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以诽谤罪名指控新闻单位的热潮。面对这股“告记者热”,我们应当满腔热情地把它看成是一桩好事,因为它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侵犯宪法赋予公民应享权益的不法行为,已开始学会运用法律来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对诽谤指控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失实是否就等于诽谤,诽谤指控的保护范围、定性依据及惩罚尺度,还存在不同认识。为此,特提出一些看法供探讨。  相似文献   

2.
典型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方法,也称经验消息。在党报时代,是对某一具体部门或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某个行业、某个领域表现突出的人和事一种系统报道,其作用是通过典型,指导一般,带动全局。因而时代性、先进性很强,常常是某一级组织或单位推荐,为配合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而推出,因此,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人们所熟知的典型人物,如上世纪50年代的黄继光、邱少云,60年代的雷锋、焦裕禄,80年代的蒋筑英、罗健夫、张海迪。90年代的孔繁森、徐洪刚、徐虎等,他们能够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法制建设,从而进入了依法治国的法治年代,结束了持续多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人治年代,这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上无疑是一桩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可在甫进入法治年代之后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以诽谤罪名指控新闻单位的热潮。有人惊呼这是一股“告记者热”。面对这股“告记者热”,一方面,我们应当满腔热情地把它看成是一桩好事。其原因是,它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侵犯宪法赋予公民应享权益的不法行为,已开始学会运用法律来加以保护。阶级斗争年代报纸动不动就给人戴帽子,定罪名,一篇文章就可以把人置之于死地的作法,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也同时反映出一些人的思想观念还或多或少停留在阶级斗争年代,对诽谤指控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失实是否就等于诽谤,诽谤指控的保护范围、定性依据及惩罚尺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阶级斗争年代遗留下来的某些烙  相似文献   

4.
认真地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这本是司法审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程序。比如,一场火灾或一桩杀人案,如行为人在主观上并不具有犯意,只不过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过失所造成,那在定性、量刑上,与具有故意性者显然有很大的差别。为此,新闻诽谤指控除应具备下述三条:一、有损毁他人名誉的客体;二、必需是已经公开发表或在公众中广为传播的;三、追诉有效期之内。理所当然地还应增添一条,即应考察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是有意忽视事实真象或明知有误而又轻率加以发表,即事前是否就有损毁、中伤他人名誉的意图。弄清这一点,对划清非罪  相似文献   

5.
以测不准原理看媒体干预的普遍性以往,我们对干预新闻事实发展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某一类新闻或某个具体新闻特有的现象的层面上,而对于干预能力所造成的普遍影响缺乏足够的认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诽谤指控,即使认定含有恶意,指控成立,给予被告的惩罚也远不如伤害性案件或贪污盗窃一类案件重,但不能据此就认为这类案件容易审理。多年来,美国司法界就一直认为,在各类诉讼案件中,诽谤讼案要算是最难审理的。这是因为,贪污盗窃一类的案件,有其事态发生发展过程和作案时留下的种种蛛丝蚂迹可查,伤害性案件有用现代化设备作出的检验报告可作判断的依据。可诽谤指控案件中作为定性依据的恶意,则完全要靠审判主持者的主观思维去考察。而这,就很难不带有极大的主观随  相似文献   

7.
电视媒体的品牌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电视频道交叉覆盖,收视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已具有相当自主权。一、品牌及电视品牌的内涵品牌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用以表示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名称及其标志。这是对企业的产品经  相似文献   

8.
《北京档案》2006,(5):46-46
《湖北档案》上王阿陶的文章指出,在双套制背景下,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应异步销毁,即电子档案保管系统应两次自动提示同一份到期的电子档案,第一次提示的实质是提醒工作人员销毁本系统中的某一份期满电子档案所对应的纸质档案,而第二次提示的才是真正的到期电子档案的删除。当然两次提示的间隔或半年、或一年, 应根据具体的电子文件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9.
桑兰的战争     
5月10日,桑兰跨国索赔官司有了新进展,纽约南区联邦法庭桑兰案主审法官驳回了被告莫虎律师提出的对桑兰进行"滥诉"惩罚的要求,撤销桑兰对莫虎的所有指控,但保留了两项针对刘国生、谢晓虹的指控。桑兰案将进入双方取证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许多新闻单位往往是根据领导的意图进行报道。按照领导意图写出的稿件,又经领导审批过的稿件,领导应负主要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情况正相反.一位记者曾根据会议介绍的情况,报道某战斗英雄在某单位索价3000元。这位战斗英雄指控这则新闻失实。按理说,此事应由会议上介绍情况的同志负责;  相似文献   

