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体大强度或不习惯的运动,尤其是离心运动,常常会引起肌肉的延迟性酸痛,并在运动后的2~3天达到高峰,伴有一系列的肌肉结构、组织学及生物化学的改变,严重时会影响到人们体育健身及运动训练的效果。有关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但其产生的病因、机制等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也没有找到真正有效地清除或减轻肌肉酸痛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和综合,对运动性延迟性疼痛的产生机制及防治进展等进行广泛探讨,为体育健身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和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调查分析急行跳远产生肌肉酸痛的特点和在运动后拉伸肌肉加小幅度、小负荷、快速运动缓解学生肌肉酸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肌肉酸痛常在运动后8—24小时出现,24—28小时内达到顶点,持续5—7天或更长时间;实验组缓解肌肉酸痛的效果较好,身体素质指标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实验模型设计是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对象年龄也是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因素之一,探讨延迟性肌肉酸痛实验模型设计及实验对象的年龄特征,建立更便捷有效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实验模型。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结果与结论:1)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能承受相对强度较大的运动,实验数据相对稳定,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延迟性肌肉酸痛对老年人骨骼肌是否具有重塑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建议以人体的非惯用肢体大强度离心运动为主诱导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实验模型。3)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模型基本基于肢体进行不同负荷、形式的改变进行研究。建议选取可行性较高,操作简单且人为干预较少,诱导酸痛明显的方法,如:纵跳、斜面提踵、负重肘屈伸。4)疼痛识别可采用直观的视觉模拟量表。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延迟性肌肉酸痛是特指人体在大强度或不习惯性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肌肉酸痛,表现为酸痛的延迟性及发展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其机制主要有机械损伤、炎症反应等假说。  相似文献   

5.
顾敏芳 《体育科技》2003,24(4):50-52
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了职校女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运动性肌肉酸痛的情况。分析了职校女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运动性肌肉酸痛的原因 ,并提出了预防和解决的方法 ,对提高职校女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锻炼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静力拉伸作为提高运动员柔韧性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柔韧素质,但有研究指出大强度、长时间静力拉伸会影响运动员的爆发力水平。对静力拉伸与无静力拉伸的情况进行实验对比分析,以30名近期腿部无大损伤的山东大学男性跆拳道专选学生为被试对象,对其分别施加蹬车和蹬车,拉伸两套不同方案的训练,然后对最大肌力、力量-时间曲线的主要指标,以及参与工作部位的肌电图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拉伸对运动员以上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适量的拉伸练习不会显著地影响上述指标,从而提出适宜拉伸训练的负荷强度、时机,为科学训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观察15名男子古典摔跤运动员进行三周大强度专项训练对迟延性肌肉酸痛(DOMS)炎症反应的影响。第一周每日评定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和肌肉酸痛程度,并分别在第一周的第一、三、五天和三周的第七天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及白细胞介素(IL 1β,6,8)水平。研究发现:第一周RPE从训练开始便出现显著升高,肌肉酸痛程度则第三、四、五天出现显著变化,第七天均恢复。CK、IL-6也均出现显著升高,IL-1β、IL 8则无显著变化。连续三周训练只有IL-6持续显著变化。提示:长时间大强度专项训练没有使DOMS症状加重,炎症反应也没有进一步恶化,机体已经对训练产生适应。  相似文献   

8.
血中乳酸浓度与迟发性肌肉酸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15位3年级学生分成3组为研究对象,在离心收缩式运动前分别实施伸展操及热身运动,再以离心收缩式运动诱发迟性肌肉酸痛,并用High氏肌肉酸痛量表探讨辅助运动是否有助于减轻离心式运动所造成的迟发性肌肉酸痛.同时检查运动前后各种肌细胞内酶(如AST,LDH,CPK)释放的情形,以评估了心收缩式运动造成的肌肉伤害的程度以及肌肉伤害是否因运动前的辅助运动而减轻,同时还检查了血中乳酸和迟发性肌肉酸痛的关系及不同的辅助运动对运动后血中乳酸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This investigation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muscle tension and subsequent muscle relaxation training. Twenty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e study, which included a 10-minute EMG baseline, 30 minutes of pedalling on a bicycle ergometer, followed by EMG measurements on the frontalis muscle for up to 3 hours after the end of exercise. The same subjects from Phase I went on to Phase II, which included eight 32-minute EMG biofeedback training (BFT) sessions, utilizing the frontalis muscle. Ten subjects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BFT following an acute exercise bout, while the 10 subjec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treatment. The greatest decrease in muscle tension in Phase I occurred 90 minutes after the end of the exercise. This finding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baseline, 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no relaxation effect as a result of exercise. In Phase II,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e and post-test measurements in both groups indicated that learning of relaxation did occur.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dicating that physical exercise did not enhance the learning of EMG BFT.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观察活性肽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及修复的营养干预效果。研究方法:以大鼠离心运动为模型,分别观察补蛋白和补肽对运动后各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补肽比补蛋白对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且对其恢复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2)补大豆蛋白和大豆活性肽都可减轻抗结蛋白抗体染色脱染和增加抗波形蛋由抗体对波形蛋白的免疫反应分值的现象,但大豆活性肽的作用效果更佳;3)运动后,血清CK活性和MDA含量升高,CK在运动后24h达峰值,48h以后逐渐开始恢复,MDA在运动后24h达峰值,72h以后才逐渐开始恢复,但CK和MDA的变化没有相关性,补肽在24h左右就能抑制运动后CK活性的升高,在48h左右就能抑制运动后MDA的升高,而补蛋白在运动后72hCK和MDA的水平还不能恢复;4)运动后,尿3-M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即刻达峰值,48h以后开始恢复,补肽比补蛋白对运动引起的尿3-MH含量升高的抑制作用更佳,且对其运动后的恢复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5)运动后即刻骨骼肌β葡萄糖苷酸酶含量急剧上升并达峰值,直至运动后72h仍没能恢复,运动后骨骼肌G6PDH含量明显上升,在运动后24h达峰值,直至运动后72h仍不能恢复,甚至还稍有上升;补大豆多肽能显著降低运动引起炎症反应两种标志酶升高的作用,但补蛋白对其变化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研究揭示了活性肽对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有很好的营养干预作用,其机制主要体现在促进运动后微损伤的修复方面。  相似文献   

