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是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回想起自己17年来写稿投稿的经历,既饱尝艰辛,又充满快乐。特别是我切身感受到时代不同了,科技发展了,我写稿投稿的方式也变了。我最早写稿是用笔在稿纸上写,不是写重复了字,就是少写了字,稍微改动一下就要从头再来。有时需要对稿件结构进行大调整时,那可最麻烦了,最终一篇稿件往往要写三四遍才能定稿。后来用电脑写稿方便多了,想怎么改,只要轻点一下鼠标就可以完成,也不用笔写。用打印机打印稿件,先是色带打印,效果不是很好;后到喷墨打印,好看多了;再到激光打印,更漂亮了。我最早发稿时可麻烦了,当然采用最多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业余写稿已40多年了,退休后,我仍然骑着自行车东奔西跑,街头巷尾,上问下访,遇到新鲜事就随笔记下来,写成稿件,寄往报社。天长日久,不仅促进了我读书看报的情趣,还充实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相似文献   

3.
4.
读报与写稿     
一个通讯员,读报是一种工作,是新闻实践的第一步,也是引你走进新闻殿堂的向导。本想从一个基层通讯员的角度,说说读报与写稿的关系。有些人看报是为了消遣,通讯员是特殊的读,首先读报有五个判断.一是从报纸上汲取政治、化、科学、生活等知识营养。二是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三是从报纸上了解上头的精神即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走向,把握新闻宣传的“纲”。四是从报纸版面安排上读懂宣传意图和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向读者报告最新发生的事实的,用鲜活素材写稿应该是不言自明的。提出多用鲜活素材写稿,是因为确实存在用不鲜活的素材、或者不会用鲜活素材写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每做一件事,只要全身心身投入,就会有所收获,从事新闻报道也是如此。采写稿件,就是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韧劲和钻劲,勤思善钻,笔耕不辍,一定会受益匪浅。对此,我有四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韦毓璋 《新闻窗》2006,(3):76-76
我开始当通讯员的时候,认为只要会写,稿子就可以见报,所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三天两头跑邮局给报社电台寄稿子,可是一年没有几篇被采用。后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才明白,新闻稿不是坐在室内就可以写得好的。  相似文献   

8.
7年前,我与入伍不到一年的小伙子何基刚相识,那时他一说话就脸红。他既精明又能干,虚心好学,于是我们成了忘年交。我鼓励他:“你既然对写作感兴趣,不妨就利用业余时间多写写新闻报道吧!”他自信地点点头。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当初对写作的ABC不知一二的小何已成为小有成绩的部队报道员,被抽调到政治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5年来,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和兵种报等媒体上发表文章600多篇,多次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两次荣立三等功,去年又荣立了二等功。1998年,刚入伍的何基刚担任连队通信员,每天的报纸经他之…  相似文献   

9.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0.
屈指一算,我给报社写稿已经有10个年头了,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的长长短短的章大概也有几百篇了。我有几点体会,写出来与通讯员朋友们共勉。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新闻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深入细致、复杂多险的艰苦工作,它要求新闻记者必须从三个方面好好反思:一是没有敬业精神不行。成才也好,做事也好,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定要沉下心来,认准了自己的方向,踏踏实实,锲而不舍,经过不懈的努力,方能有成果。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自己的事业上要有所建树,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良好的素质。二是没有吃苦精神不行。常言道:涉浅水者得鱼虾,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基层采访时曾听到一位报道员说:“上稿才是硬道理!”言语中颇有几分“理直气壮”之意。乍听似觉言之有理,但细想之,此话又欠妥。  相似文献   

14.
写稿是为了见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基层报道员写好一篇稿子后,总是期待着能见诸报端。但常常是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发出的稿子却似泥牛如海。这是为什么?笔者同几位编辑同行探究原因,他们普遍反映,基层报道员来稿不少,有的甚至日写一稿,但质量普遍不高,难以采用。  相似文献   

15.
自1993年初入“新闻圈”以来,业余写稿成了我的第二职业,近些年来,稿件命中率和被各种媒体采用稿件的数量、质量,都在持续上升;连年被当地多家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在多家媒体举办的征竞赛活动中屡次莸奖,业杂写稿有了收获,有了小小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坚持写稿     
《今传媒》2001,(6)
  相似文献   

17.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意思是说要想写出一篇有分量、有见地的文稿,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字斟句酌、反复打磨,更需要历经"破茧成蝶"的艰辛耕作。当然,对于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部队基层报道员来说,经常"闻鸡起舞"挑灯夜战、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地去"爬格子"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要想真正写出一点令自己满意,让领导认可,且又能给他人以启迪的好稿件,得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劲和韧劲,得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恒心和毅力。殊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时为了捕捉"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搅和得饭不思茶不想,半夜惊醒忙构思。  相似文献   

18.
文仁 《新闻三昧》2003,(3):26-26
刘少奇同志说,我们的新闻“必须是客现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西方记者由于站在与人民对立的立场,固然很难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这四点。我国的新闻记者虽然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但有时有些人在抓新闻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也会如同盲人摸象,不得要领。如一些人认为,以正面宣传为主就应回避问题;另一些人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要经常写稿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但是,写稿子要先有题目,有了题目才有写作的欲望和方向,才能去搜集材料,不然就不知道稿子的主题写什么,需要围绕什么中心去写。那么,题目从哪儿来呢?首先,要关心形势,明白报纸、杂志当前在宣传什么、报道什么。也就是结合形势选择题目。比如说,当前媒体都在集中力量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讯员就可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围绕明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小见大,以实带虚。这就要求通讯员养成关心形势、学习形势的好习惯,经…  相似文献   

20.
陈晓君 《新闻窗》2007,(3):69-69
综观近年来通讯员的各类来稿,会惊喜地发现,短、新、快、活的符合新闻要求和标准的稿件多了,过去那种长篇大论总结性的新闻少了,稿件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有的稿件不但有较强的新闻性和可读性,而且探索性、思辨性的色彩也较浓,水准很高。但是也有不少来稿,在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择,表现的手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应有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