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家有家规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老的谚语吧。国家是我们的大家,用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学校、班级也是我们的大家,用校规、班规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那我们可爱、温馨的家里可有什么家规吗?这些成文的不成文的规定你觉得合适吗?大家都能遵守这些“家规”吗?“家规”让你欢喜还是让你愁呢?在这里,我们请大成实验学校五年级三班的同学来谈谈吧。  相似文献   

2.
每个学校或班级总会有一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比如调皮捣蛋、破坏东西、作业拖拉、上课故意不认真或随便说话、骂人打架,甚至敌视教师,这些学生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被老师、同学看不起,甚至被扣以“差生”的帽子。从天真无邪的孩子,变为受人歧视的“差生”,责任究竟在谁?让我们先来倾听一个孩子的心声:爸爸,我本不是差生亲爱的爸爸:您好!这次家长会你能来参加吗?我们父子好久都没有心平气和地谈一谈了,只要我们一对话,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大吵大闹不欢而散!我知道这一切是从我当差生那天开始。也许你忘记了,那一天也是你和妈妈分道扬镳之日啊!…  相似文献   

3.
“我想他不会告诉咱们了,”毕波说。“你知道吗,我和你有同感。这个白痴的眼神告诉我,他宁愿死也不会给我们钱。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能让一个人这样做。我猜这些巴基斯坦人看问题可能就是和我们不一样。”“你是让我再取些干洗袋来吗?”毕波问道。“我只用了两个袋子就将刚才那个家伙吊了起来。”“我正在考虑,”我说。就在我站着这会儿,有人开始敲打铺子的  相似文献   

4.
比喻与联想这两个小调皮在茫茫的知识海洋里相遇。联想:比喻句,我是联想句,你不认识我了吗? 比喻:怎么不认识你呢?咱俩还是孪生兄弟呢! 联想:孪生兄弟?这从何说起? 比喻:在句子里,我们都有“好像”、“仿佛”、“犹如”这些词语。  相似文献   

5.
    
刘愉 《初中生》2017,(23):26-29
“姜泽,你画的是什么东西?” “姜泽,当初真不该让你去参加那次大赛!真丢脸!” “哈哈,时光机?姜泽,你以为你是机器猫吗?” “你每天鼓捣这些玩意儿有什么用?别做梦了!你看人家小明,这次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  相似文献   

6.
木匠的儿子     
人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怜”字,道出了父母爱子女却常常不被理解的千万声无奈的感慨。然而,当我们读到这几篇从父母角度写亲情的文章时,我们还是被深深感动了,并对这几位父母以及全天下的父母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能说,让儿子去割草挣钱就是不爱儿子吗?让女儿在厨房丁零咣口当就是不爱女儿吗?特别是那位以流血换取儿子学琴积极性的木匠父亲,在废墟中以手挖掘营救儿子的执著的父亲,更让我们在唏嘘与感慨中肃然起敬。好好爱你的父母吧,无论他们采取怎样的方式关注你的成长,他们的苦心和付出都是最无私、最可敬的。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交往中,你会接触很多人,你在人际圈中是不是经常感觉别扭,不知道如何和人相处?想知道如何让别人喜欢你吗?下面的这些建议会给你一些帮助。注意形象。形象好的人更让别人喜欢。要对得起观众,首先要注意卫生,定期洗澡,别让自己散发出一些奇怪的味道。要不然,你周围肯定有一个半径1米的隔离圈。衣服不在名牌,整洁则灵。如果你想表现得亲切一点,就最好别穿名牌,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名牌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发型不必时髦,但一定要自然。还有一个窍门是微笑。微笑在人际交往中是很有“杀伤力”的武器,老少皆宜,男生女生都可以用,而且有着不可…  相似文献   

8.
形象的诉说     
听!形象在对你诉说着什么……朋友,你曾读过傅雷给傅聪写的信吗?那是一代文学大师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他要让我们做到细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不也是在反映一种人的形象吗?对,这是认真的形象。朋友,你知道蜂鸟吗?它的身后还隐藏着一个不屈的故事。在一场森林火灾中,只会向前飞的蜂鸟们一个个被熊熊大火所吞噬。面对这惨不忍睹的一幕,它们当中的一只蜂鸟果断地向后飞,因为它知道如果依然往前飞最终是改变不了命运的。虽然它违反…  相似文献   

9.
王冠 《良师》2003,(17)
“丁零零……”下课了,“用”、“口”、“正”、“好”四个好朋友来到操场上。“上课要用功,口到心也到,坐正专心听,学习效果好。”它们边唱儿歌边做游戏,玩得很开心。“不”字来了,对四个小伙伴说:“你们好!让我们交个朋友,一起玩文字游戏,好吗?”“不,我们不欢迎你!”四个小伙伴异口同声地拒绝。“这是为什么?”“不”纳闷极了。“这不是明摆着吗?”“口”瞥(piē)了一眼“不”说,“我如果与你交朋友,不就成了‘否’了吗?‘否’是‘不是’的意思,谁愿让别人说‘不是’呢?”“正”附和着说:“我也不愿和你交朋友,要是那样,意思就相反,成了…  相似文献   

10.
仙女散花     
匹诺曹:你最好的朋友都是谁?你想过把你们的故事一个一个记录下来吗?我们今天要进入伽非猫和她的伙伴们的故事里去。她们嘻嘻哈哈地玩耍,她们疯疯癫癫地瞎闹,她们快乐地当学校大门的值日生,她们到野外和“鬼楼”去探险……她们不就是你身边熟悉的朋友吗?她们的故事不就是你自己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可爱的朋友吧。  相似文献   

