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主要以笔墨来完成“应物象形”,但色彩在丰富中国画的风格面貌及意境表达上,也是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一般只给画面起烘托主题,辅助笔墨来完成表现物象的作用,要求“色不碍墨”(实际在一定意义上,“墨”也属中国画色彩的范畴)。清代画家盛大士说“色不可夺墨,犹宾之不可溷主也”(《溪山卧游录》)。有时为了加强作品的情调、气氛,追求装饰效果,也用浓重的色彩去表现富丽的对比关系(工笔重彩和金碧山水),但其“骨架”(造形的线)一艇仍是由墨来完成的,所谓“青绿斑烂”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画的色彩有其独立性。中国画在古代称之为"丹青",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由于中国哲学、人文审美观念的影响,水墨画不断兴盛,色彩在中国画中尤其是意笔中国画中逐渐退居到了附属地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成为意笔花鸟画用色的特殊规律。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  相似文献   

3.
中和这一哲学观念,对工笔重彩画赋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在工笔重彩画设色意匠的形成方面渗透着中和观念的底蕴。其二,在工笔重彩画的墨色用料、色彩的调和以及具体敷色过程等表现形式上体现了中和观念的丰富内含  相似文献   

4.
吴颖媛 《文教资料》2010,(14):96-98
色彩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写意性”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最高标准。工笔人物画是在中国文化艺术“尚意”的审美要求影响下逐步发展成熟的。而中国画自古以来“随类赋彩”、“运墨而五色俱”等赋色观也决定了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是一种意象色、主观心象之色:画家在用色时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色彩象征意义的影响.使其作品色彩带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本文从“尚意”的审美观、“写意性”的赋色观和中国画色彩的象征意义三方面来探析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用色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湘南学院学报》2019,(4):99-102
色彩是画家审美意识的物质化、审美情感的对象化的产物,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色彩艺术风格无不呈现出时代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然而,"借古开今""推陈出新"成为"新工笔"人物画家关注的话题,新的审美观念、艺术形式、颜料媒介与技法表现修正"新工笔"人物画家思维方式与色彩表现形式,突破传统色彩语言结构本身所不具有的生动性与感染力的界定。在跨越"古典"与"现代"两个领域中,"旧"与"新"因素的融合建构"新工笔"画人物划时代的色彩艺术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八、色彩 中国画的色彩,有其独立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画在古代称为"丹青",由此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由于中国哲学、人文审美观念的影响,水墨画不断兴盛,色彩在中国画中尤其是意笔的中国画中,逐渐退居到了附属地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成为意笔花鸟画用色的特殊规律.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国画在色彩运用上既重再现又重表现、以表现为主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意笔花鸟画的用色,不求物象的外在形似,不受客观自然的限制,而把用色的着眼点放在表现客观物象的内在神韵、表达主观意念的审美思想与意境的追求上.牡丹画作品的创作,用色规律亦如此.  相似文献   

7.
论传统工笔画色彩的特性及其现代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色彩是工笔画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本应与工笔画中的线型结构相提并论。在建构现代工笔画的语言形式上,赋予色彩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表现性能,不仅要“随类斌彩”,而且还要善于“随情赋色、随意赋色”,体现出现代工笔画丰富、深厚、多元的色彩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第三章工笔人物画研究第二节工笔人物画的色彩一、色彩的原则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六法"中的"随类赋彩"。这说明,中国画色彩是根据物体的固有色来进行描绘的。因为一个物体的色彩,在自然环境中往往会受到周围色彩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纯度。而中国画要求净洁明快,如果太多地追求环境色,必然忽视固有色,就达不到净洁明快的目的,这正是有别于西洋画的地方。但是,  相似文献   

