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课标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问题式的教学。然而,眼下的许多所谓“问题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课堂问”没什么本质区别。笔者认为,依靠“话题”内涵的丰富、开放,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问题式”课堂教学的问题。如何使话题具有引爆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欲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阵地,是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场所。课堂上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难以预料的,甚至有些“意外”会打破你的教学设计思路,使你完成不了课堂教学目标。面对这样的“意外”.我觉得作为走在新课改道路上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模式多元化.让学生的课堂变得丰富而精彩。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同有的观念.切实做到:教育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语文阅读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否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实现.取决于阅读学习的主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阅读发现。  相似文献   

5.
自工作以来,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生学好地理,必须把地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能力,让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让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来吸引学生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新课改之前,地理课堂往往很呆板,老师只是“教书匠”,负责把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而新课改要求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把原来的“死”教育变成“活”教育,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老师讲的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相似文献   

6.
许文 《物理教师》2009,30(7):16-17,19
1直觉思维的特点与作用 直觉(instuition)包含直观感觉和直观认识。直觉思维是指不具有明确的逻辑形式或不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的思维,它以已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从问题的整体出发,用猜想跳跃、压缩思维过程的形式,对问题的求解产生突然顿悟,这种“直觉”的产生就是所谓的“灵感”.  相似文献   

7.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数学就犹如离开了水的鱼儿。因此,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注重纯知识的教学,这种枯燥的知识传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本人认为,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教学因生活而精彩。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不同的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背景以及对生活持有的态度。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总会遇到成功及挫败。这就是生活的色彩,而我深信这些生活色彩是由家所带来的。家是组成社会架构的基础。不管你是在工作上获得赏识或者在课业上的失败,最终的栖息地还是温暖及充满着爱的“家”。  相似文献   

9.
戴秋月 《教育导刊》2005,(10):40-40
在一次主题活动“土”中,我预设了这样的目标:感受泥土的特性,了解泥土的作用:我以玩土的形式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并介绍了提供的各种材料:铲子、模具、花盆等: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分成几个小组,行动很快开始了。有的幼儿挖土,有的拌泥(准备制作“糕点”),有的把土捧到花盆里(准备种花草),大家忙得小亦乐乎。  相似文献   

10.
11.
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多么熟悉的声音。这与等等,快出来了同样反映出学生尝试活动带来的幸福。实践出真知,尝试是先导这一教育理念已植根于我的教学活动中。拜读了《人民教育》2011年第  相似文献   

12.
李雪菲 《云南教育》2004,(16):39-40
在听课和对学生的检测中,我对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产生了一些困惑。我们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能感受到的数学却只是机械、重复的运算,枯燥、冰冷的数字,似乎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仅只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参加数学考试罢了。鉴于这种状况,我一直在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郑耀宗 《教育》2008,(6):56-57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本文从精心预设、巧妙调控、善于留白等诸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构建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从而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春意盎然,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媒介,教学应以教材为蓝本,这是无容置疑的,但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环境,教材却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拱本材料.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在处理教材时,还需要每一个教师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性地实践,乃至丰富、完善教材。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摒弃被教材牵着鼻子走的行为与观念,  相似文献   

15.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为此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本人认为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与学的交融中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理念。下面以“可能性”一课教学为例,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那么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使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数学的乐趣呢?笔者认为关  相似文献   

17.
生活和教学是相辅相承的。在教学中,我把“生活”引入课堂,用“生活”教英语,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从而使英语变得更加“有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8.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活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反之,我们要培养学生把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生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数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呢?笔者认为要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一是要创设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二是要回归生活,探索数学知识;三是要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过程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将数学过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