11.
匹诺曹:你最好的朋友都是谁?你想过把你们的故事一个一个记录下来吗?我们今天要进入伽非猫和她的伙伴们的故事里去。她们嘻嘻哈哈地玩耍,她们疯疯癫癫地瞎闹,她们快乐地当学校大门的值日生,她们到野外和“鬼楼”去探险……她们不就是你身边熟悉的朋友吗?她们的故事不就是你自己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可爱的朋友吧。  相似文献   

12.
作文题目面对着优美的自然景观,你感动过吗?面对着精美的艺术品,你感动过吗?面对着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你感动过吗?面对着真挚的亲情、友情和浓浓的乡情,你感动过吗?面对着古今诗人的名篇大作,沉浸其中,你感动过吗?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③800字左右写作指导人自生下来,情感、情绪就受到客观坏境的影响,受到偶发事件的牵动,“感动”就是人的感情受到冲击时的一种反应。考生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就需要从材料出发,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回忆曾让我们为之感动的人或事,景或情,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值得我们…  相似文献   

13.
“你每天都读书吗?”“你每天都思考吗?”“你每天都在实践吗?”要是有人问你这些问题你肯定会感到可笑,因为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读书(读教材、读教参),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思考怎样让学生考高分),又无时无刻不在实践(天天都在上课)。但如果再问你“每天都在读什么书?”“每天都在思考什么?”“每天又在实践着什么?”这时你的回答恐怕不会那么坦然、那么自信吧。  相似文献   

14.
我在自己的一部著作的后记中有一句话:“感谢我的祖国。”编辑说:“这句话要改一改。”“为什么?”他答:“怎么是你的祖国,不也是我的祖国吗?”我跟编辑开玩笑:“那就改成‘你和我的祖国’吧。”“那也不行。”“怎么改呢?”“改成‘我们的祖国’”。真是有点让人啼笑皆非。其实,用“我们”代替“我”也不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我们”总不能包括日本人吧,这个“我们”大约是指全体中国人,但是,大约还要去掉那几个汉奸吧,你愿意同那些背叛祖国的人一起说“我们的祖国”吗?所以,“我们的祖国”还得改为“我们全体热爱祖国的人的祖国”才不会有…  相似文献   

15.
人的比喻     
丁丁: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它既能使语句生动形象,又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你知道吗?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些人来作比喻,反映出某些人的特点,这种比喻比较巧妙,妙趣横生。冬冬:我也听说过,例如,对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我们称他为“土包子”,是这样吗?丁丁:对,你看  相似文献   

16.
“老师,你累了吗?别忘了保持笑容,祝你精力充沛。”手机的短讯,将我的思绪带回那段回忆。大二暑假,我随着营队来到花莲的部落,期待实现当老师的梦想。班上只有八个人,第一天立刻让我见识到山上孩子的活泼。我无法让他们安静,只能一再大吼着:“安静一点行不行?”“你们到底想不想上课?”调皮的力安望着我,带头答:“老师,我们出去玩,我们不想上课。”这怎么可以?我千里迢迢来到如此偏远的部落,不正是来实践教学理想的吗?我语带威胁地说:“不可能!现在是上课时间,如果你不想上课,请你出去。”力安起身:“走就走!”接下来几天,孩子们在家人的要…  相似文献   

17.
从一个开始     
著名的德兰修女,以仁爱之心闻名于世。在德兰修女生前建立临终关怀院的初期,曾有位官员专门对德兰修女的行为提出质疑。官员问:“你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让贫民窟更适合人居住吗?”德兰修女回答道“:不,只是为了让死者死得更有尊严。”官员又问:“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百万的病患伤残吗?你帮得过来吗?”德兰修女没有回答官员,而是惊奇地问道“:数以百万?你怎么数出是100万的?”官员不耐烦地回答道:“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意思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是救不完的,穷人太多了,你明白吗?”德兰修女笑了笑,盯着他问道:“100万?你从哪里开始数起的?”…  相似文献   

18.
课本中单独开设“爱情如歌”单元,你有特别的感想吗?你的父母呢? 爱情并不是不可以对我们启齿的事情,关键是用何种方式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让我们了解“爱情”的美好,也让我们知道“不成熟的爱情”的危害。课本中出现“爱情单元”,说明了老师将会以更开明的态度与我们讨论爱情,这是值得高兴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汪曾祺刚开始学习创作小说的时候,喜欢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写得非常漂亮,喜欢让人物用诗意的语文交流,而且富有哲理,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很“玄”,以显得有深度、深刻。沈从文先生看了这些作品,对汪曾祺说:“你这是两个人在对话吗?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沈从文先生的意思是,这些对话写得不像是真人在说话。  相似文献   

20.
谭星信箱     
湖南望城县罗安同学回复上期“请你出手”中的问题:“你问要经历多少痛苦才能收获快乐,这个谁能计算得出来?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不过没关系啦,如果是我,会把经历过的痛苦看作快乐,因为,是这些痛苦让我更加明白快乐的意义。这样看来,这痛苦不也是另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快乐吗?所以,我们只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好好经历我们的人生,好好成长就行了哦。”准备好了吗?本期“请你出手”期待你的出手!同时,非常欢迎老师组织学生答复。请通过电子邮箱chenyizhiyue@126.com投递,或登陆www.czs.com.cn,点击“报刊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