9.
论工笔花鸟画的意象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色彩是中国传统美术在中国哲学思想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南齐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工笔花鸟画中所体现的“固有色”、“墨分五色”、“一色之中求变化”等为后世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代画家为寻求全新绘画风格,促使了传统绘画设色观念的更新与发展。色彩在20世纪已被誉为时代的标志。对意象色彩的探究,正是在以世界文化交融为背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将艺术的发展引向多元化的格局,并为今后工笔花鸟画意象色彩的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笔花鸟画源远流长,色彩与线形结构是工笔画的主要构成之一。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语言形式在近几年由于我国对外联系日益增长,各国与我国的文化艺术的交流频繁,不仅延续了古代优秀传统,也开始了这一画种的创新与开拓,赋予了其色彩与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和表现性功能,形成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丰富、深厚、多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人物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是相对于写意人物画而言的。工笔画是用毛笔在绢、布或熟宣上勾墨线,渲染平涂着色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大都可看作是工笔人物画。 从战国墓葬出土的《御龙帛画》上,就可以看到以单线勾勒为主,平涂渲染的色彩表现已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用细墨线勾勒,在用色上使  相似文献   

12.
王晓星 《考试周刊》2009,(29):46-47
色彩是构成中国工笔人物重彩画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于视觉艺术的作用是巨大的。色彩甚至比形状、线条更能牵动与情感有关的经验和联想。三清殿壁画《朝元图》是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奇葩,也是我国工笔人物重彩画的经典之作。本文以三清殿壁画《朝元图》为例,对其色彩的艺术表现特点进行分析.并分剐从色彩的统一性、平面性、装饰性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何家英是中国当代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以何家英《酸葡萄》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他对我国历代人物画优秀传统的继承,及对“西画”造型、色彩艺术中有益营养的取精用宏,推陈出新,其开创的新形式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画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国画论精髓“六法论”为媒介,以中国文化源头之一的道家的“气”为主线,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的体会较深层次地揭示中国画色彩的形成、运用及发展的独特规律,提出了“随气运色”的见解,为认识“六法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中国画色彩的运用与发展,在理论上较深刻地进行了开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唐宋时代以前,拥有光辉灿烂的色彩的传统.宋元以降,由于文人写意画的盛行,这种传统渐渐式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探讨如何拓展工笔人物画的表现语言,重新焕发工笔人物画的色彩魅力,是发展工笔人物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色彩的形成往往是人们看物体颜色时通过光对物体产生的。因此光是形成物体色彩的主要因素。物本本身的固有色在正常光线下,呈现自己本身的颜色,但受到光源和环境色的影响后,就会大大削弱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在一定环境下对物体本身颜色的明暗也有很大影响。因此,物体色彩形成的三因素,即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位一体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徐长威 《当代电大》2001,(10):14-16
3 判断题 1)舞蹈艺术中戏剧式结构类型又可以称为“线型结构”。( ) 2)绘画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三度空间的艺术。( ) 3)摄影中色彩的三种属性是色别、明度和饱和度。( ) 4)独白是剧中人物孤身独处时直接对观众倾诉内心隐秘或披露内心矛盾。( ) 5)高腔腔戏剧种的主要乐器为不同形制的板胡。( ) 6)素描、油画、静物画、壁画等,都是按照绘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来分类的。( )  相似文献   

18.
色彩是工笔人物画艺术表现的重要语言和主要手段。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作品中能够表情达意,传递不同情感。伴随时代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作为工笔人物画艺术中最感情化因素的色彩,受西方色彩学发展的影响,加之新材质和多种设色技法的探索应用及设色观念的变化,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语言表现领域拓宽,表现手法与表现手段趋于多元,色彩运用更自由丰富,表现力更强,在工笔人物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作用也更突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重彩画也就是石颜料绘画 ,古称青绿 ,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汉唐以来 ,中国重彩画技法传入日本 ,后形成日本画。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与日本颜料绘画的区别 ,一是在造型上中国是线造型 ,而日本则线造型减弱 ,视觉上与油画相近 ;二是在制作上两者在绘制方式、色彩应用、材料工具和颜料上均有不同 ;三是在视觉效果上中国画更适合于近处欣赏 ,而日本画则尺幅较大 ,色彩富有光泽。近年来 ,中国重彩画的兴起 ,在色相、颜料和材质方面均有创新 ,开拓了中国当代绘画表现的新途径 ,加快了中国绘画由传统表现方式向现代表现方式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色彩在特定的色彩理论、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具有时代、民族特征的审美取向.它具有"随类赋彩"的特点,其鲜明的意象性与"光"、"气"以及"笔"和"工"的密切关系,以色彩的象征性、类型化、平面效应表现出"焕烂求备"的色彩美,以及"热逸"的色彩审美追求反映出唐代工笔仕女画的色彩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