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益征收的范围即房屋应当扩大到其他不动产,比如码头等;征收补偿依据,涉及权利归属和权利内容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客体方面以调查结果为准。登记机关存在过错导致被征收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因征收导致物权变动的,以公益、合法和补偿为前提。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城市大规模扩张和旧城区改造,因房屋征收产生的纠纷和矛盾也越来越多,房屋征收矛盾产生的最主要根源莫过于房屋征收的补偿问题,由于房屋征收人与被征收人达不成共同的房屋征收补偿协议,导致钉子户、暴力拆迁、集体上访等事件屡屡发生,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新条例更加注重了对房屋被征收户的补偿问题,在此形势下,作为保障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审计部门如何保证房屋补偿的公平、合理、可行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营业损失不宜借助间接损失或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直接确定其可赔偿性。营业权目前也不宜引入我国法封闭的民事权利体系。侵权行为直接造成营业损失时,应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65条认定责任成立与否,间接的营业损失应围绕第1184条,区分“计”与“算”分别讨论。经营性车辆受损时应采客观标准计算停运损失;经营性房屋受损时应认可承租人第停产停业损失的直接请求权。一般情况下,对妨害经营行为应区分类型认定被侵权人的赔偿请求权。间接营业损失应立足完全赔偿原则,结合“可预见性”分析其可赔偿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房屋征收工作已成为当下城市建设中一线基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做好房屋征收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取得群众对于房屋征收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完成房屋征迁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全面提升政府部门征收工作队伍的素质,二是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房屋征收问题已经成为热点问题。从目前来看,房屋征收补偿制度的不完善不但成为隐藏腐败的灰色地带,而且也使政府和民众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以1991年颁布《城市拆迁管理条例》为起点,到我国2011年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我国也在不断努力去完善房屋征收制度。但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实践中,房屋征收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首先从研究征收行为出发,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进而给出合理性的建议,以期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所有权,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6.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以来,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被认为是一部好法规。通过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内容的分析,结合相关行政法规,指出新法规环境下征收与补偿的特点与效力,分析被征收人的应对原则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的基础是对被征收房屋进行价格评估。其中,评估机构能否独立的开展工作对房屋征收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公平,以及能否顺利和谐推进征收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了保障评估工作的独立性,现行的国有土地上房屋评估立法虽然在旧有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设计,但在评估机构准入规定、选定规定、回避规定、委托合同订立规定、鉴定机构选定规定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冯汝  张伟 《滨州学院学报》2012,28(2):115-1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城市房屋被征收,野蛮拆迁、暴力征收等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城市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解决了城市房屋征收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与矛盾,使得现在社会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了集体土地征收方面。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及相关土地征收法规中关于程序性的规定薄弱,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实践中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频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研究现行土地征收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立法完善,以更好地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房屋征收问题的实质是存量土地的利用问题,是土地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确立的房屋征收模式虽然理顺了被征收人(被拆迁人)、政府和建设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程序上更合法理,但是对土地使用权补偿问题却讳莫如深,这将使条例实施的社会效果和功能大打折扣。作为我国特有的财产形态,土地使用权的价值不能被房屋完全吸纳。土地使用权补偿问题不容回避,在征收活动中给予其全面而充分的补偿才符合现代法治的公平理念,从而有利于化解现实中因补偿不足所引发的拆迁危局。  相似文献   

10.
土地上房屋征收问题由来已久,最近更是占据了民众视线的焦点。理性地设计我国的房屋征收制度,是建立私人财产保护制度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历史性课题。对于房屋征收问题,必须从三方面给予高度关注:城市规划中公民参与不可忽略;公共利益认定的关键是要设立一套合理、公正、科学的认定程序;房屋的补偿标准应遵循市场原则并合理考虑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城市房屋征收补偿立法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实行近一年来,全国强制拆迁事件频发不止,极大地影响群众对于我国立法的信任感以及地方执法工作的开展。立法后评估方法早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对立法完善和法治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为例,分析其实施效果及相关制度,建立我国城市房屋征收补偿立法后评估体系,也为我国立法后评估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因房屋征收所导致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诸多争议。房屋征收是涉及到行政相对人利益的行政行为,因此只有符合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才具有正当性、合理性,才能被百姓所接受,最终也只有这种行政行为才能避免此类悲剧事件再次上演。论文主要探讨了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对房屋征收中体现的公共利益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3.
房屋拆迁单位在房屋征收和拆迁中充当主力军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拆迁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房屋征收和拆迁工作的进度。厦门市积极探索房屋拆迁单位管理新思路,建立了房屋拆迁单位资格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房屋拆迁实施单位,对房屋拆迁单位和拆迁从业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实行年检和年审制度,形成了一条"市场准入→拆迁业务招投标竞争上岗→动态考核"的管理路子。  相似文献   

14.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正确认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不仅需要从立法(技术)、司法、执法(可操作性)等法律层面分析,更要结合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经济大背景。  相似文献   

15.
《征收条例》的颁布,的确弥补了原《拆迁条例》中对所有权人保护不足的情况,被视为“善法”取代“恶法”的典范。但是仔细审视《征收条例》,却发现其删除了《拆迁条例》中对承租问题的规定,忽略了对出租人的权益保障,而且遍寻我国现有生效之法律法规,也难以找出对房屋征收中租赁权保护的法律依据。唯一可以作为参照依据的仿佛只有《合同法》第229条所确立的“买卖不破租赁”规则,但如何将该规则适用于房屋征收之中却面临诸多法理障碍。以类推适用的方法,将该规则引入房屋征收背景下的审判活动之中,并分析导入该规则后在房屋征收与“买卖”之间成立要件的异同,以确立在类推适用方法中“小前提”的是否成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法理障碍,所追求的立法价值是否趋同,为司法实践摸索一条可咨参考之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因房屋拆迁引发了大量的争议纠纷,而立法上对城市房屋拆迁的性质、合法性条件以及城市房屋拆迁的补偿问题尚无明确或具体的规定,因此,理论上对房屋拆迁行为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城市房屋拆迁行为从总体上说应是一种公用征收行为,拆迁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是拆迁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标准,被拆迁人因为房屋拆迁所受到的财产损失应当得到完全和充分补偿以体现公用征收制度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在公共利益、征收补偿主体、补偿标准、程序等多方面细化了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在保障公民财产权利方面有了诸多实质性超越,但在公共利益及其界定、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等问题上存在立法不足,加之财税体制、"土地财政"等深层次问题的存在,条例的很多规定难以实施。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包括地方税系及农村土地改革等诸多化解体制和机制弊端顶层设计的出台,房屋征收与土地征用的有关法律制度也将得以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18.
因制度安排欠妥导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缺乏事前参与、事中合理审查、事后监督等运行机制,无法有效规制征收行为。为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职权,需扩大公众事前参与途径和深度,在旧城区改建中引入司法审查裁决机制,通过法律赋予原房屋所有权人回购权,以有效制衡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实施后,在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征收法出台之前,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处于法律适用的空白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合法性问题应当紧紧围绕《物权法》中对非国有财产征收的规定具体展开。实际操作上应建立起正当程序、程序公开、公众参与和公平补偿理念,平衡拆迁所涉及的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20.
吴淑霞 《考试周刊》2009,(32):238-239
公益性房屋拆迁在实践过程中,明确拆迁许可决定的性质是对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进行司法救济的前提,拆迁许可决定非行政许可和行政征收行为,而是公益征收行为.本文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