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跨界学习     
正跨界学习的说法当下比较流行。跨界的前提是"界"的存在。"界"是质的规定性,是事物所在的领域。没有"界",事物间无法彼此区别,人们的思考没有逻辑起点,实践也没有对象和基础。跨界学习旨在打破学科界限,达到学科间的融合,这无疑是很美好的愿望。学校教育以知识学习为具体内容,学科知识是学校教育展开的依据,分科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知识学习的碎片化由来已久,学生在学校习得的是分科知识,但他们面对的生活世界是整体性的,因此,知识教育如何通达个体发展的整全性,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跨界教学,要回归学生生命本身。作为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通、链接生活、在线学习等方式,让数学教学从"单一"走向"综合",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被动"走向"主动"。跨界教学重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新样态,形成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体性关照。  相似文献   

3.
"跨界"是一个时尚新潮的字眼,"跨界"显然已经成为了引领时尚的最新潮流。基于"跨界"理念的音乐专业合唱教学,就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具有非常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能够将各种歌唱风格进行不断的融合和突破,最终才能对音乐合唱融会贯通。本文针对"跨界"理念下的音乐学专业合唱教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快速,声乐艺术作为其中之一,也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我国内地歌坛上,出现了不少"跨界"现象,比如美声唱法、戏剧、歌曲和通俗唱法等,我国不乏一些跨界演唱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给高校声乐教学以启示。在高校现代声乐教学中,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跨界唱法的能力,这是一个新的教学角度。本文对跨界唱法的概念以及跨界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使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开展跨界演唱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更全面的音乐能力。  相似文献   

5.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科教学,还要关注英语教学所承载的育人价值.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适合适度跨界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跨界教学中感悟道德与法治、劳动与技术、美术、心理等课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跨界能突破学科壁垒,形成培育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通道。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要跨越学科本位的"界墙",要挣脱学科本位的限制。在教学中,教师要融通学科边界,消除生活壁垒,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学生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7.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结合实例探讨了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结合语言学科进行的一些"跨界"尝试:语法分析助力概念生成;错字归因促进规范达成;英文术语分析深化学生理解、拓宽学生视野及揭示研究背景。通过合理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我国基础教育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儿童的学习过程脱离生活的情境,而成为与生活割裂的符号性学习,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教育者引导学生开展"跨界"学习——跨越学科之界,消弭生活壁垒,提供学习的情境和背景,从知识的简单累积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建构幸福完整的语文生活。  相似文献   

9.
石群山 《高教论坛》2012,(6):97-99,107
跨界是高职《文学概论》教学走出困境的一种思维向度,本文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角度论述了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跨界的必要性,并提出我们的教学应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跨界结合、文学概论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跨界融合、汉语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跨界渗透以及学校与社会间的跨界合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跨界”,英译crossover,在英文中原意是“转型、转向”的意思,但在诸多领域被翻译作“跨界”,引申含义是“跨界合作”,意思是跨越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等。跨界博采众长,凝聚成自身独特优势,其意义在于改变标准,在于创新,让人类进步的脚步不止。“跨界学习”就是跨越边界的学习。“跨界学习”要求人们跨越自己日常工作的边界,向外界学习并寻求多元素交叉的学习方式。“跨界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思路,根据学习主题,整合学习资源,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最终达到学习效果。文章尝试探讨以“跨界学习”的思维和实践推动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做法,使教师们走出已有的教学经验和专业发展的瓶颈,持续不断地精进和创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跨界唱法"在近年来颇受高校重视,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重点。这种唱法将通俗、美声、民族等截然不同的唱法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大气的、自然的新风格,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艺术享受,本文从跨界演唱意涵、跨界演唱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学习跨界演唱需要的生理基础、跨界演唱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对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演唱法进行了探讨,旨在进一步学生演唱水平,推动高校声乐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姚云澜 《成才之路》2014,(22):81-81
现在社会的艺术类院校,更多的是注重三大唱法的教学,跨界演唱的教学是少之又少。社会大众对跨界演唱的喜爱和欢迎却是大大超过传统唱法,所以跨界演唱在艺术类院校中的教学是迫切和必不可少的。这也使得传统的声乐教学必须去重视和开拓跨界演唱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特质必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产生一系列新的用人需求。中国制造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已经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必须整体性地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实现职业教育的跨界整合。而职业教育的跨界整合的关键与核心就是专业课堂的跨界合作问题。通过对目前高职专业"跨界合作"现状和问题分析研究,采用"双师双生"的项目式教学实践来构建高职专业"跨界合作"教学模式,对新常态下高职学生的培养提出建设性的方案,为推动和完善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综合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对丰富课程改革思路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师和学校越来越关注学科的跨界整合。实践证明: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的转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跨界的整合,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数学课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跨界是指部门之间、领域之间以及专业之间的横跨.小学多科教师跨界培养可以培养其横贯能力,因此我国新师范教育倡导跨界交叉.通过确立综合化的跨界培养目标、构建一体化的跨界培养机制、设置多样化的跨界课程体系、实施多层次的跨学科教学和系列化的跨界主题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师范生的专业视野,深化其专业认知和专业情意,提高跨学科素养和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其从技能型、实践型向智慧型和变革型转变.未来的跨界培养可在跨国协同、人机协同和跨领域协同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在课程与教学中运用好跨学科思维是强化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数学现代发展的时代特点.通过数学学科的跨界、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所以在当前数学课程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学科的跨界、交融.运用跨学科思维于教学,需要:更新学科观念,增强学科交叉融通意识;加强知识之间的融通和联系,让数学在学科交融中"活"起来;探索有效展开跨学科教学的教学方式;注意体现数学本质,切忌简单、生造;提升跨学科思维下的教师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7.
“跨界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通常跨越领域、地区、学科,将产、学、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其引入会计教学,不仅能充实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知识,而且能培养具有更加全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本文从会计学的教学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跨界教育”理念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需要跨越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以及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界。跨界的职业教育需要职业教育跨界研究。所谓职业教育跨界研究,是指研究者跨越与职业教育问题相关的各个"定界",探求它们对职业教育的作用规律,为职业教育的问题解决和实践发展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工业互联网产业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学科、单一领域,而是跨界、高技能型复合人才。工业互联网技术是多学科专业的融合体,其专业具有“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通过对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建设现状调研,对跨界融合背景下适应智能化、数字化工业新环境教师队伍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解决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师资队伍能力进化和组织重构的问题,提出“两重构、两支撑”师资建设模式,形成跨界融合的师资团队,推进职业本科高水平专业的建设,助力工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陈秀娟 《小学教学设计》2023,(Z1):130-131+134
<正>跨界阅读是阅读整本书的一种方式,是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吴欣歆在《培养真正的阅读者》一书中对整本书跨界阅读策略是这样表述的:“跨界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跨越不同艺术门类边界的阅读,是突破学科边界、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那么如何以“跨界”为支点撬动整本书阅读?为此,我们对整本书阅读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跨界阅读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