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高中生正处于“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阶段,存在着“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的矛盾。(“理想自我”就是重视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特征,“应该自我”是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所设定的责任、职责和义务。)高中政治课在  相似文献   

2.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高中生正处于"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阶段,存在着"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的矛盾.("理想自我"就是重视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特征,"应该自我"是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所设定的责任、职责和义务.)高中政治课在帮助学生懂得"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的关系向,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和重要使命.为此,政治教师要树立"学生是政治课学习的主体"、"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观念,正视人格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开发、利用周围可供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一、研究目的“教师效能感”(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教师效能感”一词最早出现在70年代。随着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趣,研究者们开始运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来研究教师的效能感。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行为的期望。它包含两部分: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是指个体对某一行为可能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有的学  相似文献   

4.
自我是人格的中枢和核心,它以理智的方式调节个体内部的关系和个体与外界的关系,以促进个体的某种潜在能力(热忱度或积极性等)或满足个体的长远发展需要。因此,自我心理过程遵循“现实原则”,也就是自我心理过程的调节,转换始终是贴近现实的,有了偏颇现实的影响和外界现实的需要,自我心理过程方会进行适时地调节和发挥作用,根据现实对主体的心理过程进行传导,以达到自我心理过程契合了外界“现实”。  相似文献   

5.
(一)何谓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在199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他指出,“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预期。并进一步指出预期可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即指个体对某种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具体结果的信念;效能预期是对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这里的效能预期就是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  相似文献   

6.
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是由美国心理学家GordonWillardAllport提出的。它是指个体接受和爱护自身及自身具有的特点,对自己的一切.包括身体、能力、品德、名誉等各方面.都能确认其正面的价值,接受自己的现实。其中正确地自我接纳是建立在对自己的了解之上的.只有真正了解自我.才能使人拥有自信和自尊。而如果无法正确了解自身.那么就会使人处于骄傲自大或者自卑失落的心理状态中。不能准确如实地自我接纳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理论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逐渐占据主导地拉,对学习的认知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的探讨也愈益深入(Mayer,1992)。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般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知觉,并能使个体主动地掌握、控制和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个方面,前者指个体获得的有关认知的知识,后者指有关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Flavell,1976)。元认知在解决问题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S…  相似文献   

8.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和自己、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他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们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要求自己,以追求完善自我。其次,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大学生既能借助一定的社会体系评价自己,叉能不完全依赖别人的评价,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再次,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大学生大多数都能够根据所学专业和以后将从事的工作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加强自我锻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仅能维持好其自我结构相对稳定,而且能够在新环境或新经验的基础上,对自我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个体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它对个体起着导向、激励、规划、维持、调节与监督的作用。青年教师由于“职业”和“阶段”的特殊性,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薄弱。加强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对形成专业自我、激发理想追求、挖掘自我潜能、加速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与周围现实的关系的认识,并由此对自己的一切思想、行为与潜力所采取的自觉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包括自我存在感知、自我评价、自我追求、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是决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角色”原是戏剧、电影的用语,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193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G·H·米德将它用于社会心理学,从而使“角色”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角色”是指与个人在某一群体或社会情境中所处  相似文献   

11.
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任务或难题时,我们每个人的信心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信心十足,而有的人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会失败。这就是自我效能上的差别。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86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是指关于自我效能的知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湖南省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为我”与“为他”、自我与规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能够正确处理好“为己”与“为他”的关系,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维持在一个适度的张力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主体自律的道德自我,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认知模糊、道德冷漠的现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过大,出现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其道德自我仍属于客体他律型道德自我,不能表现出一贯稳定的道德行为;从性别上看,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比男生能更好地协调“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丁松林 《农村教育》2006,(12):51-53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个体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它对个体起着导向、激励、规划、维护、调节与监督的作用。青年教师由于“职业”和“阶段”的特殊性,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薄弱。加强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对形成专业自我、激发理想追求、挖掘自我潜能、加速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就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希望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断地反观自我,评价自我,找出自己存在的优点或不足,进而改进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完美。因此,学生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反思,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一次对话。但由于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反思者本人既是反思的对象,又是反思的承担者,所以,每次反思的成效如何,必然取决于他对理想自我的设定,也取决于他对现实自我的全面、准确判定。当然,这当中同样涉及到自我反思的意识及自我监控的意志、能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要素,它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其他心理因素的发展和人的行为。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或self—worth)是“自我”领域的研究热点,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侧面研究了自我价值感的问题。自我价值感理论使我们从另一侧面看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一些重要教育原则提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例如,学生知道:努力学习,会提高数学成绩。在这里,“提高数学成绩”是“努力学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而学生对自己努力学习(以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结果期望)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从自我效能感的视域看学习动机的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它不仅能激发个体的行为动机,还关系到个体成就水年的高低。文章阐述了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并提出了在学校教育中,可从四个方面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获得成功经验;(2)积极给予反馈;(3)鼓励正确归因;(4)设定挑战性目标。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表示“我自己”、“你自己”、“他自己”、“我们自己”、“你们自己”和“他们自己”等的代词,叫做反身代词,也叫“自身代词”。反身代词的种类:反身代词是由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加后缀 self或selves构成,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界定与功能 关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有自己的认识和界定。何谓文化,根据笔者的学习体会,有下列几个定义对于我们界定文化的概念是有指导意义的。“文化是一种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法国);“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德国);“文化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不同于自然界的自然形成的一切”(原苏联);“文化即文明开化,泛指人类生活的一切内容”(日本);  相似文献   

20.
胡尊魁 《考试周刊》2010,(17):154-155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天气、运动场地、人际关系等环境的变化,以及消极情绪、认知不足、归因的不正确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对自我效能进行了研究。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