11.
拉伸训练对力量表现的效应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力量和柔韧性通常是训练计划中的两大要素.无论是在竞技训练还是大众健身时,在运动前进行拉伸是惯常程序.人们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和肌肉酸痛,甚至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但是,这样的论断一直缺乏科学依据.近年来,关于拉伸训练对力量表现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拉伸训练对力量表现影响的文献,主要目的是审视拉伸训练对力量素质的急性效应和长期效应,以及存在于效应背后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田野  戴维  聂金雷 《体育科学》2003,23(2):124-129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对离心运动后延迟性肌肉酸痛,主观体力感觉及肌肉力量恢复的影响。方法:24名男性大学生分别完成10组负荷,每组负荷由15个蛙跳(最大用力)和30外负重跳(10kg)组成。运动后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电刺激治疗。运动前及运动后分别测定肌肉酸痛程度、主观体力感觉及肌肉等动力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运动后24h,48h及72h肌肉酸痛程度明显降低,但各组间肌肉力量及主观体力感觉无显著差异。结论:经皮电刺激对肌肉酸痛的消除有积极作用,而对肌肉功能及主观体力感觉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是指机体进行大运动量后,特别是强度突然增加或进行新的不习惯的运动之后,一段时间所出现的肌肉酸痛现象。其产生机制有:机械性损伤学说、肌肉痉挛学说、炎症反应学说、缺血再灌注损伤假说。  相似文献   

14.
延迟性肌肉酸痛及其防治的某些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的病因、病理机制到目前为止还未完全清晰,也没有真正有效清除或减轻DOMS的方法。文章对近年来关于DOMS的病因、病理以及它的防治进展进行一个小结,指出DOMS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各单个因素的治疗方法均未获得满意疗效,而通过整体治疗的中国传统医学或许是解决DOMS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延迟性肌肉疼痛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冲 《体育学刊》2005,12(5):46-49
延迟性肌肉疼痛是运动员从事不习惯的运动后所经历的一种肌肉疼痛或不适的感觉,能够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其产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多种手段和方法来防治延迟性肌肉疼痛,但结果不一.运动以及中医药在减轻症状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延迟性肌肉酸痛症(DOMS)是大强度运动训练后疲劳的重要机体表现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对DOMS的研究成果,阐述了DOMS产生的机制、评价及预防和治疗,从整体上了解DOMS。进一步对DOMS研究的四个方面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17.
Two experiments (n = 10)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roller massager (RM) on ankle plantar flexor muscle recovery after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 Experiment 1 examined both functional [i.e., ankle plantar flexion maximal isometric contraction and submaximal (30%) sustained force; ankle dorsiflexion maximal range of motion and resistance to stretch; and medial gastrocnemius pain pressure threshold] and morphological [cross-sectional area, thickness, fascicle length, and fascicle angle] variables, before and immediately, 1, 24, 48, and 72 h after an EIMD stimulus. Experiment 2 examined medial gastrocnemius deoxy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 kinetics before and 48 h after EIMD. Participants performed both experiments twice: with (RM) and without (no-roller massager; NRM) the application of a RM (6 × 45 s; 20-s rest between sets). RM intervention did not alter th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fter EIMD, as well as the medial gastrocnemius morphology and oxygenation kinetics (P > 0.05). Although, an acute increase of ipsilateral (RM = + 19%, NRM = ?5%, P = 0.032) and a strong tendency for contralateral (P = 0.095) medial gastrocnemius pain pressure threshold were observed.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a RM has no effect on plantar flexors performance, morphology, and oxygenation recovery after EIMD, except for muscle pain pressure threshold (i.e., a soreness).  相似文献   

18.
肌肉疲劳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对近年来有关肌细胞收缩及疲劳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指出肌细胞疲劳可能与肌细胞能量物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肌细胞损伤有关.并认为肌细胞的损伤是由于机械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过载、线粒体钙超载、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所致。建议从营养学的角度对运动员加强磷酸原、糖、碱性盐、抗氧化剂的补充,以防治肌细胞疲劳,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9.
停训和减量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着重从运动员停训和减量训练而导致对骨骼肌的影响进行综述,从而使体育科研工作者利用停训和减量训练理论,去科学地进行指导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20.
筋膜自我放松(Self-myofascial release,SMFR)是一种通过特殊工具不需要其他人帮助就可实现自我放松的方法,如今被运动员或普通人群广泛使用。近年来有研究成果初步证实SMFR似乎对人体有各种良好效应,比如,提升肌肉柔韧性,减少肌肉酸痛等,但目前对SMFR相关效应认识还不够全面,且机制不是很清楚。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SMFR的文献,探究SMFR的急性和慢性效应与其相关机制。结论:短期而言,SMFR似乎对提高人体柔韧性和减少肌肉酸痛很有效,且不影响运动能力;SMFR可能会即刻改善动脉硬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度;长期而言,SMFR也似乎可以提高人体柔韧性,但观点依然存在争议;SMFR的相关效应可能是通过生物力学和生理学机制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