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孔乙己》对《儒林外史》的模仿、转化、吸收与省略是值得注意的存在,通过叙事细节对比,可以找到互文性例证,为解读《孔乙己》提供别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从学习对于学习者的意义这个角度来考察,“知”与“智”就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传统“知”性学习方式指引下,学习者只注重对知识的机械占有,却忽视了知识对自身的建构意义,成为“只有知识”却“不懂知识”的单向度的人。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对人的关注成为现时代的主题,而知识作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认识和经验的总称,它可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智慧与能力。因此,学习的本质特性与时代对于人的发展要求为个体学习方式由“知”转向“智”提供了可能与必然的条件。当前,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从“占有知识”转向“获取方法”、从“独自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盲目接受学习”转向“自主选择学习”、从“学知识”转向“学做人”。  相似文献   

3.
《检阅》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首都华沙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准备参加国庆检阅。经过讨论,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队伍的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喝彩。  相似文献   

4.
5.
《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代表作,经过批评家的阐释之后,与《鲁滨孙漂流记》一起成为世界文学经典。本文以主人公摩尔在从监狱孤女成长到都市贵妇过程中关键节点的选择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初见端倪的功利主义思想在小说人物和主题思想上的体现。以摩尔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在趋利与向善、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冲突中痛苦地选择前者,却使自己遭受死亡的威胁。这让摩尔重新反思人生,认识到边沁式功利计算的局限性,转而追求穆勒提倡的善和幸福,最终实现物质与情感的双重富足。  相似文献   

6.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正确解读文本。作者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狼》这一课为例,结合课堂实例,论述了当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误读频繁产生的原因,并就此类现象提出了相应地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狼图腾》是一部描述、研究蒙古草原狼的生存发展史的巨作",以它自己特有的魅力在斑斓多彩的各式写作中独树一帜,强悍的狼性带着原始的野性从文中呼之欲出,让人们充分领略了狼的智慧、强悍。狼是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它们凭着智慧、尊严、顽强不屈、杰出的军事才能及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让草原人千百年来对它们有着爱恨交加敬畏万分图腾式的崇拜。本文从这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9.
正从整体上看,小学语文苏教版五上第二单元显然是以"观察自然"为主题的。但细究每一课又似各有分工,分别指向于"观察自然"主题下的不同维度。第一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充满了吸引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观察的诱惑,旨在激发学生打开大自然之门;第二  相似文献   

10.
11.
<正>还是上大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丑娘》这篇文章,当时我就被文中的丑娘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八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品读这篇文章时,仍然潸然泪下,因此,试着进行了一番文本解读。《丑娘》的作者李兆权,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个旧报》总编。这篇文章是作者1991年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的很有散文性格和韵味的作品。据说当时一经发出就轰动一时,作品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正是这朴实无华的言语中流露出一位母亲伟大  相似文献   

12.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采取了故事里有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形象地介绍了一位少年成功劝谏的故事。全文语言生动传神,在叙述内容和表达上前后勾连,一线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了以后发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为作者独具匠心的形象塑造所折服。下面笔者主要就自己对文本的认识谈谈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形成与发展。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短篇小说,其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读后令人流连忘返。在解读中,如果先让我们脑子一片"空白",没有"时代背景",也没有"作家简介"等等之类的信息,只有这一篇独立的小文章,那么我们如何来解读呢?本文试着做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5.
解读《老王》,以杨绛的另两部作品《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为阅读背景,从"幸运"与"不幸"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愧怍",进而理解作品主旨。抓住作者改述称呼的细节,论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愧怍,是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走进文本,借鉴王荣生教授的定篇、孙绍振教授的文本解读方法,对初中课文中的乐府民歌《花木兰》进行了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分析,从而得出生成性、个性化、开放性的解读,引导学生培养其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的姚斯、伊瑟尔等人为代表提出的文学理论.它突出强调文学作品读者的接受活动的决定性意义.强调接受过程乃是审美价值效果实现的过程.同时。还研究读者接受对作家作品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于是人们把西方的接受美学当作多元解读的理论依据而奉若神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咏雪》文本体裁以及作者和作品背景的基础上,对文本主题、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本文主题可有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风貌、体现家庭和谐友好崇尚知识的家庭氛围和展现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三种。对文本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后提出自己的教学策略,即在赏析名句的基础上注意学习谢朗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故乡》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我的分析思路是结合《故乡》这篇小说的体裁特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九年级(上)学情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分析《故乡》在本单元的地位,然后找出主要人物及分析描写人物时的表现手法;再结合时代背景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及所要表达的内容;结合环境描写和作者当时的经历及写作背景揭示本文的主旨。最后,结合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分析本文的主要知识点和重点段落。  相似文献   

20.
<正>1933年冬,沈从文怀着乡下人对理想人性重构的巨大忧患,怀着对农人和兵士不可言说的温爱,以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姿态开始动手创作《边城》。他希望通过《边城》给那些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