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与“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国家层面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传统的工科类专业以实用工程技术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对学生思政思想理念的培养。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是传统专业课改革的发展新方向,基于此,提出一种“一线双融三寓四化五维”的创新教学模式,坚持“思政教育”一条主线,促进思政知识和专业知识双融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2.
吴伟 《大学教育》2023,(14):105-107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实现立德树人,大学工程数学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教学应注重融合课程思政。文章论述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意义,并探讨了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这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3.
围绕新工科建设的理念与电子信息产业类的发展需求,针对当下人才培养存在工程职业素养不高、思想认识不深、创新意识不强、不能适应电子信息类行业的快速发展等问题,该研究提出“课程思政”与“产教研融合”的双驱育人新模式,从两个方面阐述新工科背景下的育人教学理念,并讨论了该育人模式得以实践的3条有效路径,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点—线—面—体”综合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推进混合式课堂建设,构建新工科“强思政、厚基础、重实践”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最后,结合梧州学院发展情况总结实践效果,对新工科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推动课程教育改革,促进专业课程教育内容与产业经济需求有机衔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结合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思政元素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案例的设计四个部分进行积极探索既符合新工科思想,又融入课程思政的物理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工程意识、专业意识、创新意识和人文意识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为高等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更为构建中国化教育模式带来无限可能。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能发挥数学教学价值,提升数学教育育人功能,更能推动思政教育发展。从高等数学教学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入手,确定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目标,拓展融合实践策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架构,能实现工科高等数学教学的新生,助推我国教学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效促使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知识点多的显著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有效提...  相似文献   

7.
创新性是新工科专业的属性特征.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提出了"项目+专利"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该方式以项目为驱动,要求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查阅专利文献,以专利的创造性标准,作为项目创新的指引,提高创新的高度和水平,使工程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交通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不仅是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应紧密结合专业建设,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环节中,并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顶层设计,深入推进。文章以“道路交通安全”课程为例,深入探索新时代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思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考核模式等方面,详细研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破解课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等问题,从强化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素养、工程伦理等教育出发,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着思政元素融入不足的问题。文章以应用型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科技报国、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四类思政主题元素,形成基于学习任务驱动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改进,以及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等3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创新尝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将传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转变为多元协同合作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全方位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深入开展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工科人才至关重要。当前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思政目标聚焦度不够、课程思政元素选择精准性不够、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供给度不够、教学方法改革性不够等问题。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应以全局思维确立课程思政目标,以引申转化融通课程思政内容,以多重维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以量身定制设计思政授课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人才培养应该首先使学生掌握更为先进和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本研究以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围绕本学科专业课程开展自然科学理论的教学实践。在新工科专业课程设计中,需加强工程科学专业知识与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融合联系,并做到三个“统一”。这些举措可以实现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与新工科知识理论的完美构架,形成一套由自然科学理论驱动的新工科专业课程建设模式,使得我国的新工科建设更加适应未来产业变革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门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将明确的教学目标、持续改进的教学内容、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大纲,实施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形成灵活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努力培养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育人。文章旨在探索新工科建设视野下如何将空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从课程思政的理解、教育部指导纲要、新工科要求、民航精神与空管文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经验几个方面凝练课程思政的目标。以新工科中的“四新”(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为抓手,配合情感温度的传递,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深度融入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线性代数作为高等学校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多的“触点”.为了使得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线性代数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本文在对该门课程的特征进行分析之后,同时结合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阐述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本文还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内容,挖掘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引入实例和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本项目在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及新工科项目指导思想下,针对当前高等院校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出以完成工程项目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体系。以解决工程应用实际问题为导向,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导进行工程应用项目的设置、实施及项目验收与评估。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新工科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为适应新时代、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驱动专业改造升级的一项重大举措。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出发,结合新工科建设内容,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多层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探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开放融合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环境,组建协同交叉式实践教学团队,建立创新激励措施等具体策略,以期促进设计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张娟 《大学教育》2022,(11):45-48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力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逐渐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这种转变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组织教学活动和构建教学评价系统,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使命担当精神,实施集合多元教育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设计多维度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最终达成课程育人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  相似文献   

19.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智育,更需要德育。分析目前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育人理念、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思政内容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并以隧道工程的发展、隧道施工技术及隧道位置选择等为例,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无痕植入思政元素进行初步尝试,期望为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工科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其课程体系仍不成熟,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其中,如何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本文尝试分析新工科专业的特点和教学不足后,重点介绍了所在单位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模块化、集成创新的构建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