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展现中赋予生命以意义;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在省察自我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涵化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培养坚强意志,引导学生在挑战痛苦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激发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开创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兰 《福建教育》2022,(13):37-40
<正>【背景分析】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教育者应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生命意义感是指个体认为自己生命有意义,能够清晰地意识到生活的目标和使命,并且愿意不断增强对生命含义、目标和使命的认识和理解,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尝试优化认知方式,激活内在动力;立足实际活动,生发积极情感;借助优秀文化,内化积极品质,由此夯实生命情感教育,培育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促使其产生爱惜与敬畏生命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为高校开展生命意义感教育工作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随机抽取168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使用"生命意义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总体上生命意义和目标不确定;调查对象的生活目标、生命价值显著高于理论值,且差异显著(P<0.05);大一学生生命意义感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显著;没有或较少有人际关系困扰的大学生,其生命意义感、生活态度、生命价值、生活自主水平均显著高于有一定程度甚至更严重人际困扰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关怀生命意义感的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意义感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感受,是个体对生活的目的、方向和态度的看法,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感受。作为关怀人类幸福的事业,教育必须关怀人的生命意义,让学生感到生命是有意义的,形成一种意义感。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人的尊严感,培育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和生命责任感,增加学生的生活愉快感,指导学生积极直面缺憾感。  相似文献   

6.
尤亮 《人民教育》2023,(2):69-70
<正>人的生命特性主要表现为完整性、自主性、独特性和意义性。无论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方式,还是评价手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指向人的生命特性。在内容设计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克服了许多课程忽略学生精神生命这一要素的弊端,将他们置于真实社会生活背景中,促进学生去理解、体验自身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以期能够从社会、文化等多元视角理解社会现象,积极体验和感悟人生意义,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这些都彰显了生命整体发展的教育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研究性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生命意义感与健康、幸福感正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高护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不容乐观,生源类型、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等都对护生的生命意义感有影响。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改变高护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生活目标不明确的状况。开展生命教育要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成绩为抓手,以体验型教育为主,辅之以生命教育课程,突出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主题,加强职业生涯发展的辅导与教育。  相似文献   

8.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一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方法:采用PLL量表,对331名大一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46.8%的大一医学生的生活目标及意义不明确,25.7%的大一医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状态;大一男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低于大一女生(t=-2.08);大一城市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乡村学生(t=2.47);等.结论:大一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急需加强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0.
人的生命之所以崇高,在于人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引导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脱离个体性和随意性,人的生命意义体现着奉献社会与完善自我的有机统一,这是人们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正因为如此生命才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生命的意义还体现在人们追求理想和践行过程中的一种敢于斗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的大无畏精神;一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信心和毅力;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为人处事、奋斗努力、成功与否的超脱境界.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学生需要获得适合自身实际的生命意义教育。本文认为生命意义分为终极意义和生活意义两个层面,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自我超越是生命的终极意义,生活意义是具体的、当下的,包括活着的意义和自我实现的意义,它因人因时而异。对于高职生而言,生命意义教育应提倡层次化、倡导化、体验化、通俗化。  相似文献   

12.
叶澜教授讲到“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教育过程是以生命滋养生命、以生命润泽生命的过程,为的不仅是学生生命的丰富与发展,更是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湿与绽放,而现实的教育活动,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同时却忽视r教师生命意义的探寻,教师的生命意义被遮蔽了。  相似文献   

13.
解彬艳 《知识文库》2023,(19):178-181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加,生命困境事件也不断上升,其中,高职学生群体是弱势人群,他们的生命困境发生率更高。虽然国内高校已经提及生命教育,但是相关领域在开展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困境。考虑到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石,关注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认真思考生命的真谛。帮助他们做到认识生命,珍视自己的生命,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正是了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现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具备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呼唤展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被忽视的教师的生命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们看待“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视角的转换,我们不再把学生当作被塑造的对象,把教育当作儿童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我们要求把学生当作生命个体,从生命个体的价值需求角度来反观教育的使命;我们批判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一个简单的、等待别人任意塑造的人,批判传统教育把人的生命加以分割、忽视人的现实生命而去追求飘忽不定的单一化的未来生活;我们要求现代教育直面人的生命,追求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桂西北地区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生命意义感量表( PIL)对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三所普通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6.26%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不明确;男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和非单亲家庭学生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民族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生命意义感显著低于其他各年级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差异非常显著,艺术类学生和体育类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6.
对南京市1068名在校小学生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式进行的生命意识问卷调查显示,小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初步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对生命价值有所感知与体验,但层次较浅;学习是小学生生活的中心与主导活动;小学生对生活趣味的感知与体验不足,缺乏自觉意识,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开展小学生生命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应当构建小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并选择恰当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7.
顾萍 《班主任》2020,(2):20-22
<正>教育就是一种生命的关怀。冯建军教授在《教育即生命》一书中指出:"教育要回归其生命的本性,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我通过种植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学校生活,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校生活的美好,体验幸福感,并唤醒他们内在的潜力,助他们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命意义指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生命历程的体验、理解和自我确证。生命意义问题发端于生命的对象化,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的本性,生命意义感的缺失是“空心病”的主要根源。人的需要是理解生命的钥匙,需要按照其与个体主体性的关系可以分为本真需要和异己需要,本真需要的满足是其生命意义感的主要来源。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更多的是被学业竞争等异己需要掌控,其自主、关系、胜任等本真需要被边缘化,生命的无限可能被窄化。青少年“空心病”的本质是需要的异己化和生命的窄化。意义关怀指的是关心、承认人的生命意义需要并帮助人获得积极的生命意义体验。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意义关怀,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应该以学生和民族的未来长远发展为要务,摆脱应试教育博弈的羁绊,关心和促成学生的自主、关系、胜任等需要的满足,帮助学生获得充盈的生命意义体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正>1.充满智性的课堂,教师会用生活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性。课堂是一个"生活场",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要使学生的生命潜能真正从沉睡中被唤醒,迸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就必须努力改变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动"起来。这个"动",是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的"动",情感的"动"。换言之,也就是要努力创设一个活动化的课堂,一个生活化的课堂。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唤起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以阳江市9所中学的1 500多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中学生自我概念在乐观与生命意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中学生的生命意义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男生;2.生命意义的生活地差异显著,农村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低于城市学生和乡镇学生;3.自我概念在乐观对生命意义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乐观既可直接影响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又可通过影响其自我概念而间接影响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