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目前,我们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为适应学生本人以外的东西。我们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玩花样、作秀、做假,使原本适应学生的公开课教学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在公开课上不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有生命的个体,  相似文献   

2.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相似文献   

3.
音乐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作为中学的音乐教师,看到了很多以体现“关注音乐,以音乐为本”的优质公开课。而笔者认为公开课是相胪常态课”而言的,只是一个教学“特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音乐课,要明确它的主体是谁?其本质都是体现授课教师对先进教学观念的课堂贯彻,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情感之美,用什么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等。  相似文献   

4.
当前,人们对公开课的指责最多的是:公开课跟常态下的课很不一样,显得很假,有“作秀”之嫌。但是,这并不是说公开课就没有价值了。作为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开课有其独特的教研价值。那么,作为教研形式的公开课该怎么上?它的操作要领是什么?它的评论方法和原则是怎样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教研价值又体现在哪里?本期“视点”主要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编按]  相似文献   

5.
李继东 《今日教育》2007,(2S):58-58
在不少语文公开课上.你总会看到教学脉络分明.环环相扣.一帆风顺.一马平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不出错?教学为什么没有节外生枝?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刻意希望学生出错而幸灾乐祸。我只是觉得,我们平常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点毛病,怎么到了公开课上就全不见了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开课上也是异彩纷呈。笔者研究了于永正、薛法根等名师的一些课例,并聆听了他们的讲座,认为他们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教学主张颇有道理。  相似文献   

7.
在不少语文公开课上,你总会看到教学脉络分明,环环相扣,一帆风顺,一马平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不出错?教学为什么没有节外生枝?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刻意希望学生出错而幸灾乐祸。我只是觉得,我们平常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点毛病,怎么到了公开课上就全不见了呢?  相似文献   

8.
尚华燕 《考试周刊》2009,(10):153-154
一节好的公开课,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我曾经上过几节公开课,也听过很多公开课,受益匪浅。下面根据我上过的两节公开课来分析历史公开课教学艺术。一、预见艺术长久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的反映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之惑     
为什么要开公开课?某日,我执教校际公开课,许多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今天的公开课你都准备好了吧?要好好地展示展示啊”。当时也无暇多想,只随口附和要好好表现,不给学校丢脸云云,过后却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头。公开课开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为了某一个教学主题而共同研讨,发现问题,找出办法,解决问题呢,还是授课者为了展示自己。  相似文献   

10.
顾名思义,公开课是指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整个教学活动都处在对外开放的情境中,以利于教学评论和研究。时下,公开课已成为非常流行的词了,凡是说到教学研究都要找人上一堂公开课。诚然,公开课本身并没有错。试想,如果课堂教学不对外交流,互相讨论研究,教育怎会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呢?但令人费解的是当今各色公开课为什么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优质课”、“示范课”了呢。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先知”,学生是教师思  相似文献   

11.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一、新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  相似文献   

12.
吕月涛 《教育文汇》2007,(10):30-31
魏书生经常到全围各地讲学,上公开课。天南海北的学生经他一“摆弄”,一会儿就跟老朋友似的,所以他的每次课上得非常顺手。难道他有什么“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13.
何明菊 《今日教育》2007,(10S):43-44
上公开课的日的? 某日,我执教校际公开课.许多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的公开课你都准备好了吧?要好好地展示展示啊”。当时也无暇多想.只随口附和要好好表现.不给学校丢脸云云.过后想来总觉有些地方不对.公开课开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某一个教学主题而共同研讨.发现问题.找出办法.解决问题呢.还是授课者为了展示自己.博取听课领导和评委老师的好评.为自己的知名度或职评捞一笔资本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公开课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教研形式.一直在教学一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其要“公开”,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表演色彩。但如果表演过了头,就不仅起不到交流的作用,反而会让人反感,这也正是近几年来公开课广受诟病的原因。那么,怎样的公开课才是应该提倡的呢?  相似文献   

15.
“正方形的4个角是直角”的逆命题是什么? 文[1]说,在一次公开课上,有的学生回答:“直角是正方形的4个角.”而主讲老师的结论是:“如果一‘个四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这也是“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6.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当前,也许我们习惯了公开课观摩中的整齐划一,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差异,课堂表面的和谐统一,其实有时隐藏“暗流”。作为科学课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我们应该反思——科学课堂需要什么?我们自身还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17.
我听了许多公开课,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学环节衔接了无【痕迹、师生、生生对话频频且精彩纷呈、课堂轻松活跃热闹……然而,每当课终人散之时便是我若有所失之际,在这看似无可挑剔的公开课堂上,科任老师想达成的目标达成没?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于晓斌 《班主任》2008,(2):21-21
在一堂地理公开课上,老师把中国地图拿出来问学生,中国地图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像公鸡,有的学生说像山羊。老师紧接着问那些说像山羊的学生:“你们再看看像什么?”学生们依然回答说像山羊。  相似文献   

1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只要是公开课,多媒体就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不少听课老师感慨:“现在的公开课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啊!.'更有老师直言:“什么时候能够听上一节不用多媒体的公开课!”是啊,如今的公开课教学不用多媒体竟然成了一道奢侈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适应学生不仅是公开课而且是所有课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不是“公开”上,“课”的存在价值就是“适应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公开课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