人士也没有领会。之所以说“钱学森之问”是伪问题.就在于.  相似文献   

10.
董翠兰 《宁夏教育》2008,(11):66-66
生活现象告诉人们,吹上去是凉的,呵上去是热的。同样教育学生批评是烦恼的,表扬是高兴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欣赏教育、愉悦教育、个性教育成为主流,认为多“呵”少“吹”,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事实果真如此吗?未谘。笔者以为,“吹”有分寸“呵”有度,才符合教育规律,也符合自然规律。不是吗?诸君别忘了,三伏天“呵”上去使人厌烦,三九天“吹”令人憎恶。所以,无论是“吹”是“呵”,应看三点:一看时间,二看地点,三看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晓震 《教育》2008,(2):25-26
在全国上下一片“课改”的热潮中,教育“伪科研”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教学科研的课题虽然打着“课改”的招牌,实际上却仍在推行应试教育,山西省永济市实验小学推出的“自然性教学”模式能否跳出此种窠臼呢?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针对“问题学生”而开设的“择差教育”训练中心和“问题学校”日益增多,它们以准军事化的管理、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应当承认,磨难教育的积极意义是很大的,它曾是多少身处逆境者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也成就了许多伟人和伟大的事业。但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磨难教育”形式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呢?  相似文献   

13.
自进行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尊重教育”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教师和家长曲解了“尊重教育”的涵义,被“尊重”遮住了双眼.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貌似尊重实则“伪尊重”的做法。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透过种种“伪尊重”现象去重新认清“尊重教育”的真面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王云建  张越 《教育》2006,(6):24-27
“择差”学校的出现是合理的吗?或有人会引用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来证明其合理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都是现实的。既然现实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择差”学校。而且不止一所两所,可见其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引用黑格尔这句话时还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绝非无条件地现实的。” 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讨论哲学问题。“择差”教育是现象,也是存在。合理否?这是一个现实的哲学命题。 在庐山择差教育中心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差生”这一叫法就曾受到来自国内的六位教育专家的一致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反教育”的。 自从“择差”一词的出现,人们就提出疑问:何谓差?差之标准?差之界限与界定?差之源?等等。“择差”教育,是合伦理,还是合法理?是合人之常情之理,还是合教育规律之理?再者,“择差”教育之手段与目的之统一何在?——是钱,是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拷问生活,也拷问生活中的人。 带着“拷问”之重负,我们记者造访了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如是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高考“伪写作”导向可以休矣——2012年高考作文题浅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语文、写作教育的“伪写作”由来已久,而今尤甚. 所谓“伪写作”,指的是违背真实写作规律的写作.具体表现为:材料,命题者提供;观点,命题者指定、限定;文体,虚拟,以“教学文体”取代真实文体;动机,应试;意图,违背作者意愿;内容,言不由衷;表达,模式化.等等.  相似文献   

16.
也论“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与外部关系规律”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也论“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与外部关系规律”说刘振天一教育的本质与规律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问题。整个教育学的任务就在于研究和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以之指导教育实践。然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有哪些规律?从前,人们并不是很清楚的,而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所谓“原生态研究”就是教师主动探索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真实现象和事物,从中揭示规律,把握规律。其背后承载着的是一个相互的想法:把基础的做好,把常规的做扎实。那么,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影响与变化?哪些方面亟需改进呢?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要遵循规律”早已是耳熟能详。但是,课堂究竟有哪些规律?我曾较真地问过一些同仁、领导,甚至一些教育专家,回答多半支支吾吾,模模糊糊。查教育学专著,也多有教学原则的表述,而乏教学规律的概括。在我看来,规律既然是客观存在,不妨借着“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探索一二。下面是我近年来的一些思考,敬请诸位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9.
教育活动存在着规律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规律称之为“规律”必须具有一般规律的特质:可重复性、客观性、可预测性;但教育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目的性、创造性的活动,“决定论”的教育规律的存在是可疑的。“教育规律”的言说,一方面是教育学本身的“科学化”使然。另一方面就是教育规律是“可能”的。认识了“教育规律”的性质,才能深入探讨真正的、具体的教育规律,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师范院校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它不仅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而且是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还是全国几千万教师的行动指南。然而《教育学》教材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教学后记”没有作为专题或固定的章节来阐述;(二)对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没有严格和明确的界定;(三)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还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没有明确表述;(四)启发性是教学原则?还是教学方法?或是教学指导思想?也未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