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娥冤》的主题历来被认为是反封建。本文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窦娥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关汉卿通过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  相似文献   

2.
关于“所”字的词性,历来学者认识不一,文章综合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认为用法高先生所提倡的“代词性助词”较为合理.通过对《说苑》中的“所”进行穷尽式的量化研究,认为其中“所”作为代词性助词使用频率最高,占97%,名词“所”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假设连词“所”基本消失,其中有3例可认为是假设连词,也可认为是代词性助词.根据这...  相似文献   

3.
《长生殿·例言》曰:“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对此种说法亦表示“世以为知言”。同为“至情”主题的两大明清昆腔传奇戏曲,《牡丹亭》与《长生殿》亦见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闹热”一词进行阐发,从情节结构、主题意蕴和排场布局三方面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相似文献   

4.
《横渠易说》与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载作为理学奠基者的地位是首先在《横渠易说》中奠定的。张载穷究天人、合一道性、复兴和重建儒学是立足于易理尤其是标志着儒家世界观建立的《易传》哲学,并以《易》融通《孟子》和《中庸》。其所著《横渠易说》已基本上克服了汉唐诸儒以天人为二本的状况,并确立了“性与天道合一”的理学主题,初步实现了新儒学“天人合一”体系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5.
《窦娥冤》是关汉卿戏剧的代表作。作品紧扣“冤”字,设计了错综复杂又主次分明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1、针线紧密,前后照应;2、主次分明,绝不旁逸;3、转合自然,勾连入理;4、有张有弛,波澜起伏。  相似文献   

6.
张载哲学的本体理论有一个建构和发展的过程 ,只有对这一具体历程加以考察 ,才能真实地把握其理论的特质。张载哲学思想的演进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 ,分别以《横渠易说》和《正蒙》为代表。其本体理论始于“太虚即气”论的初步探索 ,经历了“太极—太虚 (气 )”论和“太和—太虚 (气 )”论的建构发展阶段 ,形成较为成熟的本体宇宙论形态 ,确立了儒家人文主义天道观。  相似文献   

7.
孟喜为汉易的一大家,属于今文学派。然而许叔重在《说文序》中却称孟氏《易》为古文,笔者认为这一“古文”乃指“古文字”。从许慎之易学所宗;许慎所见孟氏《易》与古文易差异甚微;现今残存之孟氏《易》中含有古文字这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是一个远离国家权力中心和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边缘性区域,这一“边缘性”,使“梁山文化”具有某种民间文化的形态而富有“小传统”的特征。招安,说到底,即是主流意识形态对梁山文化的一种整合,是作为大传统代表的知识分子作家对民间通俗文学的深层次改造。这一整合是由梁山义军历经的两大转变而完成的。此外,在招安问题上,还显示出作者情感和理智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旧约·撒母耳记》的家庭悲剧为《押沙龙,押沙龙!》和《雷雨》的家族叙事提供了原型。两部作品运用截然不同的叙事艺术,对《圣经》叙事加以“移位转型”,形成了两对相似并相互关联的“乱伦三角”叙事结构,显示了各自的精神价值诉求和文化传统底蕴,彰显出以基督教文化传统为基础的美国家族文化和以儒教为基础的中国家族文化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诗经》之赋、比、兴 ,历来解义分歧。宋人李仲蒙以“叙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说赋、比、兴。“情”、“物”二字统贯 ,通过“情”与“物”双方的不同结合关系构成艺术形象 ,抒发诗人情志 ,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揭示了《诗经》情物交感、托物言情的形象思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陆贾《新语》是汉初易学发展的重要开端。陆贾继承和发展《周易》的“天地人一体”观,并以“仁”、“义”为最高范畴来阐述其政治学说,显示了其以“仁”、“义”说易的特点,客观上发展了易学。他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过程中,显示了其说易重义理的特点,首开汉初学者重义理以说易的风气。陆贾《新语》虽然不是易学专著,但对易学问题有不少论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早期的王国维以醉心于西方哲学和美学而著称 ,但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等早期著作中 ,却已折射出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人间词话》中著名的“真景物”、“境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都深刻反映出了道家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史记·屈原列传》结尾的太史公赞语已指出《招魂》的作者就是屈原。这是屈原作《招魂》的“铁证”。王逸《招魂章句》序内容与史料和《招魂》内容不吻合,因此“《招魂》为宋玉作”一说不可信据。后代一些学者对王逸说的修正是徒劳的。第一人称用“朕”并非宋玉的语言习惯,而是屈原的语言习惯。这进一步证明《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非宋玉。  相似文献   

