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唐代张彦远说:“顾恺之……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相似文献   

2.
立意与章法,相辅相成,互为表里,通讯的写作是艺术不是技术,却又处处离不开技巧。[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2004年7月1日,一架价值上亿元人民币的科研样机在万米高空突然失去动力,经过35分钟的滑降.安全着落。这一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根据它来写作通讯占有独特优势,中规中矩地将事情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也可以成为一篇不错的作品。但是,若想充分展示事件的戏剧性情节,用精彩的文字再现立体化的时空,就需要记者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惊心动魄35分钟》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5.
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宣传特定的形象呢?如何将特定形象写得"美"呢?第1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5日)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秦超 《军事记者》2006,(9):41-42
2005年10月13日《解放军报》刊登的通讯《英雄携手飞天——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记》,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通讯类一等奖。神舟六号飞天无疑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各媒体无不投入精兵强将,不惜篇幅和时段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报道。这篇通讯之所以能技压群芳,除了具备主题重大、时效性强等基本特征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将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事件浓缩在1500余字的短文里,容纳了与新闻主题有关的60多个信息。其中既有宏大场面的描绘,又有精彩细节的刻画,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用墨浓淡相宜,粗犷处,线条泼辣,一句…  相似文献   

7.
郑有胜 《记者摇篮》2009,(7):29-29,54
在新闻写作中,消息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体裁,它篇幅短小,简洁明了,是每一位从事新闻工作者必修的基本功课。因为消息短小、简洁,要想写好消息,写出一篇优秀的新闻精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跟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就是一篇上乘的精品佳作。  相似文献   

8.
秦超 《军事记者》2009,(1):51-52
2007年9月15日《大众日报》刊发的消息《跟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拥有几亿听众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报摘》这一黄金时间播出通讯《人民崇尚这颗星》的时候,正值1993年的隆冬季节,但这篇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时代真情的佳作在亿万人民心中掀起的澎湃春潮却催人振奋,暖透心窝。正如中国新闻奖的一位评委所说,全国人民对徐洪刚的崇尚使人禁不住想起六十年代席卷全国的学雷锋热浪和辐射华夏大地赞颂焦裕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美”是一个美学概念,不单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外貌之美,而是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情感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反映。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  相似文献   

11.
12.
魏明革 《新闻三昧》2006,(10):49-50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一、用心思考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那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还需要有一颗能随时思考的心。用心思考什么呢?用心思考题材的新闻价值。新闻界前辈郭超人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当好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  相似文献   

13.
正在报业竞争愈演愈烈、加上网络的冲击,报纸越发艰难的情况下,纸质平面媒体如何运用形式新颖、读者喜闻乐见的手法写新闻,怎样把新闻写得引人人胜,吸引读者的眼球和阅读欲望,第2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载《辽宁日报》2012年12月15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新闻写活,以赢得读者青睐的好方法。记者为什么要讲故事?是因为故事能吸引人,故事有离奇曲折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加之有令人难忘的细节,既有连贯性,又富于吸引力和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2007年2月27日播发的《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集中反映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总理的亲民之情,爱民之情,人民对总理的爱戴之情,领导与群众的血肉之情,民族之间亲如一家的兄弟之情,贯穿作品的始终,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相似文献   

16.
呼唤感恩的回归,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篇作品的广播传播,无疑起到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不愧是一篇文字描写细腻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具有鲜明深刻时代主题的美文。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2,(10):34-35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2001年12月18日一版上的《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一稿,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上乘的新闻佳作,是一篇新闻精品。其主要特色如下:一、它是一篇独家新闻。“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借用这句话来说明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的最  相似文献   

19.
刚刚结束的第1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三篇作品获通讯类一等奖。它们分别是《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作者朱玉、张东波、冯春梅、责编马利,《人民日报》2006年1月3日)、《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记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好军医、北京军区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上篇)》(作者武天敏、王士彬、刘明京、郭建跃、雏维荣,责编刘明京、武天敏,《解放军报》2006年7月13日)、《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作者付海厚,责编郑勇,《工人日报》2006年1月24日)。  相似文献   

20.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记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出的新闻佳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