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所谓“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觉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即感性直观形式。他把人类的直观分为经验的直观和纯粹的直观。直观在康德认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的直观学说反映了康德哲学的调和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实质,但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试论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王瑞芳康德认识论是在批判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他看来,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有其片面性,都没有弄清楚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他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分析人本身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他把认识论研...  相似文献   

3.
康德说:"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先于经验我们没有知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由经验开始。"推及数学教学,只有基于学生的现实经验,才可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抽象,从而真正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认识数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安瑟伦提出一种经典的有关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其要点是我们只要通过语词提到上帝,上帝就实际存在。康德指出仅通过概念推演,无法证明上帝存在。现代语言哲学使得哲学家可以区分说什么东西存在和什么东西实际存在。事实上,安瑟伦的证明和康德的反驳依赖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预设,从其理论预设出发,安瑟伦证明其实相当合理,康德并没有驳倒。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认为,万事万物只有在协同性中才现实地存在,凡是能认识的都要跟其他东西发生作用。这似乎跟经验到的常识相悖,遥远的天体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处在协同的关系中,但是我们看到它的同时它是否还依然存在,就是一个问题了。那么,相互联系是否意味着同时并存呢?  相似文献   

6.
一在哲学史上,康德首次把时空范畴引入认识论,提出认识中的时空机制问题。其核心观点是:(1)时空是感性认识的“主观的先天条件”;(2)时空“为一切感性直观的纯粹方式”;(3)时空是整理“感觉材料”、“质料”、“印象”的“先天形式”①。康德从认识形式的角度上来考察认识中的时空机制问题,认识到时空表象在认识中的能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先天范畴作为人脑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独立于经验,并且先于经验存在于主体的知性思维中。张载在认识论上将知识划分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其中的德性之知超越感觉经验,来源于天赋,与康德的先天范畴最为相契。二者都具有先天性,都需要思维的参与,但先天范畴是为了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不存在价值取向;而德性之知以人的修养为旨归,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感觉是物质世界在我们意识中最简单的反映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笫一步,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但是,感觉毕竟是认识的初级形式,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毛泽东同志这段话,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揭示了感觉这种认识形式的局限性。除此之外,感觉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本文试根据现代科学的材料,从感觉产生的过程方面,分析感觉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进一步说明,感觉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即使是在现象这一层次上也是一种不完全的反映,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于思维。  相似文献   

9.
考察我们全部的知识,首先,按照康德哲学的规定可分为感性、知性、先天知识、经验性知识;其次,先天知识之所以可以确定检查经验对象是因为知识里含有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第三,通过对分析判断的确定性进行逻辑演绎,我们发现分析判断全部是先天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它只能解释说明事物并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最后,综合判断可分为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不仅具有确定性还能扩展我们的认识和增加我们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康德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软弱性。康德承认有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我们意识而存在的“物自体”。这一点使康德区别于其他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康德向唯物主义的让步。但是康德认为“物自体”是不可能认识的,人们所能认识的则是“现象”,而“现象”是“物自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以后在主观意识所产生的表象,尽管它是“物自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所引起的,但它却是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的。“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正>周巩固教授:"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时至今日,康德的这句名言仍为人们所广泛引用。康德,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一个叫科尼斯堡的地方,卒于1804年。虽然他一生基本没有走出过这个叫科尼斯堡的地方,但凭借《纯粹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2.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先验的认识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康德的认识论正是由于片面地、抽象地夸大认识形式的决定作用,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因而遭到了众多的批评;另一方面,康德又正是以认识形式的决定作用为前提说明了何以能得到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并在说明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人类认识过程,被有些人誉之为是一场深刻的认识革命。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来看,我们强调的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对于认识形式与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则研究不够,  相似文献   

13.
按照我国理论界的普遍说法,辩证逻辑的创始人是黑格尔。事实上,这种说法不尽确切。辩证逻辑的奠基人应该是康德,而不是黑格尔。本文就康德对辩证逻辑的贡献问题阐述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康德对自然科学辩证逻辑的贡献康德一生中用了很多时间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努力探索自然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他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理论建树。一、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研究自然科学。康德把发展变化的观点作为他的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企图用这种思想来指导自然科学研究。他认为,整个自然界没有不运动的事物,也没有不变化的事物。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包含着必然灭亡的因素,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时候都要消失,这是不可违抗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4.
反先验论是亥姆霍兹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倾向。它开始于他的感觉生理学研究,后来扩展到对算术和几何公理之来源问题的思考,最终形成了作为其科学生涯后半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的经验主义立场。文章从生理学中有关空间知觉研究的先验论与经验论之争的分析入手,考察了亥姆霍兹从经验主义出发驳斥康德关于欧几里得几何公理之先验性的论述,进而认为这些公理是后天经验的产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非欧几何公理化思想。  相似文献   

15.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经讲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型。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把人的仪表称为“文”。把人内在的精神称为“质”。他所说的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统觉在认识过程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没有统觉之综合统一,就没有认识中对象的统一。从主体的角度,建立认识对象与认识之间的统一性,是康德在认识论上的一大贡献,康德关于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建立作用的理论之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现象与自在之物学说是康德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但这一学说自康德哲学诞生以来就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康德在其真理观中所确立的现象性立场之所以难以撼动,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从人类理性全部认识机能的角度对之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和逐步的夯实,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坚固的堡垒。康德在真理问题上的现象性立场仅仅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极朴素的同一性命题,即人类的认识仅仅是人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唯物主义感觉论把感觉只是单纯地看作客观对象与理性思维之间的“通道”,抹杀了感性认识中的主体性。洛克和康德关于感觉的论述对我们揭示感性认识的主体性有一定的启示。现代科学、特别是脑科学别无可辩驳地证实:感知活动不仅仅作为通道接受和运输外来对象的刺激,它本身具有高度的模式识别能力,对信息的主动探求和高度筛选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认识的主体性来源是认识论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问题 ,康德的独特贡献在于揭示了认识的主体性来源 :认识的主体性是基于先天具有的认识形式。黑格尔批判地继承和超越了康德的思想 ,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认识的主体性来源于实践 ,但他所理解的实践乃是绝对理念“实现善的冲力”,而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活动。恩格斯扬弃和发展了黑格尔关于应在认识过程中即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考察认识能力的重要思想 ,指出认识的主体性来源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创立自己的批判哲学时,提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学说,并明确划分了现象界和物自体界,设定了“只能思之不能知之”的物自体。虽然,物自体不可知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但是,康德提出物自体和现象学说,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有没有必然性?其中有没有合理的因素?本文根据列宁提出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原则,想就康德的物自体和现象学说,对于克服他之前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批判笛卡尔和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解决休谟不可知论哲学所留下的疑难、推翻莱布尼茨和沃尔夫旧形而上学体系所起的作用,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以就教于前辈和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