14.
从《说文》谐声字与谐声偏旁的上古语音关系入手,结合《说文》的构形系统和出土文献材料,对《说文》谐声字的声符进行考察,认为:大徐本《说文》对、磬等字声符的认识存在问题,应当根据多重材料的综合分析重新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15.
相传孔子删诗,是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取三百零五首编辑成册,此即汉以来所说之《诗经》。而这三千多首古诗,当是我国最早的“诗”了。那么弄清这些最早的“诗”的功能和性质,则《诗经》这部作品也就可以大致定性。关于“诗”的功能和性质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那段话。据此则知,“诗”是用于“言志”的,并要配合音乐来歌唱,讲求声韵和谐美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歌唱时还要“击石拊石”,打击乐器以协调统一节奏,进行纹身化妆的“百兽舞”表演。总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无疑这即是一种带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巫祭仪式,而非简单的音乐或诗歌教学活动。而“诗”在巫祭中的功用,即是表达祈祷祝愿之类群体欲望,所谓“诗言志”者本意在此。因此,《诗经》中诗应该就是用于巫祭的礼辞,其作者当然是那些主持巫祭仪式的巫师。为了作进一步侧证,文本还引用《诗大序》关于《风》《雅》诗区别所说一段十分费解的话详加读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琵琶记》的“翻案”是对原文本的一种“范型重铸”,它试图通过儒家人格价值的建构,为社会提供一种“合成”的关怀系统。但“三不从”的戏剧冲突却造成本文深处“情感”与“伦理”对峙的二元结构;而且“全忠全孝”的求全构想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悖论,忠孝之间的价值抗衡永远无法消解。从蔡伯喈和赵五娘身上,可以读出许多不同的意味来,前者是一个两套话语的矛盾集合体,后者则是一个文化的构作。  相似文献   

17.
《诗经》有三篇《扬之水》,分别属于《王风》、《郑风》和《唐风》。上博简《诗论》提到的《汤(扬)之水》究属何篇,是一个比较费解的问题。从诗旨上看,简文所指者当属《郑风》。由诸篇《扬之水》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深入地认识《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兴”与“比”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史记》与《左传》关于“重耳之亡”的比较,发现司马迁对于史料摒弃了原有的“礼”的形式,批判了以“礼”为掩饰而行私利的政治的虚伪本质,表现了他卓越的历史洞察力和对仁政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孔雀东南飞》在悲剧探源研究方面存在的偏差阐述个人观点 :兰芝被“遣”不是因为“无子” ,而是焦母认为的“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焦母是一个刁蛮专横的封建家长 ,已丧失了良母的本性 ,其作为不能以更年期综合症作解 ;刘兰芝不是封建时代的节妇烈女 ,焦刘为爱而死 ,他们是封建礼教行动上的叛逆 ,用生命唱出了封建时代的爱情挽歌。  相似文献   

20.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在《呼兰河传》中所隐藏的对生命的追逐,正是萧红人生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萧红在以个体意识为中心的美学悲剧创作中,将自我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因自主意识受到阻碍而迸发的情感抗争付诸笔端,寄托在凄婉悠长的文学里。本文从对《呼兰河传》文字片段的解析中,挖掘潜藏在萧红悲剧人生中的“达芬奇密码”,琢磨“性格即命运”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