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条由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的路径。旧形而上学实质上把世界理解为科学世界;康德将旧形而上学的外在对象转换为内在理性,通过将旧形而上学的科学世界降为现象世界而把道德世界从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胡塞尔把康德的纯粹理性彻底内在化为纯粹意识并将对象理解为自在的客观之物,通过研究对象之主观相对的被给予方式,指明了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基础,最终把生活世界从旧形而上学的科学世界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将身体借给世界——读梅洛-庞蒂《眼与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现象学美学意义上的世界存在的实在性和身体与世界的同一,是梅洛-庞蒂对抗传统理性主义的基本立场。梅洛-庞蒂认为,世界是感性具体的、整体的、同时带有神秘性的存在;将身体借给世界是人进入世界并使世界呈现的唯一方式。将身体借给世界意味着让身体成为世界的工具、媒介,让身体世界化。身体世界化的基本哲学依据是:身体既是客体,同时又是主体。因为主客兼备,身体可以“我能”取代“我知”,在再现自身的同时实现世界的再现。  相似文献   

3.
朱宁波 《教育科学》2006,22(5):43-45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人的主观领域不断构造的世界,是包含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普遍的具有一般性的生活世界应是由成人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交织构成的。走出成人化的科学理性世界向儿童现实生活永恒世界回归,让儿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世界稳定思想包括维护世界稳定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稳定的方法——“共同开发”,世界稳定的保证——全球共同发展及中国稳定与世界稳定不可分割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的世界3和虚拟世界——兼与张之沧先生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是哲学本体论在上世纪的一个重要进展,但自从计算机网络技术所产生的虚拟世界出现以后,人们对虚拟世界能否用世界3来说明产生了意见分岐,张之沧先生认为虚拟世界是继世界3之后的世界4。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认为可以从人对生存体验的角度,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传统儒学的缺陷在于道德世界和物质世界杂糅不分,熊十力哲学区分了本体界、现象界和道德界。他以体用不二为宗旨,建立了本体论;以翕辟成变说明心的现象和物的现象。建立了宇宙论;以本心和习心的区别开出了道德界。熊氏认为本心即是本体,见心即是见体,以明心见性的方式使本体界、现象界、道德界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生活的空间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主流世界受到人们重视,而非主流世界却受人忽视.这种非主流世界主要包括一人世界、两人世界、虚拟世界、梦幻世界和老乡世界.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关注这些非主流世界.  相似文献   

8.
回归生活世界是现象学的重要理念。以回归生活世界作为思考点,思考了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以及如何回归生活世界。认为,回归生活世界是向我们自身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向社会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向我们过去生活世界的回归,也是向我们现在的生活世界的回归。要做到这些,应该关注青少年的生活世界,保护他们得到适宜的信息,并加以恰当的引导。同时,要有刻意而不苛刻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从统合到隔离、再到结合是教学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论的产生及其科学化历程就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的过程,理论教学论的出现和存在,导致了教学世界里生活化的缺损和人性的遗失,加速了教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即文本式向田野式的转换,促使理论教学论向实践教学论转向,进而重新焕发教学论指导教学世界的生命力,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高度结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世界整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促使新世纪经济、政治秩序的建立,加速了贸易、世界分工、发展,推动了世界政治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人所置身的物质世界由三个不同的世界所构成。一是权力的世界,它所遵循的原则是权力,并由此建构起自己的价值观念;二是经济世界,它所通行的是金钱原则,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价值准则;三是两性世界,爱情原则是它的价值准则。精神价值并不否定权力价值、金钱价值、爱情价值,但精神世界的存在和坚守,为避免物质世界里权力原则、金钱原则和爱情原则的互换所必须,从而承载起社会发展和灵魂拯救的历史重任。精神的力量则通常经由话语的力量而进入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从统合到隔离、再到结合是教学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论的产生及其科学化历程,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的过程。理论教学论的出现和存在,导致教学世界里生活化的缺损和人性的遗失,加速了教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即文本式向田野式的转换,促使理论教学论向实践教学论转向,进而重新焕发教学论指导教学世界的生命力,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高度结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陈红 《教育教学论坛》2020,(16):284-285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主要限于教材。经过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精心备课后,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主要是一个封闭的生物学科世界。概念图教学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力图使学科世界向学生之外的广阔世界开放,也向学生内在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精神世界开放--即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由此让学生丰富的内在世界与广阔的外在世界沟通。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世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人类自主设计的"教育世界"是用理解、建构、转化等特有思想方式来促进教育生活方式甚至整个人类生活方式合理化的世界,它是介于"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之间以承担转化和桥梁作用的"中间世界"。丰富"教育世界"话语并以此来有效解决教育自身问题,不断促进"教育世界"与其他世界平等对话是教育研究者应该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王希杰先生将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统称为"四个世界"。它以语言世界为轴心,结合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及"四个世界"之间的层次关系,探讨并完成"四个世界"理论对汉语修辞的思想观念上的革新、研究方式方法上的突破,并以此为切入点,着重研究解释汉语修辞的发生原理、运作机制,从而反映修辞的本质和规律。用"四个世界"理论阐述汉语修辞现象,理解起来简单明了,把握实质轻松自如,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精神内涵。利用"四个世界"理论,可以使我们从更为广泛更为宏观的方面理解修辞,更为简便更为明了地掌握修辞,更为恰当地发挥修辞的语用功能,从而超越以语言为本位的狭义的微观的传统修辞观念。  相似文献   

16.
论世界观与哲学方法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观与哲学方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世界观决定哲学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世界观反映什么和如何反映以及反映的深刻性、全面性和相符性达到什么程度,决定着哲学方法准确、深刻和完善到什么程度。充实和丰富世界观理论是完善哲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实践是世界观与哲学方法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形式,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社会信息是自在的自然信息和人的精神活动的自为、再生信息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它是已被人类认识把握,以及人类意识和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信息世界的总称.可以把整个存在世界划归四个次世界(一个物质世界和三个信息世界):世界一--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以物质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二(信息世界一)--自在信息的世界(以自在信息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三(信息世界二)--自为、再生信息本身的活动(主观精神的世界);世界四(信息世界三)--再生信息的可感性外在储存(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在三个信息世界中镶嵌着三个社会信息世界.社会信息被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了的性质,规定着社会信息具有信息三态、三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王希杰先生将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统称为"四个世界"。它以语言世界为轴心,结合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及"四个世界"之间的层次关系,探讨并完成"四个世界"理论对汉语修辞的思想观念上的革新、研究方式方法上的突破,并以此为切入点,着重研究解释汉语修辞的发生原理、运作机制,从而反映修辞的本质和规律。用"四个世界"理论阐述汉语修辞现象,理解起来简单明了,把握实质轻松自如,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精神内涵。利用"四个世界"理论,可以使我们从更为广泛更为宏观的方面理解修辞,更为简便更为明了地掌握修辞,更为恰当地发挥修辞的语用功能,从而超越以语言为本位的狭义的微观的传统修辞观念。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世界观基础现已成为世界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一个“热点”。西方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此提出了“整体主义”、“熵:一种新世界观”等;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总体观为指导,构建了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毫无疑问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与此同时,从更加宏阔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看,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需要中国,因而,“中国梦”还是世界和平之梦,世界发展之梦,世界合作之梦以及世界共赢之梦。“中国梦”顺应了世界潮流,呼应了世界期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