11.
科技图书在文献检索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刘海山(辽宁省图书馆)科技图书所提供的知识,从时间上看,要比期刊论文及特种文献晚。因此在文献检索中往往被人忽略。但我在工作实践中感到,科技图书是作者对某个专业多年实践或研究的结晶,是作者对某一专题的系统化总结。它有助...  相似文献   

12.
以“测不准原理”看媒体干预的普遍性 以往,我们对干预新闻事实发展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某一类新闻或某个具体新闻特有的现象的层面上,而对于干预能力所造成的普遍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有助于我们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媒介框架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个事件时,基于某种特定的看法,通过反复使用特定的关键词、隐喻、图片或论调,从某个固定的角度来说明问题。媒介框架的存在使事实的全体背景简单化,突出事实的一些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些方面。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框架”说的论述中,认为个体的主动性是有限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是在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框架下构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一、媒介与权力的一般思考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特质而非个人的特征。说某个人具有权力是毫无意义的,除非我们指明他或她对谁在何种情况下具有权力。控制或影响他人的权力存在于对他人所重视的事物的控制上,其范围要视所论及的关系而定,既可以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大事,也可以是某个组织或单位以及个人命运沉浮,简而言之,权力隐含地存在于自主与依赖的关系中。在描述权力关系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双方,一方的权力以他约束别人的能力和愿望为基础,最终由另一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大凡成功的报道,如果把从总编辑到某个记者、某个编辑所做的具体努力抽象化,那么,在报道的背后有没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推动它呢?我认为是有的,那就是思路。思路这个词,凡是和文字打交道的人都非常熟悉,记者和编辑也常常提起文章思路和报道思路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应该给思路这个概念补充更加深刻的内涵。它不应该仅指某一个人的一种孤立的想法,而应该是一个新闻媒介在某一个特定时期中明确的指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官”,是指国家公务员,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虽然尚未建立,但国家公务员是哪些人在中共十三大文件中已有明确阐述。笔者手头有两起属于国家公务员告报社或作者的“新闻官司”的材料。一起是某地一位局长诉某报社和作者的一篇新闻报道失实,侵害了他的名誉权。这篇新闻批评这位局长“以权谋私,使某公司几乎垮台”。经法院审理查明,受到指控的新闻有一些失实之处,而参与用公款吃喝等事例基本符合事实。法院认为:“该报道虽有  相似文献   

17.
当新闻单位在对公职人员的公务活动和社会知名人士的职业表现开展批评时,应把它与攻击他个人看成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即使批评有误,但只要不含有恶意或具有故意性,恐怕还是以持不支持被批评者提出的指控态度为佳。认真地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这本是司法审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程序。新闻诽谤指控亦应注意考察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是有  相似文献   

18.
进入高科技时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几乎无不与科学技术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相应地,新闻传播媒介在传播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各个领域内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或新信息时,也就必然会触及到各领域内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既维护好公民享有的正当权益,又能推进百家争鸣促进学术研究,这是在新形势下值得社会各方面认真探索的一个新问题。 从近几年来司法部门审理的一些涉及这方面的案件来看,尽管有不少判决是公正的,并有可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可与此同时,有些判决往往把对某一事物提出的不同意见,推定为对对方的名誉权构成侵害。这样的判决是否能起到推进百家争鸣的作用,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比如,有一桩由新闻报道而引起的侵害名誉权指控,法院判决被告败诉的主要依据是  相似文献   

19.
特写的特点     
一般新闻作品的写作多侧重于记叙,通过叙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件。特写则侧重于再现,往往是用极省俭的笔墨集中而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事件中某个富有特征的片断,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觉。具体说来,新闻特写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闻炒作之风日盛一日.有些媒体在重要版面或黄金时段大张旗鼓、津津有味地宣扬某个歌星、影星又买了什么名车、减肥减了几斤肉,或者对某个为了出名而对他人任意谩骂的恶俗之徒不惜笔墨和版面加以"追踪",抑或对一些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社会小事紧抓不放,以此来迎合某些人的趣味,并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